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十章 并非明智之举

    翰林院内的消息能传到于慎行,沈一冠等人的耳中,那势必也能传到,福王,万历皇帝的耳中。

    就在于慎行,沈一冠等人去了翰林院后,福王带着张元明紧急入宫面圣。

    崇文殿内,气氛有些怪异。

    张元明自然清楚这几日翰林院发生了何事,他还特定打听了一番,吕仲在翰林院,将朝中的几个纨绔子弟治得服服帖帖的,朝中一杆大臣带着厚礼前去感谢。

    这对张元明而言,乃是一件好事。

    至少可以证明当初他向万历皇帝推荐吕仲并没有推荐错,吕仲的确有着肃清党争的本事,从整顿翰林院风气之中变能看出一二。

    所谓以小见大,知其一而完事毕,不外如是。

    但张元明也清楚,吕仲在这时候就开始冒头,甚至引得一众朝臣对他礼待有加,多少有点犯皇帝的忌讳。

    自古以来,历代皇帝最忌讳的不过就是功高盖主之臣。

    远一点,宋朝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近一点,本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开国之后的所作所为。

    其实这些都是皇帝担心功高盖主的大臣犯上作乱,所以提前做出反应。

    而当初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的所作所为,其实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经过张居正的改革,明朝得以中兴,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

    那么天下百姓对张居正歌功颂德在情理之中。

    朝廷上下对张居正敬仰有加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个问题,天下百姓,朝廷上下只知张居正而不知万历皇帝!

    一方面那时候万历皇帝还小,他的确没什么大的影响。

    另外一方面,张居正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动静太大,完全掩盖住了万历皇帝。

    所以张居正在那时候,完全是一手遮天,世人只知他而不知皇帝。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才会听信朝中奸臣谗言,抄其家,没其名,到现在还顶着罪人的名头。

    你功绩那么大,整个大明都成你的地盘了,那要天子何用?天子难道是摆设吗?

    万历皇帝不是不知道张居正是个忠臣,但他身为皇帝,皇权才是关键。

    而此时,吕仲在翰林院的所作所为,虽然只是一些很小的事,但在张元明看来,这很有可能触动到皇帝的敏感神经。

    毕竟这种事以前不是没发生过。

    他看向福王,只见此刻福王脸色平淡,对此好像并没有任何意见可言。

    张元明心想也是,毕竟吕仲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他在操作,福王只是奉旨在内阁和翰林院去走了一圈,皇帝若是有意怪责下来,自己才是始作俑者。

    一思及此,张元明不由冷汗淋漓。

    他不确定现如今的万历皇帝还是不是和当初的万历皇帝一样,有魄力,但也有私心。

    如果现在的万历皇帝当真因为私心就无法容忍吕仲的话,那他张元明的脑袋可就危险得紧了。

    只是他转念又一想,如果当真是那样,那当初万历皇帝为何会答应吕仲,让他去翰林院呢?

    让吕仲去翰林院,不就是为了试探他的能力么?

    “福王,朕想知道你的态度。”

    万历皇帝没看张元明,反而是对着福王问到。

    福王闻言当即拱手道,“回父皇,吕老在翰林院颇有政绩,这说明当初张大人举荐他是对的。”

    “此人日后若是能入得中枢,势必能对我朝起到关键作用。”

    其实到现在,福王也不知道万里皇帝希望吕仲肃清党争一事。

    这件事万历皇帝有过特别交代,张元明未曾告之福王,皇帝自然也不会自己开口与福王道。

    福王此刻依然认为万历皇帝只是看重吕仲的才能,但吕仲并没有插手朝政之意。

    所以他才会假设吕仲以后进入中枢。

    万历皇帝闻言点头,脸上露出若有所思之色,“吕老的确能力非凡,才进入翰林院短短几日便有如此作为,朝中大臣实多有不及。”

    “假以时日,吕老之影响必定能扩散至满朝文武,到那时候,朝中必定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看来,当初朕让吕老韬光养晦之举,实在不明智。”

    万历皇帝此刻清醒的认识到一件事,那就是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

    他当初让吕仲去翰林院,一方面是为了测试他的能力,另外一方面自然是有着让吕仲韬光养晦的意思。

    毕竟现在他还没亲政,吕仲倘若太过冒进,势必会得罪朝中权贵。

    到时候他还怎么依靠吕仲来肃清党争?

    但此刻,他却不得不承认他这个想法很不明智。

    吕仲毕竟是块金子,他在哪儿都能发光,让他韬光养晦,这和璞玉蒙尘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