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895年8月下旬,经过近两个月不分日夜的施工,林寻在彰化投资的工业化制糖厂一期正式开始投产,设计产能为5000吨

    这也是台湾开始现代化改革后第一个开始投入使用的工厂,总投资为500万元中华元。

    其中林寻投资了200万元,其他本地糖主(传统制糖场老板)合计投资300万元,这么做是为了减少工业化的阻力,林寻这个电气化的现代制糖厂如果投产那么全台的糖商都要受到巨大的冲击。

    一期工程5000吨的产能是什么概念,按照台湾此时用担来计量糖重量的算法,一担是50斤,足足是20万担的产量,而这仅仅是一家工厂第一期的规模。

    此时台湾全部制糖场加起来一年蔗糖的产量也不过20-30万吨,这可是几千个大大小小的制糖场的总和。

    按照林寻准备开工的20家制糖厂,每座工厂三期工程完成一年2万吨蔗糖总产量的规模,以及建设的速度,最多三年台湾的制糖业将全部由现代化的工厂主导。

    因此这个计划最初遭到糖主们强烈抵制,有些没脑子的糖商甚至被某些势力煽动要暴力抵抗台湾制糖业现代化工程。

    虽然林寻不介意让台湾血流成河,但是毕竟也都是华夏人,杀鸡儆猴处理了一批和外国势力特别是霓虹关系密切的糖商后,宣布了股份开放出售的计划,首批10家制糖厂一期工程的股份向台湾的制糖业从事者开放销售。

    而林寻最初没有宣布这个计划,也只不过是为了钓鱼执法而已,打掉最跳的留下听话的就是林寻的目的。

    想要表达自己想法等林寻统一全国再说,现在的中华帝国不要自主能动性这么强的国民。

    制糖业对于目前的台湾来说有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台湾此时出口货物中的“台湾三宝”:蔗糖,茶,樟脑。蔗糖的价值占了一半以上。

    每年出口到大陆和霓虹的蔗糖价值数百万两白银,特别是霓虹,国内糖产量只能满足市场需要的20%,其余的大部分都是进口自台湾。

    林寻大力发展台湾现代制糖业不仅可以获得巨额的利润,同时还可以赚取霓虹国内的白银加重霓虹的负担,一举两得。

    台湾作为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宝岛,没能落入霓虹人的手里对于急需工业制成品倾销市场,工业原料和农产品供应地的霓虹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而且林寻通过和本地的糖商合资,对于林寻这个世界食糖巨头来说让出的利润无足轻重,本身他在夏威夷qun岛,古巴,巴西还有南洋地区就拥有很多甘蔗种植园,以及多个大型制糖厂,投资台湾这边的制糖业更多是为了发展本土的经济,而非为了增加自己商业上的利润。

    同时还可以调引导本地富商巨贾的资金进入工业领域,华夏商人本质上还都是封建地主,大部分人赚到钱了首先想到的就买地置业而不是升级技术扩大规模,这也是华夏明明早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始终不能踢出这临门一脚的原因之一。

    财帛动人心,一旦有利可图这些人自然不会无动于衷,而且林寻的态度就是要么跟着帝国一起赚钱要么等着破产滚蛋,由不得他们不同意。

    在林寻干掉几个霓虹和英吉利在台湾岛内扶植的代理人后,剩下的糖商自然就很识趣的掏钱办厂,虽然林寻不让这些人cha手糖厂事物,那是因为这些人对于这种电气化的现代工厂经营一窍不通只会拖后腿,对于这些人,林寻另有他用。

    蔗糖加工作为农产品深加工中产值最高的几个品种之一,到十九世纪末期已经形成了非常专业的产业了,像林寻在拉丁美洲夏威夷qun岛南洋的大种植园,每个规模都在1万公顷以上,年产甘蔗数十万吨,已经实行半机械化生产了,像灌溉运输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甚至每几个庄园就有一个专门运送甘蔗的简易铁路,收获的甘蔗先是用马车牛车运送到铁路边上,然后用小火车统一送到制糖厂进行加工。

    而且像甘蔗的选种管理防病施肥全都是由专业的企业负责,甚至每个庄园都有配套的水利设施,一切都是为了甘蔗种植fu务。

    不仅如此,林寻的糖业公司之所以强大还有其他原因,除了技术先进,糖厂旁边还建有酿造厂,使用提出完蔗糖的糖蜜发酵生产朗姆酒和高纯度酒精,光这一项收入就能比同行多出15%以上纯利润!

    这还是林寻糖业帝国一个独门秘籍,他还在甘蔗种植园附近建立了养殖场,利用甘蔗叶和其他剔除下来的下脚料进行黄牛养殖,既可以解决种植园的畜力问题还可以提供rou类产品以及提供肥料。

    最后加工蔗糖的废料蔗渣也可以用来生产有机肥提供给蔗田使用,比起其他竞争对手林寻的糖业公司已经实现了联合生产,附加值远远高于他们。

    而在台湾,林寻自然要复制之前的成功模式,被排除在糖厂管理之外的糖商们,一部分负责销售,一部分进入林寻组建的甘蔗发展局里负责蔗农的管理,发挥他们本地人的优势,来减小帝国推进甘蔗种植产业化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