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也是深深知道要留下郭嘉在身边辅助,这事十分难办,但诸葛亮还是想试一试,毕竟郭嘉要是成为对手,那将是一个十分恐怖的存在。
趁着在山顶上驻扎的这几天,机缘巧合能和郭嘉相见,共处一地,诸葛亮还是得花些心思,哪怕最终郭嘉还是离去,那样的话,至少彼此也能有些交情。这一些,诸葛诞是不会主动去想的,毕竟,诸葛诞对于寒门出身的郭嘉,并没有先知先觉地觉得郭嘉有多重要,有多特别。
诸葛亮闲来无事,就去找郭嘉,好不容易才算是找到机会与郭嘉独处,诸葛亮准备利用这难得的时机与郭嘉好好谈谈,最好是许给郭嘉高官厚禄,让郭嘉留在身边。
“奉孝兄,之前人多嘴杂,未能与您细谈,如今倒是终于让我逮到机会和奉孝兄聊聊了,就是不知奉孝兄可愿花点时间搭理一下我这小孩子家家?”
诸葛亮先是淡淡一笑,表现得极其自然,生怕被郭嘉看出他的招揽之意,显得太过冒昧,反倒生分和不美。其实,诸葛亮哪怕是经过舌战群儒的大场面,对于收服人才,也早是得心应手,然而对方是郭嘉,世所传闻的鬼才,诸葛亮倒是一时没了信心,怕自己的智商难以打动郭嘉。
毕竟,别人不知道郭嘉,但诸葛亮是知道郭嘉过往的,一般很难有什么东西能够打动郭嘉,除了重用,还得这人真的有雄霸天下的野心和能力。诸葛亮目前难以让人感觉到拥有这些,无非就是表现得聪明些罢了,像个神童,却尚未有令人一眼就心生追随的能力。
“哦,原来是亮公子,不知亮公子找嘉有何要事?若是有什么吩咐,差人传唤一声便是了,何须亲自前来。”
郭嘉不冷不热地回应诸葛亮,不冷是因为郭嘉有自知之明,诸葛亮出身世家,极可能眼光很高像诸葛诞一样,虽知郭嘉有才能,但未必会重视,不热是因为诸葛亮年纪实在太小,又没什么过人的传说,说实在郭嘉对于诸葛亮并不是很看好,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郭嘉不会随意与人分享。
“奉孝兄大才,乃龙游浅水,然而岂能不令人重视,想与之结交,亮虽年小,但也明白千军易得,一才难寻的道理,故而前来找奉孝兄,还望奉孝兄能够指点一些迷津,相信奉孝兄也能看出,黄巾之乱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哪怕黄巾之乱被镇压了下去,但大汉这条大船已是击破了一个大洞,将会越来越严重,难以继续前行。因此,如何在乱世之中,寻得发展,保存氏族,乃是亮的一大心病,奉孝兄有鬼神之谋,故而亮厚着脸皮,想要奉孝兄指点一番,还请奉孝兄不要见怪,多多谅解。”
诸葛亮面对郭嘉,根本不敢提什么身份,也不想显摆什么大儒蔡邕门生,泰山郡丞之后等等门第的东西,诸葛亮相信这些对于郭嘉来说,起不到任何作用,毕竟哪怕是袁绍这种四世三公的大世家、大望族,最后还不是让郭嘉略施几计就灰飞烟灭了。
“亮公子说笑了,嘉不过就是一闲云野鹤,山林之人,哪有什么大才,无非就是有点小聪明,小智慧罢了,且又为人放荡不羁,好酒如命,不值得亮公子如此重视,至于指点亮公子更是不敢当,公子乃是人中龙凤,世之神童,嘉区区一个俗人,岂敢班门弄斧。”
郭嘉见诸葛亮客气,也不愿太过傲气,免得伤了彼此和气,毕竟在郭嘉看来,诸葛亮这么小,却已经干了这么多大事,已经是不错了,但乱世即启,诸葛亮还是太年轻了些,不足以投靠,况且郭嘉早已有方法断定诸葛亮并非有大气运之人,不是天选之子,真龙天子。
正如诸葛亮了解郭嘉一样,郭嘉其实也了解诸葛亮,只不过双方的途径不同罢了。看到郭嘉虽温文有礼,实则是在变相拒绝,诸葛亮终是沉不住气了,面对郭嘉这种比陈宫还要逆天的人,诸葛亮知道再不拿出一些颠覆事实,并且能打动人心的东西,恐怕就连对话都要变得毫无营养了。
咬了咬牙,诸葛亮决定将最大的秘密告诉郭嘉,看能不能打动郭嘉,愿意认主,留在身边辅助左右,于是诸葛亮说道:
“奉孝兄,不必过谦,实不相瞒,在下是小,却有一颗争雄天下的心,眼下正是缺谋少将的时候,故而想斗胆请奉孝兄相助我一臂之力,奉孝兄请不要急着拒绝,且听我细细道来,考虑再三之后,再给我答复。”
“诸葛一氏,已是有数人取得官职,且招揽到不少家将谋士,尚缺的无非就是一个可供发展的根基而已。因缘巧合,我曾得到过南华老仙所赠与给黄巾贼首张角的《太平要术》,并且通读之后已是完全掌握,最为重要的是我还得到了天地人三书之中的人书,拥有上古先秦的望气术与一些道门至宝。”
“在下能看得出来奉孝兄身上有疾,若是愿意与我一起奋斗,平定这乱世,我不但会给奉孝兄足够的信任,高官厚禄应有尽有,还会遍寻天下名医,力保奉孝兄痊愈,位极人臣。”
诸葛亮差不多是将老底还透露给郭嘉了,目前只是想让郭嘉看到诸葛亮在乱世中存活,取得天下的胜率其实不小,希望郭嘉别看诸葛亮年纪轻轻而无视,留下来和诸葛亮一起共图大事,辅助左右,出谋划策,东征西讨。
“多谢亮公子的信任和坦诚相告,嘉十分感激,然则嘉却还是不能答应亮公子,原因无他,并非是嘉恃才傲物,因公子年少,而不愿拜服于公子门下,实乃嘉略懂一些星卜之术,知道大汉虽倒,可天命三分,皆未曾落在徐州,故而嘉不想违背内心而认公子为主,投入诸葛氏门下。”
“亮公子如此厚待于嘉,嘉也不愿存私,天道气运一分为三,其一落在豫州谯县曹操身上,其一落在东吴吴郡孙权身上,最后一道落在幽州涿郡刘备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