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十一章 高考那些事儿

    2003年6月7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刻终于来临。

    早晨七点,校园里播放《运动员进行曲》。

    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学校主楼前的喷泉全部开放。

    在阳光的映射下,散出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10辆大巴车沿着教学楼整齐停放,班主任发表完战前动员,同学们依次登车。

    大巴车们沿着校园主干道绕了三道圈,缓缓驶出学校。

    校长在播音室拿着话筒,预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

    当然,龙浩也在心里默念。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半小时后,同学们依次下车,走进玉清中学。

    八点整,考试的大门陆续打开,同学们从考试通道鱼贯而入。

    工作人员拿着体温测试仪,对着排成一条直线走向考场的学生进行体温测量。

    体温枪对着考生的耳朵,用红外感应测试人体温度。

    如有异常,立即进行隔离。

    龙浩安全地通过检查,他按照准考证上的编号,走进了二楼的210号教室。

    把不必要的杂物放到教室门口的桌子上,他带着透明的考试袋,坐到指定座位上。

    玉清中学的课桌都是最新式的,九十里面高,一百厘米宽,单排。

    “Calm down!…… Deep breath!”

    龙浩利用闲暇的时间做心理暗示。

    铃声响起,三位监考老师走进教室,再一次强调考试纪律。

    尼玛,在新安装不久的监控头照射下,谁敢打小抄?

    按照要求,7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8日上午考英语,下午考理综。

    老师们撕开密封的试卷档案袋,检查试卷是否错误。

    经确认无误,开始发放试卷。

    龙浩接过语文试卷,随手把多余的向后传。

    他看到题目,《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理科卷B类》。

    吻合,和未来记忆里的完全相符。

    就在前几天,高考试卷A类被盗,中央震动。

    教育部紧急通知,全国高考启用B类卷,这也是为何高考题目太难的原因。

    填好姓名,准考证号码,放下笔等待考试铃声的正式响起。

    “叮铃铃…”

    监考老师宣布,考试正式开始。

    龙浩开始阅读试卷。

    “语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1—6页,第Ⅱ卷7—12页。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选B,莅临乖戾官吏呕心沥血不寒而栗,都是li,四声。”

    “第二题,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答案选A,部署备受青睐恰如其分可望而不可即,都没毛病。”

    “第三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答案选C。”

    “报载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亲临)BJ大学,为推动中山先生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规划),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不仅是)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而且是)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哈哈哈,这些题都做过N遍了,洒洒水啦。”

    ……

    “阅读理解,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答案选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存温效应。”

    “文言文《旧唐书?斐矩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选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翻译: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文言文非常简单……”

    ……

    “诗词赏析,《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王维的禅意非常厉害,不就是说在山中参禅,闹中取静吗?”

    “答:这首诗构思精妙,写景技巧高超。

    前四句写赴寺道中的山景。

    他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数里,还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

    只见古木夹道,寂无人迹,忽闻钟声自林霭传来,却仍不知寺在何处。

    这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

    “何处”既与“无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越来越浓。”

    “无敌了!”

    “作文题,《智子疑邻》。”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音标疏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哎呀,好苦恼,要不要直接抄袭大佬的《仰望星空》呢?”

    “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算了,还是不做死了,语文拿个开门红!”

    “题目就写,《论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主要论点就写,感性是匹野马,需要理性的缰绳来驾驭。”

    “论据,刘邦信任韩信、张良、萧何,才华虽然不如他们,但信任他们,给予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才打败了不信任部下的项羽。”

    “再来一条论据,唐太宗不以魏征为李建成的家臣而重用之,成就君臣佳话。”

    “最后的杀手锏,若只有理性,就会变得冷酷无比,如果只有感性,则只会意气用事。”

    “所以,感性和理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千字,龙浩放下笔,检查试卷答案和答题卡。

    经确认无误后,收拾好笔纸,提前十五分钟交卷。

    这一次,他势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