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圈内,不只盗墓行为本身说黑话,其与之相关的事物也都有相应的隐语,譬如对尸体的称呼就形形色色,其中有一种“咸鱼”的说法,在古代盗墓圈内居然会很盛行。
盗墓贼嘴里的“咸鱼”,便是指他们在盗墓时,所遇到的未腐尸身。
从远古文明刚启蒙,到现代的高度文明社会,人们的生活大为改观,但某些技能仍在传承。
比如吃肉,早期人类社会没有冰箱,一次狩猎过多的肉,吃不了会放坏。变质的食物被吃下去肯定会生病,但若是扔了则是浪费粮食,同时也会心疼。
那么怎么办,食物的储存成了困扰当时人的大麻烦。也不知谁家的聪明孩子,无意中发现,一不留神掉进盐罐子的肉块,会产生不同于鲜肉的风味,更难能可贵是,这样的咸肉可以保证数月不会。
时间一久,这种方法被一传十,十传百。不知多久以后,用食盐腌肉的方法得到大面积地区的普及。
而且用这种方法腌出肉真的很好吃,别具风味,口味独特,让食物的味道更佳丰富多彩。
古人已经学会举一反三,随后这项技能在发扬光大,也用于鱼的保存。为了鱼能长时间地食用,古人常会将鱼用盐腌渍一下,以保证不腐坏。
谁承想腌鱼的滋味更是妙不可言,不但有效去除鱼的腥味,还增加鱼的鲜味和香味。
嗯嗯,跑题了,咱们书归正传。之所以盗墓贼会将尸体说成“咸鱼”,还要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尸体防腐风俗有关。
在中国历史上,还真有运用“腌咸鱼原理”处理尸体的现象(作者开始心疼那个时期的墓主,真心不容易)。
早在一千多年前,英勇善战的辽国人死后,不论多远都要运回家乡安葬,这也符合古人落叶归根的普遍心态。而辽国在东北地区,当地主要是契丹人,以放牧,打猎和捕鱼为生,同时也喜欢食用腌制咸鱼咸肉。
为让亲人尸体不在回乡路上腐坏,他们从腌渍的方法中获得灵感,在处理尸体时也如此这般:先剖开肚皮,去除内脏,沥去水分,然后使用加了香料的粗盐腌透,制成“咸尸”。
嗯,你们确定这样对待死者,就是爱他的体现?既然如此,死者被掏出的内脏该如何对待?就地掩埋,还是像埃及人对待木乃伊那样,将死者内脏放在洁净瓶子里,一起带回老家下葬?
要说古代人们的智慧真是无穷尽,任何招数只有我们后人想不到的,却没有古人做不到的。
还有一种说法,这种方法是处理牛羊肉的常用手法,而不是腌鱼,被称之为“羓”。“羓”既是指传说中一种珍贵的羊,也指大块的肉干。
此风俗在北方游牧民族中至今尚存,做出来的“羓”,相当于汉人家做的腊肉。
这般处理过的尸体,因尸主生前的等级差别而有不同的叫法,皇帝的尸体自然叫“帝羓”(细思极恐,居然有人敢把皇帝做成一道“菜”?那么这是真的吗!)。
这当然是真的,这个被做成“羓”的皇帝就是耶律德光,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做成木乃伊的皇帝。
说起这个“帝羓”,居然与古埃及“木乃伊”一样有名,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木乃伊”。
大同年间(也就是公元九百四十七年),此人倾师南征,时至八月,为后晋败于燕长城北。同年十二月,大败后晋兵,陷于汴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俘虏了后晋的出帝。
翌年,改元“大同”,改国号契丹为辽。
岂料以中原民军武装反抗,契丹人自身也是死伤惨重,导致士兵们厌战心切,耶律德光无奈,只得率军北返。偏偏在途中,行至栾城突发疾病而死。
按照辽国人的传统,皇帝驾崩,也要落叶归根,否则怎么去见他们家族的老祖宗。
然而当时正是热天,那帮作为臣下的人,为防止皇帝陛下尸身腐烂,便让他的随从便将他的尸体“腌咸肉”了(做皇帝也不易啊)。
以上便是古人处理亲人尸身的一种手段。只是后来盗墓贼喜欢把尸体叫做“咸鱼”,而并非“咸肉”,也算是一种约定俗的称呼成吧。
所以盗墓贼在地下作业时,应当最怕遇见“咸鱼”翻身的场景,一旦遇上几乎没有好结果,轻则会使盗墓贼空手而归,重则连自身都要有去无回。
与“咸鱼”一样有名的黑话,是“肉粽子”。不过上述这两样东西可不是大家平日里享用的美食,而是埋于地下多年不腐的尸身,想想就足令人心惊胆寒。
粽子包扎裹紧的做法,与人们处理尸体的方法居然十分相似。人死了,最差也要穿上装老衣,包裹好,有时还用麻绳捆扎结实,此过程与包粽子的过程多么相仿。
只不过“肉粽子”的体型更大,是纯肉制品。呃,太重口味,有点编不下去了。
如此说来,有盗墓贼将尸体说成“肉粽子”,将盗墓说成“翻肉粽”,便很好理解了吧。
除此之外,因为某种原因,盗墓贼在盗墓时也说黑话。大概怕墓内死人听懂其中含义,特地从棺材里跑出来坏他们好事。因此他们在盗墓时尽可能不开口,有些时候甚至还要说反话。
以上种种足以说明,盗墓贼即便为贼,在内心深处对鬼神还是有敬畏之心,也怕遭报应。
既然盗墓贼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就是个贼,那么他们又该如何自称?除了“摸金校尉”这种高大上的称呼之外,其实民间对盗墓贼的说法很多,譬如民国时北京一带称其为“土耗子”,湖南一带则称之为“土夫子”。
说起历史上的那些“土夫子”,在盗墓贼中非常出名,可谓风光一时。以致后来逐渐形成了名震江湖的“长沙帮”,要说这长沙一带的盗墓之风因此盛行,与河南洛阳一样,都成为民国时期盗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因为这两个地方在历史上都是风水宝地,居住很多地位显赫的人,这些人死后,尘归尘土归土,都葬在地下,致使当地出了不少贵族墓,也兴盛当地的“土夫子”们。
现在纵观盗墓史是来看,盗墓的原因大概有四类:图财、报复、游戏、巫术。
图财最好解释,就是盗墓贼和墓主原本毫无任何瓜葛,去盗墓只为了发一笔不义之财。
其次说起报复,发泄私愤是一些盗墓者的动机,这一类大多是针对政敌的一种手段。因此,掘墓也是古人惩罚和羞辱敌对势力的一种恶毒手段。比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名臣伍子胥,曾经掘墓鞭打楚平王尸体,而武则天挖徐敬业祖坟以示惩罚。
有一些有心里怪癖的人以盗墓为游戏,比如汉广川王刘去就是这样一个变态。
就连巫术也是盗墓的一个主要动机,前面说过,后来的墓葬开始讲求风水,古人认为,将先人埋在风水好的地方就可以保佑自己的家族,所以有些人就选择掘别人的墓,断他人风水。
记得大明朝的天启皇帝朱由校,也曾经发掘后金的祖坟,意欲断绝女真的龙脉。
当然盗墓最为主要的动机,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获得墓主的陪葬物品,达到拥有财富的目的。其中无论穷苦贫民,还是帝王将相,都有选择盗墓这一丧心病狂的途径,来获取宝藏的。
即使这些人已经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他们的贪欲还是没有被满足的时候。直到现在盗墓贼的蠢蠢欲动,目的都是为了发财致富,不惜代价而铤而走险。
说起孙麻子,在近代盗墓史上,算是有些名气。但和他们这一行的祖师爷比起来,又算不得什么。每一行都有第一人,盗墓这一行也不例外。但盗墓贼的祖师爷,却不是第一个盗墓的人,而是第一个明目张胆、公然盗墓掘坟的人。
说起盗墓贼的祖师爷,公认的一位居然就是曹操,据传闻此人乃是古代最专业的盗墓狂人。当然在他之前便有盗墓这一行业,但和他的丰功伟业比起来,都不值得一提。
据说曹操为筹集军饷,选择了一条获取财富的捷径——盗墓,在军中成立了“盗墓办事处”,还任命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样官职,专管盗墓挖宝。
盗墓本身就是见不到人的勾当,更何况曹操向来做事小心谨慎,他在派人盗墓之时,肯定以各种借口掩盖过去,而且绝对是对外面保密的。
那么此事又怎么被外人所知晓的?原来是另一三国牛人袁绍在攻伐曹操前,曾经安排“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才子陈琳,起草了一份《为袁绍檄豫州文》。
真是此人的此篇檄文中,把曹操这些丑事抖了出来。所以,檄文中所谓的“发丘中郎将”、“摸金校便尉”便是中国盗墓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对官方盗墓贼的称呼。
正是因为曹操具备的“专业水平”高超,此后他居然被奉为盗墓行业的“祖师爷”,也就是行业神,还受到后世盗墓贼的顶礼膜拜,并不奇怪。
而曹操盗墓对后世影响极大,使得他一下子拥有好多“铁杆粉丝”,而南朝宋皇帝刘子业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小朝廷中也设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二职。
还有伪齐皇帝刘豫也曾仿效曹操,在朝中置“淘沙官”来专事盗墓。
而盗墓贼崇拜的另一位祖师爷更为出人意料,竟是身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他获此殊荣并不是他也像曹操一样善于掘坟,或是在宫中设立“盗墓办事处”。
相反是因为他的反盗墓手段太强大,被后世盗墓贼念念不忘,闻风丧胆。
秦陵反盗墓手段很多,包括“伏弩射杀”、“活口坑杀”、“墓毒毒杀”、“积沙埋杀”等招数,令盗墓贼防不胜防。
如此多反盗墓的手段,确实令盗墓贼望而却步,继而生畏。
就是出于敬畏的原因,盗墓贼把秦始皇当“神灵”一般供奉起来,巴不得每日都给他烧香磕头,就是希望他能行好事,睁一眼闭一眼,不要让自己在危险的盗墓活动中,碰到这样机关重重的坟墓,免遭杀身之祸。
正是因为反盗墓手段的日益先进,反而助长盗墓贼行窃的技巧,也加大陪葬品的价值。
赵阳这番话的信息量海大,宋子骐觉得以他的智商,还真的一时消化不完。
但宋子骐绝对料想不到,眼前的赵阳没有任何真才实学,他所知道的这些,并非他经验老道,只不过是他从网上看到的内容,被他强行加以运用。
如今世人只知道盗墓行当有趣,却不知此行当罪恶滔天、令人发指。
赵阳故意美化盗墓,其目的就是为了引诱宋子骐上钩,与之同流合污。由此不能不说赵阳心中城府颇深。
一旁的老阎不知怎么这么重口味,居然听得津津有味,最后他还说了一个他自己听来的故事:“赵阳老弟,方才你说到什么帝羓,让我想起我曾听说到的一个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