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章 红尘俗世难断,一点惹惊蛮

    <Td></Td></TABLE>

    赵伯转身对二人道:“两位仙人虽年纪与小女相仿。但二位仪表堂堂,又兼一身道衣仙袍。确与小老卑下身份不符。可巧这家钱庄老板与我祖辈同宗,亦是赵姓。且侍道理佛,人最虔诚。何不佘件家下人衣服与二位换上。就是,委屈了二位。”

    这有什么?”石林指着身上衣袍,“我身上这件也不是自己的。”又扯起闻了闻,“这味…”皱着鼻子笑。

    竹意只见钱庄门楣大敞,匾额是鎏金的“天元亨”三字。向下看,左联:八方来财人恒富。右联:九州聚宝世永昌。心想这店口气不小。人已跟着赵伯进了钱庄。

    “哎呦,老赵来了!”刚进门,就有一个长相精明,年刚不惑的男子快步迎了出来。双手握住赵伯的手,看着石林二人,向赵伯问道,“两位是?”

    赵伯亦将他双手拉住,要借步说话。那男子冲柜台边斜倚着的店仆打扮的少年喊一声:看茶让座。便与赵伯双双转过长柜台角,内门边。松开手交头接耳的嘀咕。

    那店仆斜眼看了眼赵伯,嘴里嘀咕一声。用力扯下肩上半灰的毛巾,懒洋洋的过来。随手在两把四角椅上掸了掸,以眉眼示意竹意二人“坐吧。”自己又去柜台内沏了半日茶。

    石林大剌剌的坐着。竹意也不做理会,只将封斋剑搁在凳上,自己去看这房内的摆设。

    那边与赵伯说话的男子又将店仆唤了过去,附耳小声的嘀咕两句。店仆点点头,好奇的转脸偷看竹意二人。满脸堆笑的飞快的过来,将手里的茶壶与空碗轻轻的搁在几上,打千问道:“听赵伯说两位是刚出山的仙人?恕小子有目无珠,怠慢了两位。”

    石林摆手说,没有的事。竹意也道:“哪有什么仙人。徒会些五行道法罢了。”

    “两位真真…仙风道骨。”店仆把肚里的墨水和稀了,也没捞出第二个词。只得故作扭捏道,“不瞒二位神仙,小子我自幼憧憬仙家道法。现有个不情之请。不知二位神仙可否施个法术令我开开眼。也不枉…”

    “这有何妨?”石林正要倒茶,忽闻他此言,满口答应下来。自己虽会道法无几,但御气驱物一类倒还熟练。右手食指中指伸开,直指茶壶。其余三指向内一收,喝一声:起!茶壶应声如烟上浮,悠悠飘起。那店仆已是惊的目瞪口呆。茶壶又依石林手势倾斜,壶中热茶却未出一滴。石林伸过手去,方将壶把握紧,“咕咕…”热茶方如开闸的水柱泄出,滚进杯中。

    “快请东家!”那与赵伯说话的男子大声喊着,抛开赵伯,飞滚着闪入内门去了。

    “咚咚咚…”一连串楼梯内跌宕的声音。片刻,侧房楼上,杯盘交叠。两个女人娇滴滴喊着,“您慢点。”一名肥头大耳,长的像只招财金蟾似的男子已滚下楼来。脖上百十八颗紫檀挂珠,琉璃般晶莹剔亮。手上念珠两串,一串细而缠着,一串不住的在手指间打转。嘴里喊着“哪呢,哪呢?”大眼珠子咕噜噜的在满堂内旋扫。

    赵伯迎上前去,攀他“世兄。”他油手胡乱扯着赵伯,问道:“近来可好?早饭用过了吗?今日令爱大婚,如何反到我这来了?”不待赵伯回答,早觑着石林二人,要赵伯引荐。

    赵伯带他过来。他见石林二人起身等着,忙撇了赵伯,踏步至二人身前。打起手,有模有样道:“两位道友,贫道有礼了。”

    竹意见他打扮不僧不道,动作不高不就,说话又不伦不类。真是莫名其妙。但他既自称道友,也就以同道之礼拜了,并报以名姓。石林却直问道:“大伯也是我玄门中人?”

    大汉时期,明帝刘庄为收西域,施儒政,抑宗亲,遂改佛教以大乘渡引入华夏。一时佛教昌盛,道教隐没。但始皇禁佛之威犹存,佛门弟子多不敢妄尊,亦以玄门弟子自居。以表无心僭越天府道学本宗之意。

    那人听他此问,自把脑袋晃了晃,得意道:“贫道俗家姓赵,世居此间,以祖上遗的这间钱庄营生。手头倒还宽裕,平日里好斋僧布道。可巧,前年有位云游四方的活佛渡我入释,并赐法名守智。取‘众生逮于智,调己自守’之意。”见他二人并未搭理。自忖所言简白,毫无晦涩之处,如何不着一言?莫不是过路的江湖骗…小骗子不成?他哪知那位云游的和尚以本朝自译的佛典为号赐他法名,莫说他二人不知,便是石林师父雪翁前辈亦断然未曾听闻。又试探问,“不知二位道友为何经过此间地界?”

    赵伯将借衣之由说了。守智道:“何谈借字?自是同志道友,就是黄金白银也随他拿去使得!随我来。”身子似缸,原地转了半圈。手里搓着珠子,挺胸昂头的在前带路。

    走内门,过抱厦,前面刻字的石头屏风挡了半个后院。

    院内种了百种花卉,千种异草。此时正值花季,院内是异彩纷呈,花香四溢。守智在前,像只胖蝴蝶,穿花掠草的走着。路过院落正中,一段形似枯木的树干惹起了几人眼目。其用晶石磊底,彩绦缚身,枝上红绳坠着历代钱币。枝干最顶处,一片嫩叶骄傲的昂首立着。

    石林好奇问道:“这是何物?”

    守智叹道:“这是贫道家传摇钱树,本是镇店之根。只是今年春发已过,这棵树却不见繁盛。我可真怕它就此折了,断了祖上基业。”

    竹意见他原本油滑自大的面上些许惆怅一闪而过,知是此树牵了神思。又想自己将受他恩惠,无以回报。恰巧自幼生长山野,对植物生长肌理,多得爷爷教授。便走上前来,抚掌贴树,玄黄真元向内送出。意与树合,只觉自身真元沿树脉下行,初时还算顺畅,再下一寸,似乎树脉被断,真元至此已下行不畅。

    “怎么样?”守智关切的寻问。赵伯亦弓着背,神色切切的看着他。不知何时,那柜台精明的男子也在一旁神色慌张的望着。

    竹意只道一声,“或可医治。”左手春木诀压住,右手食指在掌心一点,真元转出,如绿色火苗在掌心跃动。喝一声,“通!”气随掌行,飞快的钻入枯干的树木体内。

    只片刻功夫,枯木周身“咔咔”声动。似有气运自根部一路披荆斩棘逆流而上。须臾,枝展条舒,带动悬于树枝上的钱币无风自摆,清脆如廊下铃风。

    赵伯先耐不住重复道:“果然是真仙不是!”那精明男子也在一旁附和夸赞。

    守智见枯木之上,绿意重登。心下欢喜十分,忙携着石林二人臂膀,抖着一身肥肉,转向正房行去。

    推门而入,房内装饰豪奢。檀木的桌椅,大理石的地面,铜炉内香烟袅袅,供几上百令时蔬,无一缺漏。加之左右侧房均以镂空的窗棂隔断,窓纸两层,内里描龙画凤,均作登升之姿。香烟缥缈下,似欲破纸而出。

    再转内室,里面装饰极简,却自屋顶起,翠曼倚垂。都是上好的整匹绫罗绸缎。守智拉开侧墙边红木衣柜,捡一红一紫两件刺绣华丽,材质精美的丝缎锦衣。左右提着,眯眼问道:“这两件,可还好?”

    竹意,石林二人面面相觑。莫说穿,便是见也未曾见过如此绮丽的长衫。异口同声的拒绝头摆如鼓道:“不!”

    赵伯却嘟嘴匝舌的说不出话。本想借两件下人衣服好与自己身份般配。临拿出这两件,方觉真真与他们丰神俊逸匹配。

    守智笑道:“两位道友虽道法高强。于这穿衣打扮人情世故,却不懂了。古来修仙问道多于山野空谷之地。食之朴,着而简,实是时势使然罢了。今天人崇道,朝夕理佛。世之敬重沙,玄二门者,浩如恒砂。况方今天下,各名门,散仙,无一不思入世,以争名利。二位何故反忸怩作态?既有此物,何弃之如敝屣哉?”

    他之乎者也的满嘴吐沫,石林却听的云山雾绕。眼睛看着那两件华衣,心慢慢松了。但一想师父严肃的神情,赶忙把脑袋摇空。竹意心知他此言乱道,非道学正宗。但出山时,爷爷曾讲,每到一地,须入乡随俗,不可莽撞行事。四戒师伯曾讲诸多事迹亦且不循规蹈矩的行事。心里先接受了,诓他言之有理。复请了众人出去,自己与石林宽衣解袍的换衣。

    守智携赵伯出来,径向偏房行去。边行边道:“闻老哥适才所言。他二人是要扮你家乡内侄去参加令爱婚典?”

    赵伯憨然一笑,直言:“是二位仙人未曾见过凡俗婚礼,是以挂个名分罢了。我怎敢妄尊?”

    守智肥头大耳的摆道:“这如何合适?你看他二人神姿丰盈,即使穿下人衣服,也掩不住那一身的风骨呀!怎么看,也不像逃难至此的你的亲眷吧?”

    赵伯自思他所言确有道理。但已然定下的事不好悔改,况且有两位仙人以自家身份作陪小女婚典,宣扬出去,这脸面之光,当可保小女在婆家地位。他半世贫困流亡,只这一个女娃,自然对女儿溺爱。就连她甘心作妾,自己也只是无奈的同意了,并未表反对。

    守智知他贫却好面,懦弱慈软。来至偏房,桌上简帛成堆,新旧互磊。将书夹打开,翻过簇新的《道德经》,《太平经》,《内经》,于《无量寿经》上取过一对巴掌大小,紫檀白玉的如意。在手中颠了颠,一咬牙,又取红绸细丝包好了,递于赵伯。大义道:“令爱虽嫁人作妾,不需备至嫁妆。但他李家既下了请帖欲行婚宴。想来是将令爱作对房的。就凭老哥这褡裢内的破锦碎银去作礼?还不把您女儿作贱死?兄弟我这别无他物,这两个如意可是上等的羊脂白玉做成!就赠予老哥,如何处置,悉听尊便!”将红绸包的如意塞入赵伯怀中。

    赵伯怔怔的抱着,瞄了半晌,方叫道:“使不得,使不得!如此贵重的东西,我怎敢贪?”

    守智搓珠道:“你我兄弟二人祖上同宗,老哥何此时见外?况且愚弟已入释理佛,留着这身外之物,没的玷污了我这清净地界呢。”

    “那,就谢过兄弟了。”赵伯将红绸紧紧抱住。守智要他快去,由自己带着两位前去赴宴,自然不会失了他的面子。

    竹意二人将衣换毕,推门出来。阳光斜照,满园春光下,一个红衣剑客一个紫袍郎俊。端端的修眉剑目,挺秀身姿。只是一个头挽四方髻,举手投足谦逊宁静,似温文蕴藉的书生。另一个则怪呀呀的将紫袍拢着,喊着不舒服,还不如来件粗麻的袍子。守智嘴里啧啧赞过,笑嘻嘻欲拿顶帽冠为他掩上光头,被他一把扯过丢了。那块剑玉,石林依然坠在腰间。

    守智言说赵伯已先行去了,要他们二人随自己前往。转身唤那精明男子,要他封些红包,带去上礼。那男子不明道:“今日一早,东家不是已封了银两让犬子送与李家了吗?”

    守智打哈哈,解释道:“我本不意亲去,但既两位道友雅兴如此,我怎能不做陪呢?”

    李家在此去东面不远。沿途已是镇上商圈,酒楼茶肆乃至布店杂货一应俱全。街上行人精神勃发的逛着,见守智过来,谄媚的问好,侧目于石林二人。守智不厌其烦得意的介绍,“两位是我道门中人,特远路而来寻我论道。因未曾见过凡俗婚典,我带他二人前去李家赴宴。”

    众人亦不免对他二人一番溢美之词,无外乎仙风道骨,丰神俊逸的俗套。石林二人不以为然,守智却满足于此,似开了口的饕餮,将所有赞美吞入腹中。临了,不忘道一声,“缪赞了!”

    前面铜锣声动,路旁道边,大批的流民乞丐溜墙角,嘴里喊着,“快快!李家娶二房,放食了!”鱼贯奔跳向前。

    不几步,三人来至李家院外。迎宾的李家后生见是钱庄赵掌柜亲至,忙打躬迎客上来。嘴里论辈喊着赵伯。向里让道:“一早收到您家的礼金,以为您不来了呢!”

    守智呵呵笑道:“我是入了释的,本不爱这种繁闹。但一早有两位道友远道寻我而来。闻镇上锣鼓响动,听说是新人成婚。二位道友久居山野,一时好动思凡,非要来看看。”将袖中红布封的礼金递过去。那李家后生接过,先敬称石林二人神仙,再对守智道:“赵叔是送过礼的。这封礼金,晚辈明早随回礼一并给您送去。”婚礼之上,无礼不收,百礼不拒。亦是图个吉利。

    守智摆手道:“这是两位道友送的礼金,收下吧。”那后生又谢过了石林二人。方带二人进院。

    门侧两旁只有几十号乞丐正抱着李家施舍的馒头望眼欲穿的啃着,都盼着院内过了喜宴,摺些剩菜剩饭回去。

    高阶的汉白玉门梯,两边铜漆木门贴着大红的双喜。那后生喊一声:“步步高升!”提醒众人莫踩了门槛。第一个大跨步进去。对门的影壁亦只简单的装点了喜字,几步绕过,壁后院大如场。高的椿,槐。矮的桂树,石榴。瘦的枣,竹。个个披红挂彩。各处有人聚着闲聊,有李家的见了赵掌柜亲来,忙上来迎客。有来赴宴的外宾即使不与赵掌柜通好,见他身后两位翩翩少年,亦不觉上来寒暄。

    守智喜形于色,不厌其烦的替石林二人挡驾。融下不少诸如神仙称赞,仿若此番婚宴乃天上瑶池蟠桃会。

    左面厢房,亦只以喜字装点。里面声乐宣动,丝竹俱鸣。唱的无外《诗》中的桃夭,《乐府》的上邪一流曰情之乐。石林自然未曾听过此种呢喃吟咏之句,不觉好奇,扯着竹意要去房内略待。那后生不敢有违,倒是守智将他二人拦住,笑道:“既来赴宴,还是先去主家见礼为是。”

    二人自然不懂这些俗礼,只随他去了。右厢房内,欢声笑语一片。都是受邀赴宴的本地亲眷,名流。前面芬芳异彩,坛花正艳。衬的正门两侧廊内张的红灯翠幡反倒逊色。正门亦贴着偌大的喜字,只是两侧门框比别处多有一联,红纸黑字写着:和风巧送竹枝鹊,桂月甘降窗台明。联中未见白头偕老,比翼,并蒂之词。不知是避忌主人娶妾,还是题者故作清高。

    门槛亦如明台,擦的锃亮,不着点尘。

    屋内嘈杂,到处喜幔装点,桌椅板凳具是红木锻的。高台上,两点红烛滴艳,亦摆了各色果盘。盘内糕点,石蜜,无一不备。台两侧,靠着两张太师椅,上面空空的,仅搁着描龙绣凤的刺绣墩。地上亦摆了两套草垫,具用红布包着,不知何用。左侧是张空的圆桌,杯盘皆备。

    右侧一桌人笑闹的闲聊,客座至首,便是早来的赵伯。此时一桌人正拿他玩笑,夸他教女有方,竟与望族李家攀上亲家,和其造化!说的赵伯憨笑,主座那人夹壶饮茶,两撇八字胡骄傲的快翘到眉毛去了。忽看到赵掌柜硕大的身材挤进门来,起身虚让道:“老世兄怎么这时才来?快请上座!”

    众人亦与他见礼。守智拱手还礼,不肯就坐。又向众人炫耀了道友竹意,石林。众人忙不叠的唤他们神仙。那主座之人便是李家之主李广梁。其祖上曾做过蜀地某县议事官,自后主降魏,便举族返乡,成了这屏山一带的望族。正因是仕宦之后,对玄学一道,倍是尊崇。搭眼一瞧,见石林二人神仪内莹,骨骼不凡。自与赵掌柜假道一流有天壤之别。忙起身让座,主座一溜见家主起身,亦都不敢再坐。石林就要去坐,竹意把他拉住,与众人还礼道:“我俩是初出山历练的修士。不敢妄尊神仙。今日有幸能来参加令郎婚典,实乃赵伯引见与守智道长携带。主座是不敢坐的,便在末席添两张椅子与我二人即可。”众人不依,但拗不过竹意的坚持。便折中顺客座坐了。

    一时有家下人来报,言司仪请众人归座,侯待婚典。那边下人已整摆下椅子茶几。李广梁夫妇于高堂位坐了,左下首座是位穿红着绿,描眉敷粉的三十岁上下女子,满脸似笑非笑。右首顺序坐着傻乐的赵伯,眉眼具笑的媒人。又添三凳,请竹意,石林,守智三人上座高堂之侧,三人怎肯?只分左右坐了。铜锣声响,只见窗外人影憧憧,说笑着,具向正门外聚来。片刻,院内有人喊一声:吉时已到!伴着笑闹的人声与喧闹的丝竹,先前在江边迎亲的男子大步跨门进来,身后缠着红带,赵伯的女儿袅袅婷婷随进房来,手持团扇遮面。两边房门执事,在二人前后进来,便将门槛卸了归至一边。后面吉服司仪方在一众看热闹的宾客簇拥下涌进房门。

    阳光一下子被人群挡在房外。“金轮送彩,各位,莫挡了主家彩头啊!”司仪笑着,将众宾客分边两侧。方移步李老之侧,先与李老作揖,又与众人一一作揖后,方摇头祝词,莫外日润月华,宜家宜室,结百年琴瑟之欢等词,又于《诗》中牵强附会了些句子。宾客中多是无书可读之人,如此拿文作调的呼喝,最能唬人,司仪祝毕,一叠叫好。

    左首那女子闻声鼎沸,脸拉的更长。

    石林越看越觉得新鲜,听身后有人悄声议论:老渔夫家的闺女真是长开了,越发俊俏!另一人道:这身高也非咱们本地女娃能比的。石林抻直脖子想看扇面后新娘的面容,但无奈新娘背光立着,终究难睹其颜。与他斜对角立着的宾客中有几个未出阁的女郎,本就或明或暗的撩以秋波,此时误以为石林望向她们,便一个个搔首弄姿,眼皮子都快眨巴瞎了。

    堂上闹哄哄的,司仪提高了声音。两位新人给高堂磕了头,又一一给两边就坐的人拜了。外面丝竹又起,众人一起大闹喊声:送入洞房!两边走过两位穿红的婆子,在前领着,众人拥着新人向后院新房中去了。左首座女子“哼”一声,扭扭摆摆的走向了新房的反方向。

    少时,摆宴。竹意二人被尊上宾,请至首座。又有敬酒的,有生仰慕的。新郎又独出房,酒陪众宾客。过笔不叙。

    竹意一直挂念那封江禁捕一事。因问赵伯,闻言那卖鱼的贩子得午后下昼方能开市。便耐着心,巡了酒,听了喜乐傩戏,观了水火戏法。众宾客连声叫好,石林亦看的津津有味,跟着鼓掌。不知是谁开口求道:“两位神仙光驾,也施一二法术,令我等乡野草民,开开眼界!”竹意自知道法本非娱人之用,执意不肯。石林则技痒难耐,又不会什么五行,阴阳,幻,遁之术,那以气御物在守智店中使过了的,不愿再使。自己还会些潜踪,展跃的小法门。便整了紫袍。无师自通,跟个江湖卖艺的师傅似的,一搭手,道声“请了!”右手隐身诀袖中一占,紫袍轻涨,周身各穴真元溢出,将身体裹住。众人只觉石林人影一晃,便无影无踪。

    竹意亦不能见其身形,但将双目闭上,真气守住印堂穴,倒可隐约中见一团真元在院内滚动。

    众人四下寻找,忽见一团紫云落向戏棚之上,正是石林。众人一连价的叫好。又闹了三四回方罢。竹意无意看他,眼角在院中闲望,忽见院角落处,一扇木门向内悄悄拉开一角,一个头上挽角的男孩探头探脑的向这边望。刚看了一眼,便被屋内一双秀手拉进了屋里。关门时,那手的主人向门左右略作环顾。竹意分明看清,她就是适才婚典时,坐右首的女人。

    竹意心中一阵惊疑。旋即想到一上午过来,未见一个孩童。此事,倒当真蹊跷。

    (本章完)</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