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外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散佚不传。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古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先秦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晋代的皇甫谧,宋代的林亿高保衡等。他们认为像黄帝内经这样科学巨著,非通晓智慧的圣贤大智不能为之,所以必定是黄帝所作。
二是战国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邵雍程颢司马光朱熹,明代的桑悦方以智方孝孺,清代的魏荔彤等。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将《黄帝内经·素问》与同样是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有许多相同之处,足以充分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其次,《史记·扁鹊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与《黄帝内经·素问》的内容相类似,但却朴素原始得多,而《史记·仓公列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却比《黄帝内经·素问》有所进步,由此推断:《黄帝内经》应当是扁鹊时代以后仓公时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最后,以《黄帝内经》的文体为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先秦之文,多作韵语,而《素问》中韵语的文字特别多。
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
三是西汉时期,明代郎瑛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
现代中医学专家刘长林吴文鼎等人也持这种意见。其主要理由是:其一,《黄帝内经》全书约计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编著这样的医籍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在战事连年七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是不可能办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