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0792章:吕氏春秋

    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权。

    专权期间,吕后打压功臣、削弱刘姓诸侯王,甚至打破“非刘姓不得为王”的约定,擅封诸吕为王。

    可是,吕后在时,这些受到打压的诸侯王、功臣列侯,除了“积极配合”外,什么也不敢作。直到吕后去世,他们才敢开始行动。

    他们怎么就这么忌惮吕后这个女人呢?

    嚣张的吕后刘邦去世后,吕后没有发丧,而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大规模诛杀功臣!

    她对“相好”审食其说诸将当年和先帝同为老百姓。先帝做了皇帝后,他们心中就怏怏不乐了。如今先帝去世,他们自然更不会安心作幼主的臣子!不把他们全部除掉,天下不安!

    不过,天后,刘邦驾崩的消息还是传了出来,在郦商的劝说下,吕后意识到风险太大,放弃了诛杀功臣的计划,大赦天下,安葬高祖,以太子继位。

    随后,吕后专权开始了,后专权期间,开始残害刘姓诸侯王,当年险些影响自己地位的赵王如意及戚夫人被首先打击。戚夫人被作成“人彘”,赵王如意被毒死。

    后来,又因新立的赵幽王刘友与吕后赏赐的王后关系不睦,把刘友召来,活活饿死!

    赵幽王死,吕后又把梁王迁去作了赵王的位子腾出来给了吕家人吕产,新迁去的赵王又受不了压制,死了。吕后干脆让吕禄作了赵王。

    对于实力最雄厚的齐国,吕后的也是试图痛下杀手,吕后曾设计企图毒杀齐王,刘邦的庶长子刘肥。刘肥比较精明,察觉不对,主动献出城阳郡给鲁元公主(吕后之女),并尊公主为鲁王太后,这才幸免于难。

    随后,吕后又两次分割齐国,她先是把济南郡改为吕股,由吕台为吕王,随后,又把琅琊郡割出来,另立了琅琊国,交给了吕须的女婿刘泽。同时,齐王刘襄的儿子刘章以宿卫的名义入宫。

    除此之外,吕后还在燕王去世后,杀了燕王后嗣,以吕通为燕王,用后来齐王的话说,吕后专权时期,“杀三赵王,灭梁、赵、燕,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

    除此之外,吕后对功臣也压制极深,前面说到,高祖驾崩之初,吕后险些尽杀功臣。

    风险太大,没有干之后,吕后开始对功臣集团看似“温和”的限制,惠帝在世时,萧规曹随,彼此关系还算过得去。

    惠帝去世后,吕后令吕产、吕禄掌握了兵权,并开始对朝堂行政权下手。刘邦去世前曾指定萧何、曹参之后,应该是王陵和陈平的搭档辅政。

    可是,王陵因为反对吕后分封诸吕,被罢免回家,陈平虽进为右丞,但不得实权。

    吕后以自己的“相好”审食其为左丞相,决断天下大事,随即,又以自己的亲信任敖入朝,为御史大夫。

    可以说,吕后专权期间,重用吕家及其亲信,对诸侯、功臣利益多有侵犯。

    那么,诸侯、功臣们,是如何对待吕后的呢?

    诸侯、列侯的“积极配合”吕后在世时,无论是陈平、周勃这样的功臣,还是齐王、赵王这样的诸侯,不管心中怎么不平,表面上都是积极配合的。

    前面提到,齐王主动割城阳给鲁元公主,以求活命。惠帝去世后,吕后哭而无泪,张良的儿子找到陈平新君幼小,太后不安!现在只有主动让吕产等人掌握兵权,让吕家人入朝担任大官,太后才能心安,我们才能活命!

    随即,他们主动提出由吕产、吕禄等人掌握兵权,吕后要违背“白马之盟”,分封吕氏为王,询问周勃、陈平意见。

    周勃等人回答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此后,以诸吕为王,让齐割济南郡为吕国等各种政策,全部是功臣们主动提出的!

    而诸侯王们呢?

    他们直到接到陈平、刘章等人的信后,才敢于开始行动,在此之前,也无不是唯唯诺诺、主动配合。

    这是为什么呢?

    名正言顺的吕后吕后专权,是名正言顺的。

    汉承秦制。尽管汉朝人一口一个“暴秦”,但在汉武帝改革前,其中央制度基本上袭承秦制。

    所以,与秦国宣太后、赵太后时期一样,“后即小君”,太后不但可以临朝称制,还可以以“朕”自称!而诸大臣、王,甚至天子(无论是否已经亲政),在太后面前都要以“臣”自称。

    同时,汉以“孝”治天下,除了两位开国之君刘邦、刘秀外,所有天子的谥号都有“孝”字。

    吕后只有太子一个亲生儿子,但吕后在宗法上是所有王的嫡母!

    所以,吕后专权,是名正言顺的。

    反对吕后,是以臣反君,以子逆母,是说不通的,令人畏惧的吕后吕后,也不是一般的太后。

    刘邦是平头百姓时,吕雉就是他的妻子了。所以,早在民间时,吕雉就是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的嫂子了,甚至是樊哙的妻姐,关系紧密。

    而在后来,吕后“佐高帝定天下”,又在高祖外出期间留镇长安,其间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所以,刘邦想换太子时,“为群劝止”,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在稳定江山过程中,吕后的手段令人畏惧。

    韩信、彭越,都死在她手上。

    即便是功成名就,处于半归隐状态的张良,也在她的威逼下,献“商山四皓”之计,助刘盈保全太子之位。

    所以,刘邦在放弃改立太子的的想法时,悲伤地对戚夫人唱到(太子)羽翼已丰,没办法了!

    刘邦尚且畏惧,何况功臣、诸侯们呢?

    所以,陈平等人侍奉吕后都极为小心翼翼。

    他们知道吕后一旦不安,举手就是杀招,连个招呼都不会打。

    功臣、诸侯王,不但不敢轻举妄动,甚至还要想在太后前头,替太后消除疑虑,才可能保全自己!

    齐王主动让出琅琊,周勃等人请让吕家掌握兵权,群臣请诸吕为王,无不是在这种威胁下,“凡事想在领导前头”,主动做出让步。

    以擅长阴谋著称的陈平,直到高后七年,也就是吕雉快去世时,才敢与周勃“交欢”!注意,只是“交欢”哦!吕后病前,这些功臣们都只能静居独思,连彼此交道都不敢多打!

    他们对吕后的畏惧,由此可见一斑!

    气候未成的诸侯王们而当时的诸侯王们,实力也未成气候。

    刘邦去世前,异姓王们已经被铲除得差不多了(剩长沙吴芮),只剩下刘姓诸侯王。

    后来七国之乱时挑头的吴、楚两国,在几年前英布叛乱时,遭到完虐,在英布门前不堪一击。

    而梁、赵、代、燕等国,在几年前还是异姓王彭越(梁王)、陈郗(代相,自称代王)、卢绾(与藏荼先后为燕王)等人所据,刚被平叛一次不说,刘姓诸侯王自己的屁股都还没有坐稳。

    只有齐王的实力比较强大。事实上,在“诛吕”中,真正起兵的诸侯王,还就是齐王的军队,其他代王(后来的汉文帝)等人的军队都是打酱油的。

    而齐军要单独起兵,也是实力严重不足的,成不了事,后来还是在陈平、刘章等人的内外配合下才敢起兵!

    后来,“诛吕行动”后中起兵有大功的齐,内有刘章,外有齐军,却在选择新帝问题上毫无发言权,任凭陈平、周勃等人选择新帝,最后新帝不是齐王,他们也不敢造次。

    以此足见当时的诸侯王,尚没有与朝廷叫板的实力!

    严密的军制诸侯不敢单独造次,关键在忌惮南、北军。

    可是,无论是陈平、周勃如何位居高位,其都无法调动南、北军。

    要调兵,需玺、符、节三位一体。

    玺、符为吕后所掌,无论你位置多高,都无法完成五十人以上的调动(秦制,五十人以上的调动需要王符)。

    所以,只要吕雉不犯二,牢牢把握住军权,陈平等人闹不出什么花来。

    完全依赖吕后的威望、能力然而,一旦吕雉不在场,吕氏的一切就都要灰飞烟灭。

    首先是功臣、诸侯再无顾忌,开始大胆联络、策划。

    陈平、周勃由“交欢”变成合谋,刘章与齐王开始联络,各诸侯王之间又开始联络,诸侯王与内部支持者之间开始谋划。

    压在头顶的山倒了!

    其次是吕氏掌权的名分已失了!

    吕雉是刘姓诸侯的嫡母,你们后面这些吕家人总不是吧!

    齐王打出旗号诛杀不配为王的王者!

    最后是魄力、能力的失去导致军权的失去。

    吕雉去世前,已预感危机,再三交代吕产、吕禄一定要拿好军权!

    可是···吕禄无此魄力、能力,在陈平等人的忽悠、压力下,居然交出了兵权!

    结果···灰飞烟灭!

    总的来说,刘邦去世后,无论是名分、实力,还是能力,吕雉都是最佳的执政人。

    当时,无人能够挑战吕雉。

    同时,吕氏一切荣光都以吕雉的名分、实力、能力为基础,一旦吕雉去世,诸吕也就迅速倒台了!

    客观来说,吕雉也确实是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她对匈奴隐忍,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为汉王朝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应过度否定。

    韩信一个新兵蛋子,是如何成为统帅,并让手下管辖的刘邦沛县的老部下听命于自己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问题的表面,你说韩信是统帅没错,你说刘邦委以重任也没错,但汉军实际上还是牢牢掌控在刘邦手里!(玩韩信吗?菠萝上单贼六!再不济,也可以陪菠萝打打手游f……)

    韩信这个帅是刘邦任命的,但却不是大权独揽,因为刘邦为了制衡韩信,早就准备了一些预案,以应对潜在的风险。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史记·淮阴侯列传》

    为了不挨饿,韩信选择了吃白食,经常寄人篱下,因此很多人很厌恶韩信。一个大小伙子,长得有一表人才,但是成天不干正经事,能有什么出息!

    本来韩信已经选好了一个去处,就是在南昌亭长手下混吃混喝,但是他待的时间一长,南昌亭长的妻子不乐意了,当韩信又去蹭饭时,故意不给他准备饭食。

    韩信还是要脸的,知道人家不欢迎自己,于是就不去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南昌亭长和泗水亭长相比,差了不是一点半点,这也是刘邦能够成为沛公,进而夺得天下的原因。南昌亭长养士,但是不能做到善始善终,他妻子也无法和刘邦的妻子吕雉相比,因此最后错过了韩信这样一个军事奇才。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一直在等待时机,观察天下大势,直到项梁起兵的时候,他才带上自己的宝剑去投靠项梁,因秦末天下群雄并起,但大多数是草寇,难以成就大事。

    因此直到楚国贵族项梁起兵以后,韩信才去从军,对于自己的主公,韩信是有选择的,而且他的眼光很准,当时的天下共主不是楚怀王,而是拥立楚怀王的项梁,如果不是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杀,恐怕就没有刘邦什么事了。

    但是项梁手下的人太多,韩信一直没有得到什么机会,后来项梁死了,韩信成为了项羽的郎中,得到了直接向项羽献策的机会,韩信想把握住机会,但是他多次献策,都没被项羽采纳。

    韩信年纪和项羽相仿,他了解项羽的个性,论军事才能自己和项羽相比还是略逊一筹。在项羽手下固然可以按部就班来获得官爵,但对韩信来讲,那并不是他追求的全部,他要成为不世出的名将,最好的方法不是追随项羽而仕,而是击败项羽而成就。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离开项羽,是一个大胆的决策,这意味着放弃当下从头再来,这个勇气和魄力就不是一般人有的。韩信并不知名,也没有魏无知的推荐信,因此到了汉军后,只被安排做了个小官。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视而不斩。与语,大说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不仅如此,韩信还因为犯法要被斩首,和他一起的十三个人都被杀了,马上就轮到韩信了,韩信不想死,他抬头看到了监斩官夏侯婴,于是大声说“汉王难道不想得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杀我这样的人才呢?”

    夏侯婴看韩信器宇不凡,便利用自己的权力赦免了韩信,并和韩信攀谈起来,韩信抓住了这个机会,几句话之间就把夏侯婴说得连连称是,夏侯婴尽管是刘邦的近臣!

    但是所做的工作很多是见不得光的,很多人背后都议论纷纷,因此夏侯婴也需要得到认同,而韩信投其所好。

    对于滕公夏侯婴大大地赞美了一番,夏侯婴认定这小子有本事,可以推荐给刘邦,打压一下那群自以为是的将军,同时又可以提升自己的地位,既然是双赢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这个人很慎重,有夏侯婴的推荐,只能说明韩信不是楚军奸细,但是有没有真正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让谁来考察呢?

    刘邦选择了萧何,于是安排韩信做治粟都尉,也就是成为了萧何的下吏,让萧何考察韩信的能力。因为在沛县时,萧何就是负责官员的进退,对于人才的选拔和考核很有一套办法。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知道萧何在汉军的地位和分量,于是多次主动和萧何汇报工作,表现出了极强的工作能力,因此萧何十分认可韩信的才能。当汉军到了南征的时候,很多人开始逃离,因为他们都不想背井离乡,因此都脱离队伍返回家乡,这时候的刘邦颇有点众叛亲离的意味。

    但对于这种现象,刘邦也没有办法。韩信看夏侯婴和萧何多次在刘邦面推荐自己,但刘邦还是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于是便也和这些人一样,离开刘邦另觅他处。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史记·淮阴侯列传》

    萧河听说韩信走了,他来不及向刘邦禀报,便骑马去追。有人认为萧何也背弃刘邦逃跑了,便把这件事告诉刘邦说“丞相大人也走了!”刘邦不禁大怒,突然间感觉到自己十分地无助,本来指望萧何可以在关键时刻支持自己,不想到落难之后他跑得比谁都快。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侯列传》

    萧何两天后回到了汉军军营,在他的力荐下,刘邦准备启用韩信为将。在登台拜帅的那一天,众将都很高兴,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做大将,但到了正式拜大讲的时候,这个人居然是名不见经传的韩信,整个汉军里的人都十分惊诧!

    很多人认为韩信拜帅,就算是取得了刘邦的信任,但不知道的是韩信真正得到刘邦的认可,是在拜帅之后他和刘邦的一番谈话。他的一番论断,深入刘邦的内心,令刘邦对他大为敬佩,才真正认可他的能力,这个汉军主将的位子才算坐安稳。

    有人因为韩信最后被吕雉所杀,便说韩信的情商很低,在我看来不是韩信情商低,而是相对来讲,他的政治敏锐度和情商与吕雉、萧何相比略逊一筹,和刘邦更是不在一个境界上。但和其他人相比,却是其他人不能相提并论的。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很懂得说话的技巧,拜帅之后刘邦问他“萧何在我面前多次推荐,将军究竟有什么理囊妙计帮助我争夺天下呢?”

    韩信首先对刘邦的信任表示感谢,然后没有正面回答刘邦的问题,而是反问了刘邦一个问题“汉王东出争天下,对手是不是项羽?”刘邦说“当然是他。”

    韩信说“大王认为自己的勇力能不能和项羽相比呢?”刘邦沉默了很久,最终终于说出“我不如他!”韩信诱导刘邦说出自己不如项羽,其内心并没有战胜项羽的勇气,

    目的就是要为刘邦排疑解惑,说出刘邦的真正的优势和他能够击败项羽的原因,这就叫作欲扬先抑、欲擒故纵,你想让人接受你的观点,不妨学习韩信所采取的这个手段。

    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往山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为刘邦分析说“项羽这个人勇力无双,在巨鹿之战中击破秦军无人可挡,诸侯们皆俯首听命。但是他太迷信个人的能力,而不愿意举贤任能,这就叫作匹夫之勇;项羽很爱惜楚军的将士,见到他们受伤就伤心地吃不下饭去,还会和他们同甘共苦,但是要论功行赏的时候,却舍不得钱财和爵位,让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不能得到封赏,导致怨声载道,这就叫作妇人之仁;从地理位置上看,项羽虽然称霸天下,自己却不在关中为王,他选的彭城是个无险可守的地方,让自己四面危机;他违背誓言,迁徙楚怀王而自封诸侯,纵容其他的能臣勇将也效仿他去废王自立,这破坏了天下的秩序;况且项羽这个人太残暴,征服一个地方就要屠城,导致百姓们都对他极度畏惧,没有人会真心归附。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时,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见刘邦面露喜色,韩信趁热打铁,说出了刘邦的优势。他说“您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勇之人,有谁不会被击溃呢?得到的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谁不会心服呢?以正义之师吊民伐罪,顺应了将士们东归的愿望,有什么样的敌人不会被击溃呢?”这是刘邦的三大优势,接着韩信又针对三秦之地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说“章邯等三人本来是秦将,因为背叛了秦,致使秦国几十万部队被坑杀,秦国的百姓关中父老对他们的恨之入骨,不会真心支持他们。而汉王曾经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深得民心,他们都急切地盼望您到关中为王,如今您进取关中,是拿回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只需要一纸文书三秦之地就可以平定了!”

    当然韩信所说有些夸大其词,毕竟章邯是秦未名将,要拿下他还是很费一番周章的。在进军三秦之地时,章邯也确实是难啃的骨头,坚守废丘对抗了一年之久,最后才城破而亡。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史记·淮阴侯列传》

    看到了吧,韩信拜帅后最开始并不能单独行动,他的工作更像是参谋长,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再按照他的计策部署安排众将各司其职。

    你说众将服韩信,还不如说韩信的计划是通过刘邦来下达的,众将不服韩信,但不能不听刘邦的。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史记·淮阴侯列传》

    直到讨伐魏王豹的时候,韩信才有了独自领兵的权力,但在擒获了魏王豹后,刘邦又给韩信安排了个搭档。这个人就是刘邦曾经的大哥,燕赵之地的大佬张耳,韩信和张耳一起攻破了魏国和代国。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史记·淮阴侯列传》

    但攻破了魏代之后,刘邦就把韩信训练出来的精兵给调走了,实际上就是把韩信自己苦心经营的手下和他分开了,把这些人都补充到了对抗楚军的前线。

    你说韩信培养自己在部队里的实力,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只要锋芒彰显,刘邦就会把他的手下换成新人,你说韩信想培养自己军中的势力,想都不要想,他就是个高级教练,他培养出来的强兵勇将,基本上都得被刘邦直接调走!

    因此众将清楚,尽管名义上韩信是汉军主将,但权力实际上一直牢牢掌握在刘邦的手里,他们不是服从韩信,而是听从刘邦的安排。说刘邦对韩信信任更谈不上,只不过是即用且防而已……

    (《史记》这本书,建议喜欢的可以去京东、淘宝购买,对于历史而言,咱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代入一种身临其境,不管是赤壁之战,亦或者人云亦云的各种官渡之战、乌江自刎等等,皆来自《史记》这本书,说不好听点,文言文翻译的,其实也挺好……

    ps号-号,菠萝基本上就睡了个小时不到……(为了冲刺战力榜,小命都不要了已经……)所以明天的更新,可能会延迟……但是保底先万吧……(总是讲述历史不太好,言归正传,老朋友告诉我,切行越多写的越舒坦……确实如此……但是菠萝也是老作者,何必创世,有文学担保!作品质量有保证!(毕竟出版了,懂得都懂……)另外,咳咳咳,今天一天的努力均订破……撒拉嘿哟,撒花庆祝)还有一更……可能凌晨两点左右……至于加更,看这个月的均订稳不稳,打赏的话,币+一更,以此类推……截图发书友圈……当然……菠萝守规矩……但是别给我来白银或者盟主……我怕我猝死……(滑稽老鹰,狗头保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