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翼看着斜阳,他感到巨大的悲慨,他戎马半生,还没有经历过如此惨烈的战争。
王海宾的手臂和腿脚都负伤,他坚持作战,他看着夕阳西下,叹着:不枉死矣!
他们看着西方,心中都明白,这一次守城战明日一早、甚至今天半夜就将落下帷幕,因为唐军已经精疲力竭,而且吐蕃人不知道的是,唐军的白磷弹只剩下不到两千枚。
两千枚白磷弹是不足以供明日的守城战使用的。
加上唐军将士已经被耗尽了力气,明日吐蕃大军再发动猛攻,这座城就守不住了。
王方翼和王海宾都知道唐军的希望在于碎叶的援军,如果今日日落前碎叶的援军不到,他们便守不住这座城了。
夕阳之下,西方并没有唐军出现。
夕阳逐渐沉没,援军还是没有出现。
众坚守的唐军将士都知道他们在等待西边的援军,看着希望逐渐破灭,他们没有沮丧,倒是慨然谈笑起来。
今日这一战堪称壮举,身为大唐军人,经历这一战,不枉死也!
薛绍站在瞭望台上看着夕阳沉没,他心下也有凄凄。
碎叶的援军终究没有赶到。
从玉门关一战开始,他率领唐军已经在西域与吐蕃人血战五日,这五日他率领唐军多次大胜,取得足以彪炳史册的战绩,他觉得以大唐如今的士气民心,以大唐上下尚武的气度,应当会有唐军前来增援。
毕竟大唐人民都知道安西四镇是大唐竭力控制的地区,如今被吐蕃人夺走,大唐如同被砍伤一只手臂,大唐人民必是不答应的。
所以薛绍觉得他即是率领军队出征西域,而且多次大胜,以区区三千兵力敌吐蕃王朝倾国之力,大唐身在西域、或者靠近西域的各方势力听说了,应当会为之振奋,并全力相助才是。
其中最可能赶来相助的,就是撤退到碎叶的五千安西军,薛绍已经以新任大都护的身份派出传令兵去碎叶传令,这五千安西军无论于公于私都应该出兵前来增援。
但是没有看到碎叶的援军,想来是因为路途太远,碎叶的援军很难及时赶到。
薛绍觉得,或许是自己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了,唐军难以短时间内动员,而且吐蕃大军的猛攻也着实出乎薛绍的意料,如果能多坚守三日,想必是能等到唐军的援兵的。
可惜啊!
薛绍倒是不担心自己的安危,因为吐蕃的主帅噶尔钦陵是个明白人,薛绍有大唐驸马的身份,噶尔钦陵一定不会杀他,他终究是可以保住平安的。
只是跟随他坚守的这三千弟兄,可惜这些好男儿殒命于此,而且功亏一篑,最终没能创造历史。
薛绍深深地叹息。
这一着险棋莫非要败了?
夕阳终于在西方沉没,在最后一抹阳光消失之前,在尉犁城的东边骤然传来一阵号角声。
薛绍一惊,回头看去,只见昏暗的东边出现一支骑兵,这支骑兵浩浩荡荡地从沙坡上涌现,看上去足有三四千人之众。
这是一支唐人的军队,他们的装甲、武备,还有阵型是典型的唐人骑兵行军阵。
王方翼和王海宾都看到这支骑兵援军,他们如看见梦境,都激动地颤栗起来。
众守城的将士看见援军出现,他们确定那是大唐的援军,他们禁不住激动地叫嚷起来。
还在攻击城池的吐蕃军队看见东边的援军出现,俱是骇然。
这是来自碎叶的安西军援军?
不是。
碎叶的援军全部是安西军,应该是一个严整的阵容,而眼前这支援军分成了多个部分,看来是多支援军组合起来的。
而且这支军队从东边而来,应该是来自玉门关周边,甚至来自玉门关内。
这支唐军援军稍作集结,他们看着已经杀成尸山血海的尉犁城,看着吐蕃数万人的大军围攻小城,他们压抑不住激动和悲慨,将士们纷纷拿出兵刃,跃马挺枪,随着统一的号角吹响,这三千多骑兵的马蹄启动,朝围攻尉犁城的吐蕃大军冲过来。
吐蕃军队慌忙集结,他们对尉犁城的围攻太过专注,以至于放松了对周遭的警戒,骤然杀出来的唐军援军让他们措手不及。
王海宾看清楚这些唐军的装束,他激动地喊道:这是玉门关内的援军!有玉门关守军,还有来自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的常备军!
这是来自河西走廊的援军。
大唐在河西走廊有一万多驻军,这些驻军是常备军,属于唐军中比较平庸的部分,由新兵,或者失去锐气的老卒组成,这些常备军一般不参与征伐战斗,只负责据守原地,主要工作是维护地方秩序。
看来是新任安西大都护在西域对吐蕃大军多次大胜鼓舞了他们,这些常备军勇武勇悍的血性被激发出来,于是河西走廊各地驻守的唐军中的精锐自发地组织起来,组成这三千多人的骑兵集团军,前来增援尉犁城。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