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78章 儒将本质

    “公瑾为什么这样认为?”

    周瑜指着桌上的两枚震天雷,说:“因为这个。”

    孙贲看着那两个圆溜溜,还带着线绳的玩意,拿起一个,问:“这是什么东西?”

    周瑜告诉他:“这是袁公最近仿照周军震天雷制作出的火器,威力很大。除了这种投掷类的,还有用毛竹制作的抬枪,射程和威力优于弓弩。有这两种利器,袁公于战场之上一定无往而不利了——当然前提是别下雨。”

    周瑜如是讲解,还不忘小幽默一把。

    孙贲好像有点印象,问:“你说的周军,可是那个太原贼寇出身的、荡寇将军周易的周军?”

    周瑜说:“现在早已是骠骑将军了。”

    孙贲道:“此人曾与二叔(孙坚)一同讨伐董卓,二叔还在洛阳旧址传授兵法与他。否则他也不可能屡战屡胜,甚至西进长安,又于荥阳一带大败曹操、孔融和刘表的四路联军。”

    周瑜饶有兴致道:“想不到居然还有这份渊源?”接着又短暂沉思后说:“此人日后必定是我军大敌,希望主公在攻下陈国以后,短期内不要再与他相遇。”

    孙贲表示怀疑:“你就这么肯定,刘备的十万大军,不堪袁术一击吗?”

    周瑜笑道:“有些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同一样事物上吃两次亏,刘备也真是倒霉啊。”

    技术壁垒是很难打破的,就像被锁死科技的地球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用常规军事手段击败三体人,晚晴八旗从道光一直到宣统都永远会败在英军手下。

    刘备没有火药技术,又要同时面对曹操、袁术两家拥有火药技术的部队车过来车过去;而他所谓十万大军,也不可能完全服从他一个外来者。

    失败已经是注定。

    注定到我都懒得写他会怎么败了。

    听了周瑜所言,孙贲拿起一枚山寨版震天雷,问:“这东西果真有那么神?”

    周瑜道:“若不是寒舍鄙陋,地方太小,我真想让伯阳兄见识见识。”

    孙贲眼珠滴溜一转,像是随口问道:“怎么做出来的?”

    周瑜跟孙策有总角之好,而孙贲又是孙策堂兄,不是外人,他就直接告诉对方说:

    “用硝石、硫磺、木炭,按照一比二比三的比例,制成粉末,即为火药。将填进铁壳当中;再用沾有硝粉的稻草洒在草纸上,搓成引线,塞进火药内封好,就制成了震天雷。需要用时,点燃引线投向敌人即可,点火到爆炸的时间也可以通过控制引线的长度进行调整。”

    孙贲微微点头,而后放下了震天雷。

    周瑜这时才问他:“对了,我听说袁公封你为九江太守,你为何推辞?”

    孙贲敷衍道:“最近偶染小恙,不能胜任。”

    周瑜奇怪了:“我见伯阳兄精神焕发,哪里像是有病的样子?”

    孙贲说:“连续征战,身体里边有点虚。行了,不说那么多了,我得先回老家养病去了。”

    周瑜问:“干嘛非回老家养病?本地医士的医术就不错,而且听说最近有一个叫华佗的神医也在寿春。”

    孙贲摆摆手道:“我主要是想回老家陪陪妻儿,在外面打这么久仗,怕家里的寂寞。”

    周瑜会心一笑,送走了孙贲。

    孙贲走后,他继续翻阅典籍,试图寻找出古籍中所记载的硫磺、硝石的各种用途及提纯方法,只可惜多数是已经烂大街的常识。

    周瑜摇摇头,卷起书简,心说:看来只能靠自己了。

    就拿起一枚震天雷,小心翼翼地拔除引线,正要倒些火药粉末出来深入研究时,忽然回想起刚才孙贲所说的话:想回老家陪陪妻儿。

    不对啊,孙贲的妻儿,不就住在寿春吗?

    正疑惑间,目光所及,桌上的震天雷少了一枚。

    “咦——”

    周瑜猛然意识到什么,一边派亲信去追孙贲,一边撂下手里的事,亲自去仲家皇宫,要面见袁术。

    然而等了半天,才知道已经来晚了一步,不久前袁术已经自引三万兵马,与其余七军向西北进发,攻向陈国而去了。

    无奈之下,他只得重新回到住所,摊开一张干净的布帛,提起笔准备写点什么。

    这时之前去追孙贲的心腹气喘吁吁地回来了,不等他开口,周瑜就说:“没有追到是吗?”

    仆人抚着胸口缓了缓,答道:“小的出去才知道,孙将军刚离开这里,就骑上快马,风驰电掣,出城往东南方向去了。孙将军为何走的那么急啊?”

    周瑜叹口气道:“时也命也,恐怕我要与伯符兄刀兵相见了。”

    “啊?”心腹感到震惊,说:“公子与孙郎乃是发小,又同在袁公帐下任职,为何会兵戈相向呢?”

    周瑜神情严肃,低声道:“伯符准备起事了。”

    心腹捂住嘴,才免得惊叫出声来。

    周瑜解释:“之前孙伯阳的态度,就已经显示出对袁公的不屑,他问了我火药的秘密,还偷偷拿走一枚震天雷,就是想凭借此物帮助伯符以下克上——甚至他还猜到我会看破他的心思,所以抛下妻儿只身离去。”

    心腹不解:“为什么公子说他猜到你看穿他,所以故意不带走妻儿,这两者有什么关联吗?”

    周瑜说:“孙贲知道我忠于主君,因此在看穿他后,必定会提醒袁公。而我若告密,袁公派人追查,发现孙贲家小仍在寿春,就会以为我是诬告,便不以为意。再等到伯符他携郡决裂,一切就都晚了。”

    心腹看见桌案上摊开的布帛,便说:“所以公子打算写信着人送给主公对吗?”

    周瑜摇摇头,道:“孙伯阳如此应对,我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他陷入了人生中第一次两难的抉择。

    一边是他发誓效忠的主君,一边又是从小玩到大的铁哥们。

    若是写信告密,袁术未必相信,最后的结果就是治下一半州郡由孙氏一门带走,孙策自立门户,与之反目成仇;若是不告密,他算是间接帮助了孙策,但同时不作为的行为,又是不忠的表现。

    心腹见他左右为难,就劝道:“既然孙郎是公子的发小,不如干脆就学孙伯阳将军,也去江东吧。”

    “胡闹!”周瑜肃色道:“所谓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伯符一旦兴兵自立,就是谋逆之举,我若追随,便也成了反臣。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因小义而弃大礼,逐末节而舍廉耻?这种话以后不要再说了!”

    那心腹被堵得住嘴,过了片刻才问:“那公子要是有朝一日与孙郎在战场上相遇,又当如何呢?”

    这下换周瑜无话可说了。他望着视线以外遥不可及,虚无缥缈而又如梦如幻的场景,陷入了长久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