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辰后,时间已经接近正午,长安皇宫之内,李世民平时批阅奏章的偏殿之中。
一身金色便袍的李世民,此时端坐在一张摆满了奏章的小桌子面前。
在他面前的奏章堆积如山,然而,他此时没有理会那些奏章,而是在看一份情报。
情报的内容,正是李恪今日所做之事。
李世民看着情报的内容,原本严肃的脸上,此时亮出了一丝微不可查的骄傲笑容。
“恭喜陛下,三皇子武功天下无人能出其左右,又宰心仁厚出资帮助李家女儿养活三百个军士遗孤,还低调无比没有跟任何人张扬,如此仁厚的优秀皇子,真乃大唐之幸也!”
站在一旁的大太监王德,敏锐地捕捉到了李世民的骄傲笑容,马上拍了一个马匹。
“哈哈哈,休要胡乱评价皇子!再嚼舌头,小心朕收拾你!”
李世民笑骂道。
“奴婢该死,奴婢该死!”
王德也笑着,开玩笑一样给了自己几个耳光。
一股轻松的氛围,在大殿之内弥漫着。
“陛下,三皇子李恪求见!”
一个小太监进来禀告道。
“让他进来吧!”
李世民收敛了笑容,沉声下令道。
“遵旨!”
小太监领命而去。
不多时,李恪那白袍飘飘,风流倜傥的身影,跟着小太监飘然进到了大殿之中。
李世民看着自己这个越发高大英俊的儿子,脸上也闪烁出了一丝欣赏的笑容。
“你来的好,朕正好要找你!”
李世民霸气的声音,从奏章后面传来。
“儿臣也知道父皇必定有事要儿臣去办,所以特意前来。”
李恪拱手回应道。
“哦?你知道朕找你何事?”
李世民的声音,带上了三分疑虑,七分饶有兴致。
“陛下想要一支掌握在儿臣手里、规模不大,但是战斗力堪比中央十六卫的军队。”
李恪自信一笑,沉声说道。
“哈,何以见得?”
李世民的声音有些不咸不淡,然而被奏章挡住了大半的脸,此时却是一脸欣慰的神色。
儿子长大了,能搭把手了,甚至能一起商议国事了。
这种好事,只要是个父亲,都会高兴得做梦都笑出来。
“国库空虚,幽州遭遇战乱,赋税已经指望不上,还要投钱重建,四周强敌环饲,长安现在还是危险期,大军无法一直集中在长安附近,除了长安本地的三万府兵,其余十六卫麾下的十万人,必须全部撤走,分开就粮,还得另外有一支常备的精锐大军作为拳头力量,保证长安的安全,这就是父皇为何封了儿臣做燕王,却又封儿臣为骠骑将军把儿臣留在长安的计较。”
李恪侃侃而谈,从经济、军事上分析了李世民这次封赏的用意。
“好,很好!知朕者,吾儿也!”
李世民霸气地一拍桌子,站立而起,眼神炯炯有神地看着李恪那轮廓分明的脸。
他以前最强力的左右臂,还是长孙无忌,然而李恪这一分计较,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已经远在长孙无忌之上!
这让他如何不惊喜万分?
“父皇请放心,您可以下令中央十六卫分一个月分批陆续返回驻地,在一个月内,儿臣必然能拿出一支堪用的军队!”
李恪郑地有声地回答道。
“好,城北渭河以北,大片空地归你作建营之用,你觉得多少人马为宜?”
李世民又问道。
“以儿臣之见,暂时组建步骑三万人即可!”
李恪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回答道。
“好,以恪儿之勇,三万人的确够了。”
李世民想起李恪在战场上的神勇,威严的脸上此时也是一脸的信任之色。
“父皇,儿臣这三万人应急可以,但是解决不了北方现在缺粮无法屯兵的根本问题,还请父皇明鉴!”
李恪又说道。
“你有何办法?倘若有用,朕必重赏你!”
李世民满意一笑,然后严肃地说道。
“南粮北调,南方现在不缺粮,尤其是江南,现在秋收刚过,儿臣建议,尽快派员去南方征收和购买粮食,给北方应急。”
李恪建议道。
“此计虽妙,远水救不了近火。”
李世民听完李恪的计策之后,点了点头,然后又苦笑了起来。
“父皇可是担心运输问题?”
李恪又问道。
“正是,虽然朝廷可以先把粮食集中在钱塘,再通过运河北运,但是最快恐怕也要半年后,才能把足够北方用的粮食运来。”
李世民无奈地摇了摇头道。
运河的运输,供应长安或许够用,但是连带北方的幽州重建所需的粮草,那就不够用了。
运河,始终有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