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8章 拟旨传位1

    <Td></Td></TABLE>

    但是,他们难受,徐忧民也不见得好过多少,他在替皇帝难过悲哀,那么长时间呕心沥血,处心积虑的压制陆锷,架空平王爷机关算尽,到头来还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终究还是违背不了天命,膝下无子,到头来接掌龙位者,还需在平王爷,陆锷中二选一。

    这的确是很悲哀,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不得皇帝还会因此,而得到世人的赞赏,博取个一世英名,你想啊!皇位是个香饽饽,谁不觊觎?

    不明真相的世人,大概都会认为皇帝之所以长期拼命地排挤两位兄弟,而到最后关头,突然果断地传给其中某一个人,完全是为了避免,两兄弟为争夺皇位暗地里去结党营私,制造杀戮,引起的宫变。

    合情合理,这个时候,纵然另一个人心中再怎么不服,也没有了时间与借口搅拌风云了。

    可,话又说回来,没有了时间与借口,并不代表另一个人,会不生哀怨,坦然接受。

    所以,作为一国宰辅,百官表率,徐忧民还要进行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于是,他连思索都未思索一下便决定倒向,依附,全力支持看似平庸,实则羽翼早已丰满,势力早已逾越陆锷不知多少倍的平王爷。

    但,平王爷要真正达到得心应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境地,光靠自己还不行,吏部尚书宋光汉必须上位。

    作为陆锷最尊敬的兄长,徐忧民这样做的确是残忍,也失去了人情,但他不得不狠心,如果平王爷跟陆锷一定要撕破脸,自己依附平王爷,平王爷的实力相比陆锷,就等于十比一。

    十比一的实力对抗对垒,战期上,也许谈不上战期,很可能陆锷是一触即溃,一溃千里……一溃千里……这还没做,只是想了想,徐忧民的两眼便开始湿润。

    不过,他还是强迫自己定住心神,自己挨些骂,受些自责无所谓,不打仗,老百姓总会少受很多的战乱之苦,值得。

    一念至此,徐忧民道, “皇上,臣这一两个月来,频频感到手脚僵硬,可能是上了年岁之故,恐怕不能替皇上撰写修文了,但微臣素知宋光汉大人,文笔文采俱佳,以后便有他替皇上多多效劳了”。

    其实,提携宋光汉上位,徐忧民是在玩一场豪赌,众所周知,宋光汉爱权如命,一个爱权如命的人掌权之后,会怎样?谁也不敢断言,可徐忧民还是愿意赌,并且不打折扣。

    至于有什么根据,他也回答不出来,只知道如果事事都要依据而为,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存在富贵险中求一说了。

    宋光汉闻言顿时腮边肌肉猛地一缩,如果此时有一把剪刀,剖开他的胸,拿出他的心你会看到他的心正砰砰地乱跳,他扭头看皇帝,恰与皇帝四目相对……

    “这叫……举贤不避亲吗?”,皇帝忽然眼如利箭,但很快又缓释利箭,“好好好,举贤不避亲,只怕朕是用不着了,还是荐于平王吧!令他二人好生用心治理天下”,语罢,皇帝镇静地扭过头正视萝帐顶,不再理会任何人。

    这句话,虽然没有定格什么,但似乎已经说明了什么,所以它引起了效应……

    为什么?为什么?莲蓉皇后指尖轻抖,踉跄两步,一排银牙猛地咬住下唇,泪水夺眶而出,她好生失望,为什么,那么长时间的不死心等待,到底等来的还是冰凉的不甘。

    抖完了指尖接着抖身子,陆筝公主两眼一酸,上前揽住了她,她了解她,莲蓉皇后痛哭流涕,不甘心的真的不是结果,就如她所言,那么长的等待怎么就没有出现奇迹呢?

    平王爷这会儿没心情去欣赏莲蓉皇后的神态,此刻他正与宋光汉神色惶恐,额角汗流的跪在地上,但如果他有心情一定会看到陆筝公主在揽住莲蓉皇后之前,曾瞧过他两眼。

    这就奇怪了,皇帝言语中并没有杀气,相反,还清晰明朗地指出了下任皇帝的人选。

    尽管一句话,不比行文布诏,加盖玉玺那么保险,可九五至尊的金口玉言已经足够让平王定心,安枕了,他却为何还要害怕?捣头如蒜地道,“臣,臣弟不敢”。

    这也怪不得他们胆小,因为皇帝的为人大家都很熟悉,如果皇帝从此高卧龙榻不起,这句话顶多也是令人感到一惊,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若是皇帝今日走下龙榻万岁万万岁,而平王又在今日表现过激的话,那么日后的境况就不容乐观了。

    见皇帝纹丝不动,置若罔闻,平王爷恐惧加剧,抬眼看向徐忧民。

    徐忧民紧皱着眉头,不曾注意,其实他此刻的心也不比平王安逸多少。

    他在想,以他对皇帝的了解,如果无人相逼,如果不到最后关头,皇帝是不会在任何人面前,提任何跟禅位有关的字眼。

    可此时,皇帝偏偏在两个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提了,就宛若熟悉的对手突然一反常态,改了习性,一时之间真的让徐忧民似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更有甚者,皇帝既然要决定扶植平王爷,就应该不遗余力,不留私心,怎么能做那种一边给人糖果吃,又一边打人耳光的事儿?把个举贤不避亲连说两遍。

    除了蓬头稚子,不闻政事的人外,又有谁不知,徐宋二人同乡,关系甚好,徐忧民同平王爷少有来往,而宋光汉又入幕平王府之宾,效忠平王爷。

    你这般着重强调,不是在刻意提醒平王爷,徐忧民提携宋光汉动机不纯,宋光汉投靠自己是假,亲和徐忧民才是真?让平王爷稍稍平复的心又起波澜?

    徐忧民搭眼瞧上龙榻,仿佛是晓得徐忧民想通过他的眼看穿他的心,五十五岁皇帝索性将脸扭到里侧,给徐忧民一个后脑勺。

    徐忧民心烦意乱,他讨厌极了,这种别人说一句话,自己要琢磨三分的日子,他多么希望人与人之间,纵然做不到坦诚布公,但也不要搞什么虚假,玩什么心计。

    说到这,我想批评人类两句,人类的烦恼大多都是心思深沉,自作聪明招来的,你就不能把皇帝的话,想简单一些。

    想成是气话,沮丧话,怅然若失话,这样一来,不就没问题了吗?

    徐忧民苦笑,不管皇帝这段话,有没有特别意图,也不管众人持有什么想法,它即出自一个不健康人的嘴,作为健康的你,都得进行安慰一番,说些万寿无疆,洪福齐天的吉利话。

    趁着皇帝高高兴兴接收吉利话的功夫,不死心的徐忧民还想看看皇帝的眼,还想从他的眼里搜寻一点什么。

    可惜皇帝很从容,眼如古井,无波,待乾坤殿安静下来,他叫了一声平王爷。

    “皇兄”,平王两眼开始噙泪,两手按在龙榻边沿,这会儿他也不怕皇帝不是人脸的脸了,忆起陆晴川往日的英雄了得,他不甚悲悯,泣不成声,本已酝酿好,足可以出口成章的言语,竟嘣不出一个字,只喃喃地叫着,“皇兄,皇兄”。

    皇帝无动于衷,只定定地注视着平王,没人看见他锦褥下原本摊开的手掌慢慢握成拳头,胸腹上的锦被随着他的气息,上下起伏着,久久,一直没接话。

    原本悲哀的氛围,又悄没声息地被注入了一种能捏成块儿砸死人的凝重。

    徐忧民不觉又重新直直早已经伸不直,佝偻的背,但瞬间又垂下头,他甚是害怕不小心碰触到皇帝这一刻的眼,因为皇帝这一刻的眼必定是十分脆弱。

    虽然他还在恼恨皇帝,因不舍传位而弯成弓的心,但想想,他似乎更同情皇帝,因无后而折磨到千疮百孔的心。

    也许是直巴巴的看,太伤眼,皇帝终于眨了眨眼,跟着开言说话“平王休要悲伤,人生自古谁没死的那一天?

    往日你我兄弟纵马驰骋戡乱平天下,虽说是为了天下苍生,但终究不能否定它是一种杀戮,朕好端端的,突发怪疾,我想便是上天在惩罚于我”,一口气说完,丝毫听不出陆晴川有行将就木之势。

    “不,皇兄救万千黎民于水火,挽大厦于将倾,丰功伟绩可追日月,声名震天,直抵尧舜,断无惩罚之说,小恙不日即可康复”

    古晴空声泪俱下,痛哭哀哉,这句话听起来虽有过度的夸大其词,阿谀奉承之嫌,但确实饱含了许多真切的兄弟情,君臣义。

    看陆晴川面皮一阵波澜,我料想他听闻这般恭维之词,定然是豪放长啸了一声,不过他的声调最终还是道破了一位英雄垂死的无尽凄凉。

    “平王谬赞了,朕深感汗颜……”,说到此处,他停下,扭动头颅,眼光忽然变得骇人,骇人的眼光扫向垂首而立的徐忧民,又是久久不说话,仿佛在思索,仿佛有话却又不愿说出口。

    同是垂首而立的卢青阳察出了异样,他用胳膊肘碰了碰徐忧民,徐忧民微抬首,刚好与陆晴川四目相触,他旋即明白,皇帝这是在煎熬抉择了。

    虽然古晴空是他的亲兄弟,但兄弟再亲也亲不过儿孙,何况他只是一介书生,对上古王朝无任何贡献,不费一兵一卒便坐拥了天下,怎能不叫人气愤不甘?

    怪不得皇帝会不情愿,会犹豫不决,犹豫不舍,徐忧民喟然长叹,世上总有那么许多事情,是你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

    例如,你娶了个女人,女人却带来一个现成的八岁儿子,说句良心话,你不想替别人养儿子,但架不住你除了那女人,已别无可娶。

    天意不可违,哪怕你是高高在上,万人尊崇的皇帝老子,徐忧民叹完,决定帮陆晴川启开这个他不愿启开的始端。

    如何启?对于陆晴川来说是千难万难,但对旁人来讲却是轻描淡写。

    徐忧民认为,既然你十几年闭口不提立储之事,今日却一朝散播出新皇人选,就不能再搁浅,给混乱以时间上的支持,应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速战速决,尽量将风险扼杀在萌芽,摇篮之中。

    徐忧民摒退了乾坤殿里的闲杂人等,按理说,禅位大事,不光是那些死了几次都未能死了的小太监们不能听,就连陆筝公主与莲蓉皇后也要回避。

    但徐忧民留下了她们,这也许是皇帝的意思,他在猜想。

    陆晴川没有言语赞赏徐忧民的慧识,不过也没提出异议,显然留下此二人并没有违背他的意愿。

    “平王爷听旨,宋大人拟草”,他咬咬牙,腮帮子上的肉皮一阵紧缩。

    宋光汉心中狂喜,紫色小毫快速地点向砚台。

    “朕自觉时日不多,为愿我上古国能盛享万世,繁衍不息,朕去后,特令皇弟古晴空接掌龙位,文武列班以国父徐忧民为尊,全心全力辅助新皇,造福百姓,不得异心”。

    “皇上……”。

    徐忧民大是一惊,双膝跪地,他不是反对,皇帝真的把皇位传给了平王爷,相反他还极力赞成皇帝的做法,只是觉得,此情此景储君人选,最多只能口头说说,断然不能明旨颁布。

    于是疾声道,“老臣以为,眼下应先下诏宣陆锷进京,后拟旨立储为妥”。

    </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