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正文 第九四五章 哥大

    听陈涛说的这么坚决,渡边千鸟竟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他原想着霓虹分会的会长御手洗七夜毕竟年轻,才二十岁出头,天真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才想办法找到总社社长陈涛的电话号码,想要直接跟陈涛谈。

    陈涛毕竟是推理社总部的社长,肯定是比较顾全大局的,不会像御手洗七夜一样。

    但是没想到的是,陈涛竟然也是这态度,根本就没有要跟他们众托服务合作的意思,没说两句就要挂电话。

    沉吟了片刻,渡边千鸟决定再争取一下,他开口说道,“陈涛先生,我们众托服务的诚意很足,你不妨先听一听我们的条件之后再做决定,我敢保证,我们开出的条件肯定能够让你满意。你们的剧本杀游戏才刚刚开始没多长时间,想要推广开来单单靠你们自己肯定是不行的,有了我们的帮助之后,肯定是如虎添翼。”

    到这时陈涛已经有点烦渡边千鸟了,这个渡边鸟人就好像听不懂人话似的,自己已经一而再地表明了态度,但是对方就是不理会。不过他毕竟是雨花推理社的社长,还是忍着性子和气地跟渡边千鸟解释道,“渡边先生,不是我不愿意跟你们众托服务合作,但是我们雨花推理社的规矩就是这样,所有在霓虹的业务都由霓虹分社负责,总社这边只负责中国片区的业务以及整体统筹。如果是霓虹那边的业务,请一定去找御手洗七夜,如果你联系不到他,我也可以将他的联系方式给你。当然,如果霓虹分社那边有谁让你不满意了,也可以给我们邮箱发邮件投诉,我们会定期看的,邮箱在我们的官网网站有公布。假如你们投诉的情况属实,我们也会对相关人员进行惩罚。”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渡边千鸟自然也不愿意再用热脸贴冷屁股,此刻他的声音也沉了下来,“陈涛先生,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我们带着诚意过来,却被你们拒之门外,但你们也要清楚,剧本杀的生意也不是只有你们可以做的,剧本也不是只有你们才能提供。”

    聊到这时,陈涛反倒不急着回去继续游戏,直接一屁股坐在老板椅上,笑呵呵地说道,“渡边先生,你好像是在威胁我?”

    “请不要误会,这绝对不是威胁,而是忠告。”

    陈涛笑眯眯地说道,“渡边先生,非常感谢你的忠告,但是就像你所说的一样,剧本杀的生意不是只有我们可以做,剧本也不是只有我们才能提供。我们能做,你们自然也能做,对此,我们除了表示欢迎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想法,虽然是我们开发了剧本杀,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搞垄断。”

    渡边千鸟眯了眯眼睛,他分不清楚陈涛这话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但是不管怎样,现在他软的硬的都用了,跟雨花推理社的合作是成不了了。

    但是剧本杀的生意他们还是要做,作为recruit集团下的子公司,他们在人力资源这一块有些底气,霓虹的很作剧作家都跟他们有联系。

    之前他们也有做过预桉,假如雨花推理社不愿意跟他们合作,那他们就自己找人写剧本。

    “好的,陈涛先生,感谢你的接听,后会有期。”

    “不用谢,希望能够听到你们进入到剧本杀市场的消息,我拭目以待。”

    挂了电话之后,渡边千鸟又给自己的助理打了个电话,“千隆,通知所有跟我们有联系的剧作家或者作者,邀请他们来写剧本杀剧本。”

    “好的,我这就通知,只不过这酬劳……我也没有接触过这方面,不了解大概的行情。”

    渡边千鸟西西想了想,说,“就说在五万到五百万之间,剧本越好,价格越高。”

    “好的,我明白了。”

    “还有——”就当千隆要挂电话的时候,渡边千鸟又急忙说道,“你跟我们说,不仅仅是剧本的质量越高酬劳就越高,速度越快的话价格也会更高,如果能够在一礼拜之内把剧本给写出来,我们会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百分之三十的酬劳,两个礼拜之内写出来就加百分之十五。”

    “明白了,我一定带到。”

    等到千隆把电话挂了之后,渡边千鸟盯着手中的一个剧本沉思起来。

    这个剧本是他们的人从雨花推理社那边买过来的,这个剧本是便宜的普通本,只能私人使用不能做开店用。

    如果想要跟雨花推理社抢生意,剧本的质量肯定要比,但当务之急是剧本的数量。

    渡边千鸟希望能够在两个礼拜之内攒下超过一百个剧本,到时候他们就可以跟雨花推理社一样往外兜售剧本了。

    加急出剧本,剧本的质量肯定不会很好,但是渡边千鸟并不担心,前期只要剧本够多,然后再卖的便宜点,就能抢占一部分市场。

    雨花推理社的剧本虽然好,但是太贵了,并不是每个开店的店主都愿意买的。

    而且现在这个游戏非常火爆,很多玩家之前也没有玩过,就算剧本差点,只要大框架没问题,也一样能够吸引到一部分玩家。

    等到前期用低廉的价格把一部分市场拿下来之后,他们也可以陆续推出一些好剧本,去抢夺雨花推理社手里的市场。

    ……

    霓虹那边的剧本杀推广开展的如火如荼,深空组织的作家访问团已经到了他们的第一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之所以会选哥伦比亚大学作为此行的第一站,因为哥伦比亚大学跟金艺是友好学校,而且哥伦比亚大学跟中国还是挺有渊源的。

    在哥伦比亚大学里面有一个汉学系,而这个汉学系是由一个名叫丁龙的中国劳工捐赠成立的。

    十八世纪中期,那时候中国内忧外患,很多国人不得不逃到海外谋生,或者被贩卖到国外当劳工。

    丁龙是后者,不过他运气还算不错,十八岁的他被卖到了美国一个将军家,这个将军就是大名鼎鼎的卡朋蒂埃。

    卡朋蒂埃曾是一名律师,后来加州那边发现金矿,他也加入到淘金热潮当中并且淘到了第一桶金,再后来在加州创办银行,成为银行总裁。

    他还在一片新地兴建了一座全新的城市,取名奥克兰,并亲自担任市长。他拥有中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大量股票,同时又是加州店宝公司和欧弗兰电报公司的总裁,建立了第一条连接美国东西岸的电报线路,他还是好些个铁路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而他之所以被称为将军,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在军队里面当过将军,而是因为他曾在加州国民自卫队服务过。

    当时美国为了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区,就在加州进行了铁路大干线建设,而华人劳工则成了修建太平洋铁路的主力军。

    卡朋蒂埃也是因此接触了大量华人劳工,虽然卡朋蒂埃从没有去过中国,但是他在华人劳工的身上见识到了中华文化的优良品质。

    于是,卡朋蒂埃也雇佣了一批华人劳工,而丁龙就是这些华人劳工中的一个,他主要负责为卡朋蒂埃做饭以及打理日常的事务。

    卡朋蒂埃脾气不太好,有一次卡朋蒂埃喝酒后把仆人都打跑了,还大骂了丁龙,并解雇了他。不过第二天醒来之后,卡朋蒂埃发现,其他仆人都走了,丁龙却没有离开。即便丁龙被解雇,也依旧对卡朋蒂埃不离不弃。

    丁龙对卡朋蒂埃非常忠诚,有一次卡朋蒂埃问丁龙,这么多年的忠心服侍想要什么回报,没想到丁龙竟然说希望更能够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让美国人能够更多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明。

    而丁龙之所以会说哥伦比亚大学,也是因为卡朋蒂埃就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在他心中,哥伦比亚大学应该就是全美国最好的大学了。

    想要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大量的钱财。

    卡朋蒂埃虽然脾气火爆,但是比较重情义,他也被丁龙的爱国情怀打动,在1901年六月份他向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捐赠了十万美元。

    这十万美元里面有一点二万美元是丁龙本人一生的积蓄,另外八点八万美金则是卡朋蒂埃自己掏出来的。

    在1901年,十万美金绝对是一笔巨款,即便卡朋蒂埃挺富有的,那八点八万美金也基本上是他能拿出来的所有现金了。

    完成捐款之后,卡朋蒂埃向校方提出唯一的条件就是不必提及他的名字,学校做到了这一点,并以丁龙的名字设立了“丁龙汉学讲座教授”席位。

    这个汉学系跟金艺的国际写作中心有合作关系,之前他们系就组织了一些人员去过金艺。

    哥伦比亚大学一千多亩,这个面积算不上小,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大学还是有些紧凑了。

    作家团到了之后,校长施罗德亲自带着一众教师迎接,随后又亲自带着于东他们在学校里面参观起来。

    在学校里面走了一会儿,毕飞雨笑呵呵地说道,“你们学校竟然也是有围墙的啊。”

    施罗德笑着点头,“嗯,我们学校是有围墙的。”

    学校有围墙,这在中国算不上什么新闻,因为中国大学基本上都是有围墙的,但是美国这边不同,美国这边一般的大学都是没有围墙的,所以哥伦比亚大学有围墙就是一件比较特别的事情了。

    而毕飞雨之所以会说“又”字,是因为他们之前去普林斯顿大学见奥茨的时候,见到普林斯顿大学也是有围墙的,普林斯顿大学不仅仅有围墙,而且设有校门。

    王晓波之前就来过哥伦比亚大学,自然知道哥伦比亚大学是有围墙的,他笑着问施罗德,“施罗德校长,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围墙,跟学术是否自由有关系么?”

    “这当然不是,如果学校的围墙真的跟学术是否自由有关,那我明天就会将围墙拆掉。我们学校之所以有围墙,只是希望能够让学校更加紧凑一点,而且有围墙之后也更加安全一点。”回答完王晓波的问题,施罗德倒是好奇起来,“王,你为什么这么问,难道中国那边认为围墙跟自由有关么?”

    王晓波点点头,“这几年,中国确实有人提出这样的说法,他们这些人认为,学校有墙就代表了不自由,学校没墙就代表了自由。”

    “那中国的学校都没有墙么?”

    旁边的于东笑呵呵地说道,“事实正好相反,中国的大学都是有墙的。”

    施罗德诧异道,“那为什么……”

    王晓波耸了耸肩膀,“他们可能比较喜欢美国的大学布局吧。”

    施罗德笑道,“大学有没有围墙跟自由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学校有围墙,但并不妨碍我们学校是个自由的学校。事实上,我认为,有的时期,学校没有围墙,反而更不自由。”

    于东他们都笑了笑,也没有继续这个话题再往下聊。

    施罗德没有说明白,但于东他们都知道施罗德意有所指,美国臭名昭着的麦卡锡时代,那个时候美国的大学也是没有围墙的,但是大学里面却充满了各种监听、搜查和迫害,学生跟老师人人自危,相互猜忌。

    而那个时候的哥伦比亚倒是还好点,毕竟学校有围墙,也更好控制一点,所以施罗德说在“某些时期”学校没有围墙反而更不自由。

    施罗德又带着于东他们在学校逛了逛,逛了一圈之后大家对哥伦比亚大学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他们学校的图书馆是真的多。

    学校面积只有一千亩,但是图书馆就有二十多个。

    不过有意思的是,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很多,但是标志性建筑罗氏纪念图书馆却并不放书。

    经过施罗德解释于东他们才知道,原来罗氏纪念图书馆当时建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承重问题,所以当不了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