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8.温柔敦厚(中)

    “想学作诗么?”就在顾一方不知所措时,又听到邵青阳问了一句。

    作诗?

    当然是想的,当然顾一方也是有去看过《格律诗词写作》之类的教材书,但很遗憾,她并没有看懂,而且还不死心的看过不止一次,但是依然不懂。因此,作诗于她,依旧是千年之遥,万丈之高,她似乎只能去领略前人的诗境,而无从书写自己的情思。

    “我有看过一些……教格律诗词的书,但是……完全看不懂……,我太笨了。”心里明明是无限渴望着,言语上却是十足的退缩,然而,这种言语上的退缩,却又让心中那无限的渴望,压缩成了一种深深的委屈,顾一方的眼眶不禁有些发酸。

    “喜欢诗词么?”邵青阳似乎并没有察觉她的难受与不堪,只是继续平静地问道。

    “喜欢……但是……”顾一方犹豫着说但是,却又但是不下去。

    “想学作诗么?”再一次相同的问题,邵青阳的口气分明是温柔的,但却隐隐含着一种气势,一种坚持。

    两番敲打下,顾一方终于放弃了退缩,低着头回答道:“想学。”

    “那好。”邵青阳笑道,“那就可以继续说下去了,我们首先来谈谈教材和教学的差距。”

    顾一方的心砰砰跳,她知道邵青阳在笑,却不敢抬头去看他的笑容,就这么静静得听着。

    “我不是很懂中小学教学,但大学里面,教会学生看教材,比教教材里的内容更重要,因为在大学里,主要是靠学生自学,出了大学以后更是如此。现在是下午一点三刻。”邵青阳说着,突然话锋一转,拿出手机看了一眼时间,并把手机放到边上,“老师现在就争取在两点一刻前,教会你作诗,至少要入门。”

    啊?

    这是在开玩笑吧?顾一方猛然抬头,惊讶地看着邵青阳,嘴巴微微张开,想说什么却是什么都说不出来。

    邵青阳则是一副了然于胸的样子道:“会,没你想象中那么难,但好,全看你自己的努力,现在集中注意力,或许你能更快学会。”

    顾一方似懂非懂得点点头。

    邵青阳说着又是拿出那方古雅的纸签和笔,边写边道:“学诗词的顺序是先诗后词,以格律诗入门,会了格律诗,一通百通。

    格律诗在历史上被称为近体诗或者今体诗,这个‘近’和‘今’是站唐朝人的角度而言的,是那个时代的人,用来区别唐朝以前的‘古体诗’。

    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网络上的诗词作者们,将这些‘古体诗’、‘今体诗’、以及唐末开始出现的‘词’,也就是后来的宋词元曲,统统称之为‘旧体诗词’。

    这是诗词从古到今,大致的一个发展。”邵青阳说着,把写好的第一张纸递给了顾一方。

    顾一方接过纸,点点头,心情有些紧张,邵青阳这段话目前为止还没有切入正题,她很担心,接下来的这么一点时间,自己是否真能学会作诗。

    似乎是看出了顾一方的疑惑,邵青阳不紧不慢道:“别急,了解来龙去脉很重要,知道这些,你就会明白,一些规矩,一些顺序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也就会知道,为什么学诗词,一定是先诗后词,格律诗入门。

    因为格律诗,在诗的结构、形式、声、韵达到了一个高度统一。

    简单来说,古体诗没有那么严格的声韵要求,宋词元曲的形式更活泼。所以才说,会了格律诗,一通百通。总之,学诗词,必须从格律诗入手。”

    “我们先来说结构,结构相当重要,网络上有些看着很古风的词句,声韵方面似乎也无懈可击,但总会让人读着下意识觉得奇怪,那就是结构出了问题。

    结构说起来无非四个字,起、承、转、合,却是历来最难讲清的。我看过一个比较讨巧的说法就是,作诗,就是把一个转折句,分成四截来说。转折句前半句就是起和承,转折句的后半句就是转与合。”

    顾一方看着邵青阳递给她的那张纸,最顶行写着“结构”两字,下面分别写了两行,“转折句上半句=起+承”“转折句下半句=转+合。”

    作诗,就是把一个转折句,分成四截来说。这个说法到是新鲜,在书本上,闻所未闻,于是,顾一方开始脑海里搜寻着最简单的课本唐诗,来尝试拆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转这句前半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转折句后半句,但是地上的并不是霜,作者思念的故乡。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转这句前半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转折句后半句,可是谁又知道我们所吃的粮食,是那么辛苦种出来的。’

    这么拆了两首,似乎是挺有道理的,但好像又不能完全说服自己。

    见顾一方似在苦思冥想,邵青阳笑道:“背后是例子。”说着,他还眨了眨眼睛,看着略有些调皮。

    顾一方将纸头翻过,只见背后写了四句话:

    诸国大名的刀箭锋利,

    针线铺姑娘的眼神比刀箭更锋利,

    诸国大名用刀箭杀人,

    针线铺的姑娘用眼神杀人。

    “噗——”看着这个例子,顾一方忍不住笑了出来,也明白了为何邵青阳方才为何有那样的神色,不得不说,这个例子实在是太生动了,有趣了。只是“诸国大名”之类的字眼,看着有些别扭,似乎不太像是华夏本土的东西。

    她心里的这点疑惑,很快就被邵青阳解开了,只听邵青阳道:“以后千万别说,我是用这个例子来教你起承转合的,尤其是子衿面前,这是扶桑国用来教起承转合的顺口溜。”

    “明白。”顾一方把这个例子看了两遍,忍不住笑了又笑,最后轻咳了一声问道:“邵老师,我有个问题……,那个……杜甫的有一首绝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里面,好像……没有转折……?”脑海中搜索到这四句时,顾一方脑海中拆解了一下后,感觉并没有什么转折,因此有了些疑惑。。

    邵青阳点头道:“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补充一下,首先,用转折句来解释起承转合,只是为了方便理解,并不是说起承转合就是转折句。怎么起承转合,是你要在写诗过程中,要去不断摸索完善的。其次,关于杜甫的这首诗,看起来是讲景色四句并列陈述句,但其实,是有一个视线转折,和色彩对比转折的。这首绝句,首联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述的是一个比较近的景观,也是一个鹅黄翠绿,充满生机的典型春日之景,当作者的视线随着白鹭远去后,就有了一个从近景到远景的转折,他把视线转向了远山含雪,江上泊船。”

    顾一方听罢恍然大悟,原来还是自己把起承转合,想得太过简单化了,经过邵青阳这一番话,她才算对诗词的结构有了比较清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