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七十四章稠桑原上函谷道

    方艾正欲开口,忽然地瞥见阚石的手冲他轻轻一摆,立刻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他生生地把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端起茶杯又抿上一口。

    不说阚石、力牧和大鸿三人在偏殿里表演着君臣相宜的戏幕,此刻的阚武正在书房里翻阅阚石所写的《九州战略分析》,配合着地图边学习边体会。这孩子最近和父亲聊开了以后,越了解自己的父亲,越觉得父亲真的不同凡响。

    以前阚武只以为父亲身手惊人,制器和航海无双;现在才知道父亲最可怕的是目光长远,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能拥有这样伟大的父亲,让他感到十分的骄傲;他要向自己的父亲学习,不过现在他也意识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七天后,阚石一行告别了龙城,重新踏上了征程。这次队伍扩大了很多,力牧和大鸿率领着四个骑兵小队加入了北巡队伍,这四个小队是从龙城抽掉配属给两位的卫队。

    令人意外的是,队伍里还多了一位叫力嫣的女孩子,这女孩子今年才十三四岁,她是力牧的孙女。所有人都知道,这次北巡国王带着自己的长子在身边教导;力牧此次赴任将孙女带在身边,其用意不言而喻。

    力牧的小心思,阚石对此心知肚明;这个时代各部落之间,把联姻看得非常的重;甚至是部落融合的重要手段,阚石也无法免俗,也只能顺应当前的形势。况且,他对这个女孩子印象还不错,对此他乐见其成。

    ……

    “龙城伯,这就是稠桑原?”阚石看着眼前的峡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陛下,正是!这条峡谷正是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力牧非常肯定的回答。

    “人类真的太可怕了!真的可以毁掉一个世界。”阚石小声的嘀咕了一句。阚石前世是地质工作者,他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不管是前秦的函谷关旧址,还是汉朝以后的函谷关旧址,他都亲身到过现场。

    卫队中的测绘人员对这里进行了勘测,根据地形地貌和六分仪定位,这里正是战国秦国函谷关的位置,两边的高地就是稠桑原。

    在后世,由于水土流失函谷已经基本湮没,但还有遗迹可寻。阚石后世曾来过这里,这里是河南灵宝县的王垛村。当时这里只剩下一条沟壑,长七里,深有十七米,这就是函谷的遗迹。这条纵贯东西的大沟就是当年函谷,王垛村所在就是当年的秦代函谷关。

    后世来到这里时,阚石眼中稠桑原上道路纵横,交通方便,根本毫无天险可言。他那时站在这里就想不通,这古人为什么非要钻那条函谷进出关中呢?这两边的高地上都是路呀!

    现在他总算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那是因为稠桑原上此时是莽莽的森林,原上荆棘密布树林阴郁,根本就没有道路。人类竟然可以把这么密集的原始森林变成荒原,变成寸草不生的黄土地。这种破坏力真的太可怕了!人,真的可以毁天灭地,沧海桑田,这让阚石产生的一种无力感。

    稠桑原,听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了其上桑树是何等密集。其实不单单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从崤山到潼津,古代称作“桃林之塞”,又叫“松柏之塞”,可知这一百多里路,到处都是密集的森林。

    春秋时晋国曾派人驻守桃林之塞,以遏制秦国东进。其实驻守的地方就是秦时的函谷关。正是由于原上森林密布,人不得通行,只能在原体的一条裂缝中行走。所以只要扼守住这条裂缝,就能断绝东西交通。

    裂缝实在是太狭窄了,队伍在这里只能拉成长长的一线。众人小心翼翼的走在函谷里,前军还要不时的砍掉峡谷中的藤曼,在荆棘中开出一条路来。

    现在阚石明白秦国函谷为何称为天险了!秦军主要依靠的是两点:一是黄河紧贴着稠桑原北壁而走,没有一点空隙。二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人马无法通行。走在峡谷里,密集的森林遮天蔽日,这哪里是黄土高坡,分明就是莽莽的原始森林。

    阚石心中感慨万分,人的贪婪永无止境,如何让这片森林能保持到后世,阻止人类的破坏。让后世的子孙也能享受到这绿水青山,恐怕他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后世秦函谷关就将这里两边高地作为屏障,切断中间裂隙即函谷,关城建在裂隙口,关前护城河利用了黄河支流,即是弘农河。

    阚石知道:秦代的函谷关到汉代就舍弃了。除了人为的破坏,还与这里的土质有关。稠桑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地形,黄土高原的重要特性就是土质疏松,非常容易流失,特别是在流水作用下,河流的下切现象非常明显。

    一开始时,黄河紧贴着稠桑原,但随着河流不断冲刷,河道不断下切,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降低,原来紧贴着原体的河道就会luǒ lù出来,形成河滩。而这河滩一旦形成,秦函谷关的天险就将不复存在,因为人们都从河滩走了,千军万马不再挤函谷那条裂缝了。

    河滩的这条新路,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形成了,曹操征伐关中,因嫌函谷险恶,于是命令许褚于故关以北十里处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关城,史称魏函谷关。魏函谷关这条道,其实就是在黄河luǒ lù出的河滩上形成的。

    随着新路的开辟,函谷故关的战略重要性极大的降低了。汉代弘农县城就建在函谷故关的关址之上,即阚石去过的王垛村。

    隋朝时将弘农县城移往黄河边,其实就是为了封锁河滩上的那条新大路。从此之后,县城就一直在黄河边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要修建三门峡水库,又将灵宝县城向南迁移。

    另外,稠桑原上森林的消失,也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再。那些森林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怎么消失的,已经无从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与人类的破坏有关系。森林的消失,必然导致函谷关丧失其战略意义。

    在阚石的记忆中,函谷关到汉时完全被荒废了,那是因为在汉武帝年间,汉武帝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三百多里,挪到了新安。汉武帝为什么要把函谷关挪到那地方去呢?按照史书上的说法,说楼船将军杨仆,数立大功,但深以自己为关外之人而羞耻,因此向汉武帝请求,不愿封赏,但愿为关内人。于是为了照顾他,汉武帝就把函谷关向东移动了三百多里,把杨仆的家乡圈了进了。

    阚石是不认同这种说法的,这简直就是胡扯!杨仆算个神马东西,汉武帝犯得着为了他挪动函谷关?阚石个人认为,汉武帝挪动函谷关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扩大关中的领地。不管怎么说,反正是汉武帝下令在新安重建了一座关城,并命名为函谷关,把原有的老关城毁弃,在其上建立了弘农县。

    这样,从汉武帝开始,所说的函谷关就不再是战国、秦朝时说的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那个。但是,新安的函谷新关形胜远不如故关,在战略上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且并没有发生过大的战役,因为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了,比如赤眉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绕过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函谷故关,由于弘农没有防御,因此得以轻松进入关中,所以新关的知名度远远小于故关。

    正因为新关在军事战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关,所以新关虽设,但故关的战略任务仍然存在,只不过是由弘农县来承担罢了。但函谷关的荣耀毕竟雨打风吹去,阚石认为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新关迁置之外,故关{即弘农县}附近的地形变化也应该是重要原因。

    阚石一路上浮想连篇,脑子里一直在盘算着如何才能保住稠桑原上的森林,为子孙后代保住这片绿水青山。战争对这里的环境破坏是最严重的,另外就是无序的开垦。

    关中历来人口稠密,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这里一直战争频发,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关中一直作为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等到资源耗尽了,华夏的中心开始向外迁徙。资源耗尽了,也意味着环境也破坏的无法挽回了。

    ”我一定要避免这种悲剧的产生!既然我来了,我就要改变这个世界!也许只能让这里不再成为华夏的中心,才能改变他历史的宿命。修路!只有修路才能够完全掌控。”阚石暗暗的对自己说。

    阚石一路上沉默不语,他表情凝重的在苦苦思索。这引起一旁的力牧的注意,为君分忧是力牧这个大臣的责任,他轻声问道:“王上,是遇到了什么难题吗?”

    阚石被力牧的问题从沉思中惊醒过来,听清楚力牧的问话后,他勉强笑笑说道:“龙城伯,我一路在想,如何能让关中未来不会成为一个战火频发之地。我不想几千年后关中大地成为贫瘠的土地。唉,真想保住这片绿水青山!如若不然,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变成光秃秃的黄土高原。”

    “呃,王上,您不是开玩笑?这么庞大的原始森林,不可能短时期内被砍伐殆尽。”

    “呵呵,我知道你不会相信。你们看关中的地势,南边是秦岭,西边是陇山,北边也是群山环绕。东部边界有黄河相隔。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安全而又富庶,嘿嘿,得关中者王天下……“

    ”这条函谷又是进出关中最近的距离,如果在这里建一个关隘,封闭这条通道,关中就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如果关中分裂出去,这里就会变成血腥的战场……“

    ”……要知道,战争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砍伐森林造攻城器械,放火焚烧,为了就近补充粮食在这里开荒屯田等等,再加上关中土质疏松,失去了植被的保护,这稠桑原早晚会变成一片白地。两位,关中决不能有失!这次你们责任重大,关中的未来都掌握在你们的手里。拜托了!“

    说罢,阚石便是深施一礼。力牧和大鸿慌不迭地还礼说道:“王上,臣谨记陛下教诲,只要微臣还有一口气,必保关中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