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这里面关的是冀州牧的一家老小啊?”
“我看到了,这冀州牧家就是不一般,就连那小婢一个个都非常水灵,看得我是心痒难熬!”
“那是,冀州牧袁公那可是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族中男子娶的老婆自然都是大美女!”
“是啊!我看到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据说是冀州牧的儿媳妇,实在太漂亮了,这样的女人,要是能够摸一下,死也值了!”
“这种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有什么好的,毛还没长齐呢,要我说,还是那种shú nǚ好,要我说,还是冀州牧家的夫人够味,听说今年已经四十了,可是看着也就不到三十来岁的模样,那个模样,真是越看越喜欢!”
“这样,冀州牧你来做,我在做冀州牧公子!”
“哈哈!还不快点儿叫阿翁!”
“到时候大家排队,按官职上就行了!”
……
听着外面那些污言秽语的黑山贼的调笑,甄宓差点儿哭出声来,因为外面那群贼人所说的十四五岁的冀州牧儿媳妇,很有可能便是她,虽然她真的不是袁绍的儿媳妇,但年龄相符的却只有她。
甄宓在历史是袁绍的二儿媳妇,但其实她只是袁绍的二儿子袁熙在建安年间续弦的,袁熙的原配姓吴,还给他生了一个叫做袁谦的儿子。现在这个年代,刘协还被控制在李傕郭汜手上,还有四年才会进入建安年号,吴氏还活着。
他们中山甄氏也是名门大户,祖上在汉代也是出过司空、司马、太保这种顶级官职的,现在因为地方dòng luàn,甄家也是举族搬迁到邺城这里来避难,却没想到邺城这里竟然会遇到这种事情。
甄宓虽然年纪轻轻,但十几岁的时候便劝寡母将家里的谷物开仓赈济四方乡邻,也是颇有贤名。甄家搬迁到邺城之后,喜好读书被人称赞为“女博士”的甄宓也是与袁家的女眷颇有走动。
结果今日在袁家作客的时候,邺城却是遭了难,魏郡的叛军和几万黑山贼气势汹汹得便杀到邺城来。正当袁家家属们不知所措的时候,袁绍续弦的刘夫人却是有了决断,带领大家突围。
原来这次袭击邺城的黑山贼中有一个叫做陶升的头领,想着反正投靠袁绍,主动联系上刘夫人,想要带着他们突围出去。虽然不知道这个陶升可不可靠,但刘夫人也只能选择信他。
于是袁家一大家子人,还有袁绍一些近臣的亲眷,也被陶升部给救了出来,送到了邺城城外。
只是没想到,这个陶升果然有问题,一把刘氏一大帮子人送出邺城之后,马上便翻了脸,把刘氏这帮子人给关了起来。
就在被关着的时候,甄宓听到外面这群黑山贼们的讨论,把她都吓哭了,毕竟她也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而已。
“怕什么怕!大不了就是死了!”外面黑山贼的讨论传过来后,被关在这处民房之中的很多女人都被吓哭了,颇有些泼辣的冀州牧夫人刘氏也是对着众多女人大喝道。
袁绍刚咽气,刘夫人便将袁绍五个宠妾全部杀死,又担心死者地下有知,与袁绍再度相会,便剃去她们的头发以墨敷脸来毁坏尸体,又指示儿子袁尚则帮助她杀光死者的家属。
这么一个恶毒的女人,自然胆子也不一般,在绝望之际选择相信陶升从邺城突围。而在被软禁之后也是没有放弃希望和信心。
也就在这个时候,临时关押着她们这一堆贵妇的房门也是大开,进来了几个形象各异的黑山士兵。领头的黑山小头目也是大大咧咧得说道:“我家老大有请刘夫人过去一叙!”
随着这个小头目说完,他身后的几个小弟也是站出来想要把刘氏给推出去,而刘氏也是表露出一个贵妇应有的姿态,晃了一下身子,闪过这些眼中的脏手,迈着大步走了出去。
刘氏被这些黑山士兵押着,来到外面的一处开阔地上,发现那边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众黑山贼们众星拱月般围在一个看上去不是很像个盗匪的三十来岁中年男子身旁。
而在这些盗匪身边,竟然还有几个刘氏的熟人,赫然是刘氏老公袁绍身边几个主要谋士的家人。这次陶升可是把袁家还有他那些核心手下的家属全都给劫持掉,在这里面看到她们其实不意外。
“小子黑山左髯见过刘夫人!”而在刘夫人到场之后,这个黑山贼头倒是颇有些客气得站起来向刘氏行了一个礼,气度颇为不凡,不像是一个在刀头舔血的亡命徒,倒像是一个士人。
“我看你也是一表人才,为什么会沦落到做贼?我家夫君是四世三公的出身,现在据有冀州之地,兵精粮足,将来不可限量,即便是取刘氏而代之,也未尝不是不可能。你既然有这份才能,为什么不投靠袁公,一刀一qiāng在战场搏一个富贵?今日如果能够放我们一程,必然不胜感激,我身为袁氏主母,定能对将军多有庇护!而如果你要是执迷不悟,等我夫君点起兵马杀过来,定会被我夫君碾为齑粉,到时候追悔莫及!”听了这个“左髯”的话后,刘氏也没有怂,反倒是耍出州牧夫人的派头,试图说服这个叫做左髯的黑山匪首。
“夫人真是女中豪杰,一番话也是把我说的心有所动,袁公能得夫人这样的贤内助辅佐,何愁大事不成!”而听了刘夫人的话后,左髯也是抚掌笑道,给刘夫人大大得点了一个赞。
听着刘夫人似乎把黑山贼头给说动了,在场的几个冀州贵妇们也都舒了一口气,如果能够把这事情摆平,她们也就能够全须全尾的活下去,要是这个左髯突然间兽性大方,还不知道最后会如何收场,她们这些冀州贵妇,恐怕要经历许多惨不忍睹的事情来。
——我是舒了一口气的分界线——
“诸贼不敢侵,礼送至斥丘。”——《季汉书·袁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