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了一天, 李元婴也累了, 一县之地也不可能真有那么多要求医问药的人,热闹散去后便目送孙思邈带着李元婴和一众学徒回去。一行人走到县城大门外, 还有不少百姓依依相送,董小乙走出老远后回头一看,悄声对李元婴说“殿下, 他们还在城门外看着呢。”李元婴回首望去,果然还有不少百姓在城门目送他们离开。李元婴只停顿片刻便收回目光,点点头没说什么,亦步亦趋地跟在孙思邈身边走。孙思邈见李元婴比来时沉默,仿佛还在思索刚才的事,不由提点了一句“殿下下回莫要再和人提分田地之事,须知你的封地之中也有百姓, 你把田地分给了外来的人, 原来的百姓将如何自处”李元婴觉得孙思邈的话有道理,认真记下孙思邈的话, 说道“我看他们无家可归,有些可怜。”孙思邈道“天下可怜之人多的是, 把你的封地全分完也不够的。”李元婴道“其他的我又没见到。”能见到的, 李元婴觉得可以管当然要管;见不到的,李元婴就不管了。听着李元婴天真的话语,孙思邈免不了有点担心, 给李元婴点出其中的弊端“只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这话一说出去, 一传十十传百,家里分不着地的都想去找你要地;别说你不可能都给他们分,就算你舍得分,别人会怎么看”孙思邈说的前一点李元婴是想过的,还是弄图书馆时魏征给他提的醒,说免费不一定会让人珍惜,有的人反而会因为不花钱而随意糟蹋。所以不管什么事都要先把丑话说到前头,把规矩立好,后面管理起来才能顺顺利利。李元婴给想来投奔自己的人立的规矩就是“不能不干活”,只要愿意干活,把他们招揽过来就不会亏。人多了,能做的事才多至于孙思邈说的后一点,李元婴却纳闷不已,不太明白孙思邈的意思“别人会怎么看啊”周围还有李二陛下派来保护李元婴的禁卫在,孙思邈不可能把话都明明白白地讲出来。李元婴到底只是个藩王,即便李二陛下是看着他长大的,知道他是什么性情,太子继位之后会不会还这么信任他会不会觉得他在收拢民心前头他已办了个图书馆,叫寒门士子对他感激不已,如今还对这些乞儿流民施恩,大肆收拢民心,这让别人能怎么看孙思邈只能隐晦提醒“别人都不分,只有你分,这如何使得”李元婴想了想,认真点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别人都不干,只有自己干,确实太招眼了,他决定回去后游说大侄子他们一起干大侄子是太子不说,李治他们也有封地,这么一算,加起来能收留的人就多了,不愁人太多,只愁人太少人一多,荒地都能够开垦,各种活都有人干,收成会增多,徭役均下来会轻松很多。等他们安定下来,各种买卖也会越来越多,封地的进项绝对之只多不少,这事怎么算都不亏啊李元婴这边觉得自己找到件利人利己的好事情可以和小伙伴们分享,欢欢喜喜地和孙思邈一起回骊山行宫。另一边,李泰正在李二陛下跟前说话,聊着聊着便提到跑去外面野的李元婴。李泰说今天带来的纸赶巧用完了,他差遣身边的人出宫买些纸回来,结果到了骊山脚下的县城里竟看了一场热闹。李泰先是说李元婴跟着孙思邈搞义诊的事,接着又把李元婴对乞儿说的那番话复述给李二陛下听。李泰感慨道“以前幺叔总没心没肺的,还干过用雪把人埋起来取乐的事,没想到他如今竟这样爱惜百姓,连父皇给他定的封地都能早早许给人。”李二陛下听李泰这么一说,手里沾着朱墨的笔轻轻停顿,思索起李元婴近来的改变。这大半年来,李元婴先是要和魏征他们学礼记论语,然后又去弄出个图书馆,如今还和乞儿流民大谈分土地,仔细一想确实和从前大不相同。李二陛下心中的猜疑一闪而逝,而后则想到这些事的关联若不是他罚李元婴抄礼记,又和孔颖达一起故意激他,李元婴不会卯足劲跑去和魏征他们求教;李元婴若不被他们激将、不开始读书,也不会想出要办什么大书院和他那图书馆;就连去找孙思邈学医,那也是因为他随口一句“你又不曾学医”。这小子从小聪明过人,偏就是脾气横、性子野,从不肯安安心心做正事,只想搞东搞西。你真要叫他正正经经地上个朝议个正事,他肯定会叫苦连天,死活不肯这么个疲懒的家伙,真要是有什么心思也会被他自己懒回去。李二陛下淡淡地道“他想分就让他分去,等将来他把自己那点东西全分完了就知道哭了。”李泰听李二陛下这么说,当即不再多言,心里却暗想,他这幺叔到底给父皇灌了什么迷药,这样大张旗鼓地收揽民心父皇都不生疑只可惜李元婴能去挥霍自己手里的东西,他却不能,他若把什么都许出去了,还有什么本钱去争太子之位做这种傻事,那些愿意支持他的人怕都会作鸟兽散,毕竟,眼下愿意冒险站到他这边来的,哪个不是希望险中求富贵若是他和他们说“你们支持我,得把你们的地全分给底下的泥腿子,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他们会理他吗没有人会理他连魏征这种平日里甘愿过清贫生活的朝中大员,为儿子谋婚事时也都往高门大姓里寻,说是官宦之家和庶族通婚不像样,让人知道了会丢李二陛下的脸。良贱分明,士庶有别李泰陪李二陛下说了一会话,回去又与心腹说起此事,摇着头说李元婴到底还小,做事太天真了。就他那么点封地,够养活多少人的别到时连他们母子俩都过不下去了李元婴可不晓得李泰把他干的事跑到御前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他回到行宫后直奔去寻李二陛下说话。照理说,他这时候该在生李二陛下的气,按他的性格是坚决不会主动找李二陛下说话的。不过李元婴觉得自己已经暗中“报复”过了,这天出去野了一天憋了许多话,哪还惦记着什么生不生气李元婴兴冲冲地跑去跟李二陛下说“皇兄我跟你说,今天我一下子诊出两个人有喜了她们自己都还不知道,说不晓得为什么经常吐,吃不下饭我一摸就摸准了,老师都夸我厉害”李二陛下可不知道李元婴的想法,只觉得是自己送的琉璃杯起了效果。他挑眉说道“了不起,连喜脉都会看”李元婴笃定李二陛下不可能知道他的“报复”,在心里暗暗窃喜当然会了,还是从“皇兄”身上学会的李元婴一边偷着乐,一边兴致盎然地把义诊时遇到的事儿吧啦吧啦地往外说,瞧着有不说完绝不闭嘴的势头。李二陛下只能停下手里的事务听他说。等李元婴说起那几个乞儿,李二陛下眉头拧了起来。李元婴在李二陛下面前从来不藏事,奇怪地问李二陛下“皇兄,为什么看到他们跟我磕头,我心里闷闷的,感觉很难受”李二陛下注视着李元婴满含疑惑的双眼。这小孩想法直来直往,看到别人没吃的就想给吃的,没穿的就想给穿的,没书看就想给书看,没田没地就想给田给地。可天下之大,受苦受累的百姓那么多,他又怎么可能全给过去。李二陛下耐心地说“那是因为你觉得你做的事不算什么,他们却用最隆重的礼仪回你、把你视作救她们于水火之中的人。对你来说那些只是一张嘴就能说的话,于那些无家可归的百姓而言却是救他们的命。”大唐开国二十余年,到处都缺人,各地都有土地无人耕作,可失地之人同样到处都有。他可以颁布各种政令尽量让百姓休养生息,却不能遏止各地出现的种种问题有功之臣,你不能不赏赐;皇室宗亲,你不能不分封;既然田地都赏了下去、分了下去,能继续留百姓手里的好地自然会大大减少,他们要么只能按照官府的安排去开垦荒地,要么只能给权贵之家当佃户。这些事李二陛下都清楚,却也不可能为此寒了功臣与宗室的心,只能广开科举之门让寒门子弟也能有个进身之途。所有事都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尽善尽美,只能徐徐图之,一点一点地改,一点一点地变,不能操之过急。李元婴听李二陛下把其中因由细细道来,一时消化不了。这对他来说太难了,读书的时候一句话一般就是一个意思,诊脉时一个脉象一般就对一种病,全都是直来直去的东西,李元婴学得很快,可是李二陛下说的这些弯弯绕绕他就想不明白。李元婴只能说“皇兄,您说的这些我全听不懂。当皇帝真的太累啦,您可真辛苦。”李二陛下瞥着他“辛苦还不是那么多人想当。”李元婴大言不惭“就是让我当,我也决计不会当的。”提到这个,李元婴又想起他同样辛苦的大侄子,一点都不见外地和李二陛下分享起自己的想法来,“当太子也辛苦,您把老孔他们全安排去东宫盯着承乾,他一做点什么就被骂得狗血淋头,太惨了。皇兄,我老觉得您是嫌老孔他们骂起人来比老魏还烦,才把他们安排去骂承乾的听说当初张玄素那老头儿不让您重修洛阳宫,当面骂你要效仿桀纣,你明面上听他的话不修了,隔天就把他安排到东宫去您可真是老奸巨猾”李二陛下一下子没忍住,抬起手往李元婴凑在近前的脑壳上敲了一记,骂道“张卿是德高望重的老臣,管管你的嘴巴”而且,什么叫老奸巨猾李二陛下觉得自己迟早会忍不住把这混账弟弟打死李元婴捂着脑袋,死不改口“皇兄你这是恼羞成怒”李二陛下懒得理他。“当皇帝和当太子真辛苦”这个话题结束了,李元婴又把孙思邈提醒自己的话原原本本地和李二陛下说了,并将自觉完美的理解告诉李二陛下“我让承乾和雉奴他们跟我一起招揽流民,这样就不算是别人都不做、只有我自己做了,皇兄你说对不对”李二陛下何许人也,一听便知孙思邈这个活了七八十岁的老神医想提醒李元婴什么。见李元婴不仅没明白孙思邈的意思,还说要拉着几个侄子一起干,李二陛下绷着一张脸忍住没笑,颔首对他的理解表示赞同“对,就这么办吧。”那群小子生于宫中,自小锦衣玉食娇养着长大,没见过多少人间疾苦,让他们走出宫门看看、早些知道大唐不是哪儿都像长安城中一样繁华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