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25、建国后不准成精12

    白雪被找回了,村长媳妇又气又恼,将人灰溜溜拉回家,之后几天没出来,也不知道是吓怕了,还是被关起来了。

    帮忙的人家稍后各自都得了村长家送来的一点感谢,没让大家伙抹黑白跑那么一趟。

    过后的一段时间,村里人茶余饭后都在说着这件事。

    老人们对白雪这个外人的印象更差了,有的就劝说村长媳妇,让她早点找个人家把白雪嫁出去得了,别留在村上祸害他们自己人。

    几次三番后,村长媳妇不免被说动,但毕竟那是她疼过宠过的小姑娘,不可能随随便便就嫁出去了,所以暂时没找到什么好人家,而且目前他们家最重要的是把儿媳妇娶回家来,不然哪有上头的哥哥还没成婚,下面的妹妹就出门子的。

    村长媳妇有了决定就立马去给媒人送了礼,这么一方有意加快进度,另一方也有意早日嫁过来镇住小妖精,再加上媒婆在其中联络运作,最后婚期很快确定了,就在秋收之后。

    那时间物质丰富,又恰好有一个与男方女方都匹配得上的吉日,举办婚事正合适。

    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起来,田里的禾苗在春去夏来中渐渐抽茎抽叶,长势喜人,预示着如无意外的话,今年的收成应该是挺不错的。

    与此同时,钱宝幺随身小空间里的庄稼早已收割过好几茬,所得的成果不少,然而屯起来后也才占据仓库一个小间,想要用粮食全填满还要再接再厉才行。

    这时候,村长开始组织大家按照互助组的形式下田锄草翻地了。

    因为田里不光长禾苗,那些杂草什么的也是疯涨的很,必须及时锄掉给庄稼节省地里的营养不是,不然到时哪来的大丰收。

    钱宝幺作为互助组的一份子,当然是要跟着下地锄草的,不过有卫斯年左右不离地帮忙,其实她做的都是小活,倒是累不着,白天上了工,晚上回去还有余力在自个儿的小空间里再忙活一通。

    这时候的农活不比春耕那会儿紧张,只是由于活儿精细,花费的时间也不少。

    再说天气越来越热,也就早上和晚上稍微凉快些,大家伙就喜欢赶早赶晚趁着这两个时间段在地里忙活。

    所以,等到一天的农忙结束,披星戴月是常有的情况。

    这天傍晚,只见日头落山了,地里挥舞着锄头的众人也没有哪个回去的迹象。

    直到夜幕时分,天上升起了月亮,饥肠辘辘的大家伙这才收起农具,顶着满天的星光陆续结伴回村。

    老一辈的扛着锄头走在前面,一边领头回家一边闲聊着庄稼上的事儿。

    中年的媳妇汉子们紧跟在后头,听着父母长辈的闲谈,顺便琢磨着晚饭做啥吃啥的实在问题。

    磨蹭在后边的大都是些村里的小年轻,仔细瞧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走一块。

    剩下的那些人,要么是还没说人家的姑娘们说说笑笑挤作一堆,要么是仍旧光棍儿一条的小伙子们嘻嘻哈哈凑成一团,让回村的路上气氛热闹又充满生活的气息。

    钱宝幺和卫斯年并肩后面的一处,周围的小伙伴都识趣地给他们让出一片空间,方便这两人趁着摸黑说点悄悄话。

    眼看着近来这两人终于有了点黏糊劲儿,这种时候,没有哪个会不识相地上前打扰。

    钱宝幺意识到对方坚持了这么久,应该到打破暧昧的时候了,不禁低头安静下来。

    她要仔细想想,是再矜持些,还是顺势接受呢。

    或许只是她自作多情乱想的,人家也许不是这个意思。

    乱七八糟地想了一通,回过神后的钱宝幺忍不住暗嘲自个儿这番思想变化,即便是平时再淡定不过的人,遇到喜欢的对象了也是照样患得患失起来。

    “幺儿。”卫斯年这时开口打断了她的自嘲和反省。

    喊了声这个昵称,他紧接着压着嗓子轻声问,“你喜欢什么样的人?”

    钱宝幺心口控制不住地砰砰跳,被她强制按捺下去,故作冷静地回道,“我?我……大概喜欢英雄吧。”

    这个时代谁不喜欢英雄呢。

    英雄被所有人景仰,前途不说无量也不会太差,更不必担心有朝一日天翻地覆被人打压批判,所以做英雄最有保障了。

    卫斯年听了果然并没有多少意外,只是看着她若有所思,不知想到了什么。

    钱宝幺承受着对方凝视的目光,心口的悸动一下比一下厉害。

    不用再自欺欺人,她也知道这是怎么了。

    所谓动心,不过如是。

    好在令她动心的对象早已将一颗真心捧到她跟前,只等她稍稍停驻视线去垂青。

    “我们回去吧。”她第一次主动拉上卫斯年的大手,夜色下不敢看对方的神色,只顾脸热着闷头往前头,后面那人亦步亦趋地跟上来,将她的手紧紧反握住。

    “咳,等这活儿忙完,赶集你去不去?”

    “家里没事儿的话就去。”

    “那、那到时一块吧,我借辆洋车子过来载你。”

    “……嗯。”

    两人在洒满月光的路上默契地说好,只是直到田里草锄完地翻好也没机会实施约定。

    因为等他们刚忙完一段,还没歇上片刻,夏天来到,许久不下雨,天旱了起来,村长紧跟着又组织互助组挑水灌溉,众人马不停蹄地开始又一波劳作,忙的脚不沾地,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间。

    灌溉不是轻松的活计,由于这个时候的田里还没有打福利井,所以只能从河渠里一桶桶挑水浇地,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和体力。

    好在三里村旁边就有条大河,距离他们耕作的田地也不远,起码比别的村子方便些。

    为了保证今年的丰收,村长让大家伙全都下田出力,基本男女老少都被派去挑水干活了,担心唯恐慢上一步,河渠的水就被上流的村落截走或者干涸,让他们村没得用。

    幸好他们村旁的那条河水流量够可以的,没有在大热天里日头的炙烤下枯竭,也因此没有叫上流几个村子冒然截了去。

    就这么紧赶慢赶的,眼瞅着村里一大半的地都灌溉过了,村长和老一辈终于稍稍缓上一口气。

    只不过这一口气还没出完,镇上就突然派人过来通知让村长去开会,道是有事情要说。

    村长觉得这时候让去开会有点没事找事,毕竟村上的灌溉事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关乎一年的收成嘞,这猛不地就把主事人叫走是想干啥呢。

    但是领导的命令在那儿搁着,村长没法不听,只好先让村里几个有威望的老人暂代他管着浇田的事儿,他自个儿则骑上卫斯年借来还没来得及用的洋车子,跟着前来通知那人咣咣响地去镇上开会了。

    因为有几个族老在,少了村长其实没啥,大家伙按照之前的安排该干啥还干啥。

    只是等到后晌村长从镇上回来后,立即在当晚敲响了铜锣,召集村民们开会,向大家伙宣布一个炸雷般的消息。

    就在乡亲们紧急抗旱的关键时候,上头又下发了新的指示,要建立什么农业生产合作社。

    他们三里村接到了领导的任务,也得紧跟组织的脚步建一个,积极响应号召。

    村民们听了村长的一席话之后面面相觑,谁也没先开口,实际上心里头对此真没啥积极性,有那心力还不如下地多挑两桶水呢。

    但这件事吧,就如同当初成立互助组时一样,不做真不行。

    然而村长也知道大家伙现在最关注的还是地里的旱情,对旁的不想多放什么精力,所以还得想个简便的法子出来,既能应付了领导布置的任务,还可以省了大家的功夫,以便留出更多的时间伺候庄稼。

    村民们讨论了一番,最后索性省事儿地将之前村里那几个互助组收拢到一起,简单命个名算交差了,就叫三里村生产合作社。

    三里村生产合作社成立的当日没啥特别的,除了村长为此特地又往镇上跑了一趟,其他人全忙着挑水浇地抗旱,根本没意识到新的形式对他们以后生活的影响。

    直到抗旱结束,紧跟着又要忙着往田里施肥时,合作社带来的变化才突出在众人眼前。

    首先,最明显的是地不是自家的了,村民们的所有土地都收归合作社所有。

    其次劳动的形式也跟着变化,互助组被解散归于合作社,劳动集体分配,公粮集体交,收获也集体分成等等。

    众人听的一脸懵,大致了解到什么都不是自家的了,全都是社有国有,只有地里的活还是要他们干的,至于最后的收获能留下多少,不到时候见着了谁也不敢肯定。

    如此一来,大家没了生存根本,开始人心惶惶起来。

    村长自个儿也不怎么明白,但为了安抚乡亲,他不得不找机会一场连一场地开会解释,最后尝试着用新的组织方式安排活计,让大家伙忙起来才将将安定住人心。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田里的施肥工作如常进行着,只不过劳作形式与往年不同罢了。

    大家起初不是很习惯,之前只需要忙完自家地里的就行,现在村里所有的地都是合作社的,每天做活的地方需要看安排,不一定是到哪块地头干,搭伴的人也不固定,猛不地还有点不习惯,只得慢慢磨合适应。

    忙完这一阵,村民们没有歇下来,继续忙着收油菜。

    本来是各家随手在田间地头院前院后撒下的种子,等到收获榨出油就是一年的用量,结果现在全成合作社共有的了,收了后不仅要按照收成上交一部分,剩下还得平分,这下有人欢喜有人忧,更有的不免联想到秋后的粮食分配上,顿时心思不一。

    钱宝幺就见到家里的钱父钱母背着两个闺女在暗地里唉声叹气,本来他们家今年可以多榨些油卖掉换钱的,结果形势一变,现如今能分到的油够接下来一年用的就不错了。

    好在他们家有四口人,在村里的家庭中不算多也不算少,多少不会吃太多的亏。

    不过那些人口多的家户可是要赚了,往年吃都不一定吃得饱,现在轮到均分均配,估计不仅能吃饱,还能有所盈余嘞。

    亏的多是家里人口少地又多的人家,那才是血亏。

    可上头是这么安排的,吃亏也没办法,只希望之后这种新劳配方式能更完善些才好。

    一场劳动过后,大家伙渐渐适应新的劳作分配形式,迅速成为合格的合作社社员。

    盛夏来临,合作社给社员们派发了给玉米授粉、帮棉花树捉虫等劳动任务,每一个在社的社员都要领取任务去劳作赚工分,不然秋收后没得换粮食,下一年没得吃喝。

    卫斯年和他那群小伙伴因为这个被影响的不小,也不得不拿起铁锨锄头顶着大太阳下田老实干活。

    以前他们能上山下河捉些野物什么的送到集市上卖,或者找点别的活计赚些银钱就能裹住一众小伙子的吃喝。

    但是现在不行了。

    河里鱼虾、山上的兔子野鸡之类的都变成公家的,不能再让他们明目张胆地去抓去逮了,连到集市上卖都小心翼翼的,还要顶着被镇上的纠察小组逮住坐班房的危险。

    而且随着上头政策的施行,慢慢地大家察觉到,自由买卖的集市估摸着也快不存在了,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要上交公有、集体买卖,私自去弄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角,被抓到是要被批评宣告的,不光丢钱丢物还丢人,那谁顶得住啊。

    这么着一段时间后,等到夏去秋来,事情果然如同有些人预料的那般发展。

    众人发现即便有钱,想买粮食之类的东西也得去国有的粮站杂货店,私开的摊贩基本没进货来源、也没什么可卖了。

    只有偶尔哪处偷偷开的小集市上,还能见到往常交易的那些最普通的生活物品。

    钱母为此唉声叹气不少次,因为这么一来,他们家想一次性买齐油盐酱醋茶都是问题,也不知道上头是怎么想的,现如今什么都管制起来,还没有往年生活的自在。

    但具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们小老百姓啥也不敢说,啥也不敢问,只适应着尽量让自家过的好点吧。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这边天高路远过的比别处其实还好一些,起码暂时饿不着。

    然而和以前是没法比的,乡亲们为此都有些怏怏不快。

    直到田里的庄稼成熟,该秋收了,众人才终于浑身一震来了精神头。

    秋收好,收完就有新粮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