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十九章 双重优势

    没有显卡!

    奔腾133处理器!

    256mB内存条!

    windows95!

    !

    这样的硬件,毫无疑问,运行速度极慢。

    这样的软件,毋庸置疑,版本也很低。

    可好在两个女孩子的具体需求并不复杂。

    更何况卓群所掌握的技术,在这个年头已经可以算是大师级了。

    再说后世已经烂俗的套路,如果用在当下,艺术水准还显得挺高级。

    那么这样一来,今天本打着“悄悄的来,悄悄的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卓群。就因为推辞不掉,答应帮她们这个忙。

    自然而然,成了当天在“外院”计算机教室里最耀眼的计算机高手。

    不说别的,就说他的软件操作,那太熟练了。

    做采编时养成的高效工作习惯,让他运用快捷键如飞,远远超过电脑的反应速度。

    为此,不但很快吸引了不少师生的围观。

    就连那些外国留学生看了都暗暗咂舌,议论纷纷。

    真等到远比预想中要好得多的成品打印出来。

    更是把两个姑娘看得两双大眼睛直闪光,赞不绝口。

    那么后面的事儿就好办了。

    张蕾和郭?对卓群的态度再没有一点的不高兴。

    甚至因为觉得他相当的“劳苦功高”,在留学生餐厅招待他吃了一顿饭。

    所以卓群的这次道歉,竟然是以一种大放异彩的方式过关的。

    这叫什么?

    这就叫艺多不压身,这叫金子无论在哪儿都会发光。

    说实话,像卓群这样活过两辈子的男人,真想要不拉风,其实是很难的。

    因为尽管他的外表恢复了年轻和帅气,可由年龄积累的优良传统也没有丢。

    所以无论在哪里,他那清澈的眼睛,丰富的内涵,风骚的背影,成熟的气质,搭配在一起。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很就能带给人以惊喜。

    这就他变得像无尽漆黑中的探照灯一样,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

    说白了,谁让他兼具年轻与成熟的双向优点呢,已经具备男神的素质了。

    而这点绝非玩笑,也并不夸张。

    就拿在事业上起步,赚取第一桶金这件事来说吧。

    卓群就凭着这样的特质走出了堪称惊艳的一步。

    首先,由他去推销电脑,以他身为记者的见多识广。

    去判断一个顾客是真心想买,还是只想看看,就比旁人要容易得多,准确的多。

    而且他还是体制里混出的老油子,也很懂得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再加上过去的经历还给了他出众的口才,让他言行稳重。

    以及一个在读大学生的身份来做质保。

    这就让他非常容易取信于人。

    别说招揽顾客,乃至于谈价钱,对他来说,都变得轻而易举。

    人家做一单生意,换他就能做成两三单。

    而且他做的每一单,几乎都是让顾客高高兴兴,全无后顾之忧的把钱掏出来。

    所以还别看干这行真没多久。

    可没用一个月,卓群就已经迅速蹿红为小有名气的拉单王了。

    甚至还有好几个客户成了他的回头客,主动找回来,再照顾他生意的。

    这样的人才,又有谁不知道珍惜呢?

    于是和卓群合作的商家老板不惜以赠他股份,提高佣金来拉拢。

    迫切的希望他能退学,来当全职的合伙人。

    就连比他岁数大许多,同样干这个的老手,也主动请吃请喝,向他求教赚钱经验。

    不得不说,如果换成一般人,这可能就已经算是人生里的成功了。

    或许还真有人会为这样触手可及的利益动心,彻底决定投身于这一行。

    最起码,也会在读书这几年一直干下去,绝对舍不得放弃这每月不菲的提成。

    可偏偏卓群他就不是一般人。

    那叫心有鸿鹄之志,干这个真的只是暂时性的权宜之计。

    所以实际上,推销电脑的活儿,卓群仅仅干到了期末考试前,就坚决不再碰了。

    而是凭借这一个另辟蹊径获的法子,一举就实现了名利双收。

    具体说起件事儿,那恐怕得先卖给关子,介绍一下九十年代报刊业的情况了。

    应该说,从改革开放起始,我国的报刊业就很快就完成了复苏,进入到大发展时期。

    各种大大小小的报刊读物百花绽放,如雨后春笋一样创刊。

    以至于发展到九十年代时,全国报纸和杂志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一点不过分。

    不说正儿八经的报刊了,就是各种文摘之类的报刊,都让人数不过来。

    但有个前提别忘了。

    这种发展可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大背景下,在广告商们旺盛的需求下促成的。

    所以报刊业的发展就注定要屈从于经济规律。

    哪怕提供给人们的是精神产品,也不可避免的被金钱所主导趋势。

    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受欢迎的刊物和内容,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由于生活节奏快了,人们的耐心少了。

    行业大扩容了,各个刊物多不胜数。

    那么报纸杂志,就必须以猎奇来吊读者胃口。

    过去的老派新闻工作者是拿报纸当自己眼珠子的。

    恨不得为个标点抠半天,写的东西也注重精神境界,讲究文艺性。

    但很快就不行了,市场的检验很有点水火无情的意思。

    一张报纸或一本杂志往报摊儿上一放,读者一目了然。

    如不是精彩的叫座文章,没人往里白扔钱。

    于是报刊卖“修辞语法”卖“纯文学”再也卖不出去了。

    小说、诗歌、散文能产生效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只有那些惊险奇特的新闻、深层次的报道才能拥有读者。

    尤其是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还有就是追星族所关心的影星歌星动态,球迷们关注的重大体育赛事。

    以及收藏者们所关注的收藏信息,市场行情变动。

    就这样,一种极受民众欢迎的新型新闻写作题材应运而生。

    这就是涉及到社会热点现象的“社会纪实”,又或是叫“热点追踪”。

    除此之外,另一个关键的变化,是“稿荒”现象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早在1993年初,随着南方几家报纸的“周末“崭露头角。

    一场波及大江南北,围绕着“周末版”的报刊大战在京城拉开序幕。

    而当京城几家大报有样学样,推出的“周末”正式反守为攻之后。

    “周末版”不但成为了各家刊物争夺读者的主要战场,也由此形成了经典定式。

    那就是以社会热点新闻、社会大特写、影视体育明星动态和消费休闲娱乐为主的“四大块”。

    显然,各村各户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长出好庄稼来才有好收成。

    所以但凡当编辑的,无论大报小报,大刊小刊。

    其实最想要的就是高质量的稿子,也最怕没有稿子。

    可惜眼下的社会恰恰又处于“经商热”之中。

    真正的专业记者反倒视写这些文章为苦差,避而不及。

    为什么?

    因为什么都涨,稿费没涨。

    拿一篇特写文章来说,需要深层次的采访。

    这绝不是三天两早晨就能完活儿的,这是一项大工程。

    再熬几个晚上写出来,也不过几百元的稿费。

    反过来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发一条百十来字的消息,就能领好几百的红包,外加一顿美餐。

    如果再碰上一个企业的“软新闻”,价码更是以万计算的。

    不用说,有容易的赚钱法子,谁还在笔头子上下功夫?

    文化人也懂价值规律,市场就像一只无形大手“拿”着所有人。

    所以专业稿件来源和很少,为补不足,报社也就只有外购稿件一途了。

    这就把许多行业外的散兵游勇给引入了这一行,成为了主要撰写纪实文章的大军。

    那么想想看吧,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卓群作为曾经的新闻从业人员,无疑是最清楚报刊业的内部情况的。

    想当年他刚刚进入《首都青年报》,就被抓了苦差,去帮忙撰写邮市狂热的社会纪实稿子。

    而他的文笔,早就在工作中被磨炼成熟了。

    对于纪实新闻撰写套路,当然也了然于胸。

    再加上这是他亲身进入中关村去的,本身就是从业人员的一份子。

    他对电脑零售业里不可对外人言的行业内幕,对于销售数据和里面的猫腻的了解。

    都不是一般记者能搞到的。

    那么他来执笔,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纪实新闻稿,根本不在话下。

    更何况他还懂得,怎么通过一稿多投来获取最大利润。

    那么他要不懂得以此之便,用老本行为自己捞取资本,那不是傻了吗?

    事实上,卓群这事干得特别漂亮。

    他仅仅花费了一个晚上,就写出了由社会现象、统计数字、具体人物心态和名人名言构成的

    上万字的《中关村大特写》

    随后又分别以不同的标题,以增增减减的方式,极为老练的同时投递了全国各地十几家报社。

    结果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他居然弹无虚发,个个十环。

    除了以千字三百元和千字二百元不等的高价,把稿子卖给了两家京城大报。

    其余均已千字百元左右的稿酬成交。

    就这一篇文章,卓群实际获利一万五千元。

    归了包堆儿一算,千字已经到了一千五百元。

    就是王朔也到不了这个价儿啊。

    那么有了这笔钱,再加上打工两月省下的七千元佣金,卓群当然再也不需要赚辛苦钱了。

    只需把钱投在邮资片和邮资封上,坐等到时机收网即可。

    如果不出意外,一百多万的最终利润是跑不了的。

    所以现在他唯独需要发愁的,就是新吃下的一百多摞邮资片,到底存在哪儿合适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