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之前两边宅子分别住着冯家兄弟和他们的家眷,两家共用的那道院墙上便开了个门,平常两家串串门子都是从那个门走,刘双喜和郑三娘想着往后串门方便没将门砌上。
云珞也知道这个门,但他却是走的正门,刘双喜刚想喊他告诉他有小门走,却突然明白了他的用意,大概是怕被人说闲话,怎么说郑三娘家都是只有她一个女主子。
因之前郑三娘家请客用的桌椅都是从刘双喜家借的,郑三娘家的丫鬟婆子收拾桌子碗筷,又给刘双喜送回去。
晚上,郑三娘留刘四喜在家里住,张罗着让丫鬟婆子给刘四喜收拾出来的屋子,铺盖摆设一应都是好的,刘四喜长这么大头一回感受到有娘疼的滋味,便有些乐不知返,连着两日都住在郑三娘家里。
第三日,一早刘双喜过来逮人,手里还拎着之前给刘四喜买的书袋,里面纸笔墨砚书本一应俱全,刘四喜才记起,在郑三娘这里的日子太欢乐,竟忘了要去学堂了。
临出门前对郑三娘道:“干娘,我去念书了,等将来给你挣个诰命哦!”
郑三娘喜得见眉不见眼,“嗯,干娘等着,我们四喜最棒!”
有了郑三娘的鼓励,刘四喜雄纠纠、气昂昂地随着刘双喜,带着书童得财去了临县城外青山脚下那间最大的学堂——青山学堂。
早几日前刘双喜就来学堂里给刘四喜报了名,束修银子都交了,比起一些小的只教学生写写画画的私墪学堂,青山学堂不但有教文的先生,也有教武的师父,可以说是天文地理、礼乐御射书术无一不教,只是因学生的资质,读书两年后还会分班而授。
而青山学堂依山傍水而设,规模很大,内部环境也好,很利于读书和培养才思。
当然,青山学堂的束修也不便宜,每月就是十两,这还不包括学生们在学堂里吃住的花费。
在如今这世道,十两银子差不多已经是普通五口之家一年的花用,在这里却只够每月学习所用。
头些日子刘双喜把给刘四喜准备的书童得财和小丫鬟喜悦都送到城里有名的人牙子那里,让她帮着教规矩。算着时候人牙子昨日把人送回来,虽然只几日的时间,两个孩子学得都不错,站在刘双喜面前眼睛也不会乱看,话虽不多,做事却很勤快,刘双喜看着很满意。
让喜悦留在家里侍候刘四喜的起居饮食,得财则跟着刘四喜到学堂做些研墨跑腿的活儿。
刘四喜之前跟刘双喜来过青山学堂,这次再来看着高大的学堂大门就忍不住唠叨,“刘双喜,你真不会过日子,不就是读书嘛,用得着到这么大的学堂?我看县城那几家私墪就不错。”
刘双喜白了他一眼:“你不是还要给三娘挣个诰命吗?那几家私塾教个文书和管账的先生还成,还能教出状元吗?”
刘四喜一缩脖子,“还状元呢?你真是瞧得起我!我那话就是哄哄三娘开心嘛,就我这也不是读书的料,咱们刘家啥时候出过做官儿的?就大娘的娘家哥哥读书读得还好,可你看看都读成啥样了?看着一身官仪威风八面,实则一肚子都是坏水!”
刘双喜沉下脸:“做人就要讲个信字,说到就要做到才是男子汉。今日你为了哄三娘开心就撒谎,那往后你还会为了再哄别人开心撒谎,谎话说多了就会成为习惯,往后谁还会信你的话?”
小小的得财很认真地点头,“小姐说的对,戚大娘说这叫人无信而不立,做生意如此,做人也要如此。做官的若是没有信用就是昏官!就是因为昏官多了,才会民不聊生,少爷往后一定要做为民做主的好官。”
刘双喜和刘四喜面面相觑,这人真是三岁看到老,得财才六岁,小嘴一张就都是道理,还人无信而不立,这话他明白是啥意思不?
戚大娘就是刘双喜让得财和喜悦去学习规矩的牙婆,想不到这人还挺实在,教的也不单单是让他们怎么侍候好主子,看来往后再用人时可以去找戚大娘,三观如此之正的牙婆,带出的人大概也比别人带出的用着放心。
刘四喜逗得财,“小得财,戚大娘还教了你什么?跟少爷我说说。”
得财只当刘四喜觉得他的话有理,小嘴一张,巴巴地说了起来,“戚大娘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做人要有远大的目标,不能安于眼前一点小利而沾沾自喜。戚大娘还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是什么身份,做什么事,只要肯下功夫就有出息,戚大娘还说……”
听着得财一张嘴就一套一套的,刘双喜和刘四喜都对这位戚大娘深感佩服,这可不是普通妇人能说出的话,比一般读书人说的都好。
而得财这小嘴一套一套地往外扔,话也说的嘎嘣脆,真心觉得让他当个书童屈才了。
刘四喜让得财先一边站着,拉着刘双喜到一边,让刘双喜弯下腰,贴在她耳边道:“我觉得得财比我这个少爷还像读书人,你说就让他做个书僮可惜不?”
刘双喜眯着眼,“那你是啥意思?”
刘四喜的本意是让刘双喜也拿些束修把得财也送进学堂里跟他一块儿读书,可一想到他一个月的束修就是十两,两个人就是二十两,虽然他们的甜食铺子开起来后每个月肯定不差这二十两银子,可有银子也不是这样舍的,如今看得财有才就送学堂里,那明儿再看谁也有才,也送进来?再多的银子都得破产了。
刘四喜犹豫道:“要不你把得财送哪个私墪里读书吧,我自个儿也能照顾自个儿,也不是那么缺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