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主要电影类型
2006年电影从资金来源和市场诉求来说,大约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类型:
(1)主旋律影片以及儿童影片:生产资金大多来自商业资金以外的各级政府或者国有机构资助、补助。其主要预期市场为军队、机关、学校、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的集体购买。影片包括两类:一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如《我的长征》、《华国,1949》等等,二是爱国教育片,如《情暖万家》、《真水无香》、《大道如天》等等。三是受到国家资助的儿童影片,如《网络少年》、《上学路上》等。
(2)大制作商业电影。境内外混合投资规模超过1亿人民币,同时面对国内国际主流市场的影片。如《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墨攻》等。
(3)商业类型片:大多有香港或其他海外投资的商业电影。其预期市场主要为内地、香港和其他亚洲地区。这些影片大多投资在500万至3000万左右,也有极少数小投资和大投资影片。主要类型包括:武侠片、爱情片、盗匪片、喜剧片、青春片、历史情节剧片等,如《宝贝计划》、《伤城》、《龙虎门》、《第601个电话》、《疯狂的石头》、《好奇害死猫》、《云水谣》、《理发师》、《东京审判》等等。
(3)艺术电影。除针对国际市场的影片以外,大多为500万以下的小投资影片,包括更具现实主义风格的《天狗》、《芳香之旅》、《三峡好人》、《江城夏日》;也有抒情性艺术电影,如《看上去很美》、《我们俩》;此外还有具有一定实验性与探索性的《梦想照进现实》、《无穷动》等等。
除了这些影片以外,2006年还生产了一些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和动画片(《西岳奇童》、《魔比斯环》)。
3、四种制作模式
与2005年相比,2006年的电影制作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然可以将之分为大制作、中制作和小制作三种。
大制作:投资多在亿元以上,国内票房通常在一亿以上。2005年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仅仅只有1部(《无极》),而2006年则达到了3部(《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宝贝计划》)。中制作:投资大多集中在1000万-5000万左右,国内票房通常在1000万―5000万之间,通常每年在这个区间的影片不到10部。2005、2006两年间此档影片数量都为10部左右。普通制作:成本在400万―1000万之间,票房往往在100万―1000万之间,2005年这样的影片数量在20部左右,2006年有了一定增长,预计将达到30部左右。小制作影片:成本在150―300万左右,此类影片在2005、2006两年都各占电影总量的85%左右。
4、定型化的大片模式
大片的基本特征为“大投资、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华国式大片与好莱坞大片(Blockbuster,又称重磅炸弹影片)遵循着同样的“高概念”商业运作法则。在这种模式下,电影从创意概念产生,到拍摄和后期制作,再到发行、放映及之后市场运作的全过程被称作是一个商业项目(busi)而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制作,其制作特征与营销手段直接联系,突出视听奇观、明星组合与配方式生产。
华国式大片始于张一谋的《英雄》(2002),2006年的《夜宴》、《墨攻》和《黄金甲》再次沿用。中式大片的制作模式乃至美学模式,不仅来自于国际大片通行的商业逻辑,更与《卧虎藏龙》的个体成功带来的示范效应密不可分。这种模式大多为古装题材,义侠主题,异恋故事,武打桥段、宏大场面、奇观景致、东方特色(音乐、美术、服装、舞蹈、民俗、人物造型等等),加上以章紫怡、巩力为代表的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众多一线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明星加盟,还有叶锦1添、潭1盾、袁1和平、鲍1德熹、赵1小丁等国际知名的华人制作者的组合。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目前这批华国式大片剑指国际市场的典型性商业美学配方。
大片的资金来源与成本回收模式:以本土市场为基础,国际市场为保障。以《夜宴》为例,其官方公布投资为1.14亿(1300万美金)。影片的海外版权销售收入接近1亿(1200万美金),基本已经保障了成本的回收。而影片国内票房1.3―1.4亿,制作方可以回收5000万,加上音像版权销售1200万、电影频道版权交易400万以及接近2000万的广告收入,国内总收入为8600万。其利润率接近于75%。
这类大片的基本特征为:大阵容(豪华创作班底:大明星大导演)、大场面(奇观化影像)、大营销(营销的深度强度与市场广度)。在这几个基本特征上,大片的这种必须兼顾本土与国际的制作与销售模式决定了它的配方式或混搭式生产方式――
资金:巨额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特别是加入了境外投资。这种国际化的投资结构有利影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目标市场发行和销售,并降低了单个投资者的风险。
内容:文化上的差异性(华国古装:异域风光,奇情异景)、流通上的便利性(远离现实矛盾,便于通过审查)以及接受上的通约性(武侠片:简化故事,强化动作,降低文化折扣)结合在一起。
本书由飞卢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