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桓压着火,看在那些礼的份上,他就不计较这小儿童言无忌。他好歹年纪上也能做这小儿的爷爷,就不和这小儿一般见识。
“多谢世子爷。”
“谢什么呢,本世子可是听说你为了这点事还跑到陛下面前哭诉。多大点事啊,不就是换牙掉牙,又不是掉脑袋,看把檀小公子吓成什么样子,可真够胆小的。他人小不知事,檀大人也不懂吗?你一个当祖父的人,连孙子换牙都如此大惊小怪,朝堂上的事哪件说出去不比这个厉害,你岂不是天天都吓得半死。怪不得本世子瞧着你显老,原是成天担惊受怕。既然如此,你可得保住性命,万事都不如命重要。本世子劝你不如就此告老还乡的好,省得哪天一吓过去再也醒不过来。”
檀桓气得浑身发抖,他为官多年位居正四品,便是信国公见了他也不敢如此训斥。不想一个黄口小儿半大小子,竟然训他像孙子似的。
简直是奇耻大辱!
直到姬庸走了,他还久久说不出一个字。看到那堆礼品目眦尽裂,一把将它们扫在地上。礼盒裂开,露出一个个散发出腥臊味的猪胆。
这是在嘲讽他们檀家人没胆。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哪!
檀桓气晕了头,信国公府欺他至此,他一个四品的朝官哪里敢对上国公府。可是打狗也得看主人,他是晏侯爷的人,姓姬的不能这么欺他。
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到荣昌侯府,哭得是老泪纵横看着好不可怜。晏玉楼一问缘由,那是一个头两个大。
她小时候打了别人都没有人上门要说法,不想风水轮流转,现在她儿子闯了祸,有人上门要公道。当然檀大人不知内情,是让她这个当娘的去收拾自己的儿子。
“檀大人,你先回去,这事我一定帮你去国公府问个清楚。”
檀桓吃了定心丸,就等着侯爷去给自己讨个公道。
晏玉楼收拾了一下,换了一件衣服便去了国公府。姬桑还奇怪她怎么会来,就见她大刀阔斧坐下眼皮子微眼睨。
“你是怎么教你孩子的?”
大抵天下的父母都是如此,孩子要是乖那就是我孩子,要是不乖那便是你孩子。你孩子三个字让姬桑不由失笑,这女人今天一副炸毛的样子,还真是有些可爱。
晏玉楼被他看得慢慢收回脚,坐得优雅了一些。
“你笑什么啊,你看看顺哥儿的性子都成什么了?”
“成什么了?生子肖母,我记得你小时候可没少欺负一边大的孩子。纵使我不太出门也与你们从不混在一起,却也时常听府中的下人说起你的事。顺哥儿这性子,可不是养成的,分明是天生随你。”
晏玉楼翻了一个白眼,想了想觉得他说得似乎没错,不由得心下一塞。“你说顺哥儿也没长在我身边,怎么就随了我的性子。康哥儿也没长在你身边,怎么就和你性子一模一样?”
这谁知道啊,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姬桑也不明白啊,他明明对顺哥儿很严厉,谁知那孩子就是一个顺风长,给点风就能飘起来。
看到她幽怨的眼神,不由失笑。
“他是又闯祸了吗?”
晏玉楼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那孩子隔三岔五闯祸,他这么问好像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儿子是个什么德行似的。
“你应该问,他哪天没有闯祸?我告诉你,他的性子要是不好好压一压,我看他以后要上天!你让人把他给我叫来,今天我偏要正正他的性子。”
姬庸一听他娘上门了,就知道是姓檀的告状告到他娘跟前了。那老小子忒没种,芝麻大的事情不是告皇帝就是告他娘,好生没有意思。
可是姓檀的想不到,他娘才舍不得罚他呢。
然而天不怕地不怕的姬小世子此次失算了,他娘不仅罚他而且还罚得极重。虽然不打不骂,却比打骂还要厉害。将他所有的银子都没收了,还不让他出门。
这对天生爱浪的姬小世子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比打骂还难受。
他眨巴着眼,一副想哭不敢哭的样子,便是一向心冷的姬桑都很是不忍。可是孩子娘发了话,自己这个当爹的不能拆台啊。
晏玉楼想了想,这小子鬼主意多,禁足怕是都禁不住,且有些治标不治本。
“你还有另一个选择,要是你凭自己的本事摆平此事和檀大人达成和解,让对方消气,我便不再追究此事。”
姬小世子一听,比起禁足来,当然地让别人服气,哦…不,是消气更容易啊。
他当下信誓旦旦,雄纠纠地出了府。出府没多远,便碰到晏修同。晏修同就是不放心才赶过来的,一番询问之下便明白娘的苦心。
“知道错在哪里了?”
姬小世子灵透的眼睛眨啊眨,他还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檀小胖自己不经吓,被他一吼就吓得屁滚尿流。不小心摔掉两颗牙还怪他,他哪里有错。
晏修同一看弟弟这模样,就知道还不知道错在何处。
“你不喜谁也好,想捉弄谁也罢,让人上门告状寻上父母就是你的不对。檀大人虽没什么大才,但是朝中还少不了这些人。与其一味压制这些人,不如为自己所为,就像母亲一样。”
姬小世子眼珠子转啊转,他本就生来聪慧。被自家亲哥这么一点拨,顿时茅塞顿开计上心来。当下笑得像个小狐狸似的,配着那张玉雪可爱的脸,愣是让晏修同舍不得骂他半句。
“走吧,正好我也要去檀府。”
“好咧。”
这次上门道歉为表诚心,姬庸好生挑了几样拿得出手的礼。有晏修同一起陪着,檀桓再是气恼也不敢把人拦在外面。
姬小世子这个人,死也死的活也活的。先前上门找人晦气的时候理直气壮,当下真正来道歉时谦虚胡礼。弄得檀桓都怀疑信国公府是不是生了一对双生儿,怎么就前后两副面孔。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在姬庸提出要当面向檀小公子道歉时,檀桓看在晏修同的面子上便同意了。
檀小公子一看到他进来,身体就往床里面缩,可见姬庸平时里没少捉弄这可怜孩子。豁着牙的嘴说话都漏风,小胖手挥得像风中的猪蹄似的。
“让他出去…他怎么来了…”
晏修同给自家弟弟使眼色,姬庸小脸堆起笑。
“你别怕,我是来看你的。那天我也不是故意吓你,就是想逗逗你。”
“逗…逗逗我…”檀小公子声音都在抖,胖成缝的眼看向自己的祖父。他怎么就不相信姬家小霸王的话了,对方真是来道歉的?
“我真是来给你赔礼的,你放心我以后一定不吓你。你要是愿意,我们还可以一起玩。往后我去哪里你就跟着我,你看怎么样?”
檀小公子还没反应过来,檀桓的眼就亮了。可是晏世子还在,他又不敢答应。做为一个靠拍马在朝堂站稳脚的人,他哪里不想巴上信国公府。只可惜信国公看不上他,对着那张冷脸他也说不出溜须的话来。
儿孙中如今看着也没有一个能靠自己出头的,他也不是没想过让儿孙们走自己的路。可是也是奇了怪,晏世子性子冷冷淡淡半点不似侯爷,他真是无从下手。
要是小孙子能靠上信国公府的世子爷,这往后檀家还能再富贵百年。
“真…真的吗?”
檀小公子总算反应过来,他倒是不知道什么家族大业的,他也想不到那里。就是一想到以后能跟在姬世子身边,那得多威风啊。
姬庸有些看不上他那一脸的痴样,小脸一昂,“当然是真的,你要是不愿意就算了。”
“…愿意,我愿意。爷爷,我现在就要跟姬世子一起出去玩。”
檀桓差点就答应了,还要自己死死忍住。
晏修同自始自终没什么表情,眼看着弟弟摆平这事,淡淡地道:“既然你们已经和解,那我便回去向父亲复命了。”
“…世子爷,您转告侯爷。这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的,是下官小题大做了。他们都是孩子,今天打明天和是常有的事,咱们真不应该掺和。”
这话说得极妙,往后便是檀小公子真成了姬世子的跟班,谁也不好拿这事来说他檀府,更不会说他是个墙头草。
晏修同背着手,一派清冷。
“本世子自会转告父亲。”
“诶,诶,下官送世子出去。”
一边谄媚在送晏修同出门,一边朝下人们使眼色,赶紧给小公子穿衣服,今天就跟姬世子出去玩。
兄弟俩离开檀府,后面跟着檀小公子。
这三人一出现,那也是宣京一景。信国公和晏侯爷那可是对头,姬小世子爱跟晏世子本就够奇了,这后面还跟个檀家的小公子。
那小子不是刚被姬小世子给收拾了吗?
檀小公子挺着胖胖的身体,别提多得意。姬小世子跟着晏世子,他跟着姬小世子。往后他上头就是晏世子和姬小世子,看还有谁敢瞧不上他。以后在宣京城,他就可以横着走了。
“哥,你瞧,那是不是董少卿”
姬庸口中的董少卿就是董子澄,他现在已经是大理寺的少卿了。这些年宣京的贵女们眼睛都望穿了,为什么宣京城里长得好有权势的男人都不肯娶妻呢。
不光是不娶妻,连妾都不纳。
姬小世子私下嘀咕过,他爹他娘不成亲那是有隐情,董少卿又为什么不肯成亲呢?后来他终于知道了,原来董少卿年少时还有那么一个劫数。
他问过他娘,那个害董少卿的人是谁。她娘说了,那个人或许只是一个代号一个不存在于光天化日之下的人,真正害董少卿的人是那人的主子。
那人的主子是谁呢?
去年皇帝表哥亲政后,不到两月的时间淮南王便病逝了。说是病逝自是对外的说法,他偷听过爹娘说话,淮南王之死怕是董少卿干的。
所以那个害董少卿的人应该是淮南王。
皇家的事最是复杂,他虽小却也知道淮南王的死为什么没有人追究,那是因为皇帝表哥也不见得想对方活。自打当年行山王谋逆被禁皇陵,长广王便一直安安分分。杜将军也是个精明的,行山王一死就分了家。带着长子一家搬到长广王封地另一侧,与原本掣肘长广王的人一南一北,而次子则留在饶洲从商,杜家的次子的填房是古将军的嫡女。
也不知是怎么传的,很多人都说当年他爹他娘争一女,那女子便是古家小姐。姬小世子皱了皱鼻子,他爹只喜欢他娘,才不会喜欢什么古小姐。
董子澄也看到了他们,当年清瘦的少年,早已成了严肃的大官。见到晏修同,严肃的脸上浮现出长辈般的亲切。
“二位世子爷这是打哪儿来?”
“我们方才从檀府来,约檀小公子一起玩。”
董子澄这时也看到了檀小公子,看到小胖子一脸荣幸的样子,不由得露出会心一笑。双方寒暄过后错身而过,他转过身看着那两个少年背影,脸上的笑容慢慢变得释然。
这两个孩子,应该都是侯爷的孩子吧。
这么多年,他从那两人之间毫无理由的相互信任中渐渐悟出一些来。说不出来是涩然还是释然,到最后他的心里只有对他们深深的祝福。
两个出色的少年,后面跟着一个昂首挺胸的小胖子。他们所到之处,无一不受尊敬行人避让。随着岁月的推移,跟在他们身后的人越来越多。
而他们的父母,则在他们各自满十六之后卸任各自的爵位。然后在外界传的一个去佛门清修一个归隐山间的传闻中,双双离开宣京周游四海。每每遇到好风景的地方,便停下来住上一年半载,好不逍遥。
多年以后,晏修同和姬庸终于成为大启的两大砥柱,青出于蓝胜于蓝比他们的父母更加出色。平长广王之乱,收服西鲁国,使之成为大启的附属国。
史书记载着他们的丰功伟绩,千古留芳。在他们的辅助下,永庆帝终成大启第一明君,创造了大启近百年的巅峰辉煌,史称庆年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