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十五章 震铄古今,奇功一件(新书求收藏求鲜花)

    大唐境内,姚州城外百里处。

    一万归义军带着十余万汉民越过了吐蕃边境,踏上了大唐境内的土地上。

    “我们到大唐了吗?”

    “这里就是大唐?”

    “不知道李将军和杨将军他们那边的战况怎么样了。”

    “大家就留在这里等他们吧。说好的他们带我们回大唐,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等他们。”

    “对!我们就在这里等着。”

    ...........

    天色渐渐黑了,夜幕即将降临。

    李恪他们花了将近三个时辰的时间才收拾完战场,又运送着战死的同胞,道路崎岖,又花了一个多时辰才越过吐蕃的边境。

    终于到达大唐的境内了,和约定的一定,他们远远地看到了在野外等待他们的汉民和先锋部队。

    “快看呐,他们来了。”

    “哦哦哦哦~”

    “来了~苍天有眼,他们来了~来了”

    当他们汇合后,许多人得知自己的亲人战死沙场,悲恸不已,又是一片哭泣哀鸣之声.....

    又耽搁了约莫一个时辰,在李恪的带领下,来到了姚州城外二十里。

    李恪命令部队和汉民们就地安营扎寨,待他进城后再决定如何接收他们。

    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千辛万苦,九死一生,跋山涉水地回到故乡,却不能马上进城。

    经过李恪的耐心劝导,说明缘由,众人才明白他的用意。答应在此耐心等待。

    毕竟十几万的人马突然出现在大唐的边境州县,而且个个都穿着吐蕃人的服饰,要想让大唐的军队认同他们是汉人,光是懂得将汉话是不可能的。

    李恪吩咐杨思汉等人留下,自己孤身一人往着姚州城赶去了。

    深夜里,当城内的守军看到李恪的益州大都督令牌和吴王的印信,才迎他进城。

    和当地的守军说明详细情况后,开始商讨接收汉民的具体方法........

    五日后。

    姚州城的官吏为李恪送行,他要离开这里回到益州的治所成都去。

    归义军和汉民们暂时被接受到各个州县,由大唐朝廷拨款为他们兴建房屋,提供生活用品,并且准予他们开垦益州的土地。

    只要种地,一概发放种子,并且免除五年的税赋,而且种满若干年,土地就归这家人所有,可以世代传承。

    这些长期被吐蕃人奴役的汉人虽是牧民,但他们也会种地,毕竟吐蕃是半农业办游牧的社会。

    不久后。

    整个益州甚至整个大唐都传开了,知道了益州大都督吴王李恪在吐蕃浴血奋战,以一己之力,竟然能够在异国他乡策反十几万汉人归国,并且在战斗中力压吐蕃闻名于世的强大骑兵。

    当太宗李二陛下得知这一消息,兴奋得拍击着桌子,“真是震铄古今的奇功一件!”

    “吴王出使吐蕃却遇到该国内乱,趁机带回连朝廷都从来不知,蒙于胡尘的百姓,确属奇功一件!应当加封。”长孙无忌眉飞色舞地说道。

    李勣和李大亮等将军都对李恪称赞有加,都道李恪是李唐王朝的后起之秀,前途不可限量。

    连暮年的李靖也叹道,长江后浪推前浪,尉迟敬德更是显得异常的兴奋,对李恪一阵猛夸。

    岑文本:“不久前吴王命人送信,请求唐军进入吐蕃接应归唐的汉民,而兵部却以怀疑有诈为由,拒绝施以援手,还把送信的人当做吐蕃奸细关押了起来,这件事情,若是吴王得知了,不知该如何处置。”

    太宗皇帝李二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吴王毕竟是我的儿子,他的器量我了解,这件事情,就让我亲自写信和他说吧。”

    毕竟他认为这次的失误,他也负有责任,虽然他贵为天子,又得知儿子深陷吐蕃,不知吉凶,却和兵部的官员产生了意见分歧,最终没有驳回兵部的处置,这令他深以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