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大臣都张大嘴巴看着跪在地上的郑亲王, 不知道他发的什么疯!
太后之所以可以处理朝政,是因为皇上继位的时候年龄还小尚不谙世事。后来多尔衮死了, 皇上提前亲政,但因他们与皇上政见不同并对他的决议保持着极大的怀疑, 因此还是习惯性的与太后商议。
古往今来,因皇上年幼故而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不少,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宣太后。但皇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的却是少之又少。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就是唐朝的武则天了。但后来武则天谋夺李唐的社稷自立为帝, 差点将唐之宗室杀戮殆尽, 可想而知皇后临朝称制绝对不是个好现象。
郑亲王是老糊涂了吗?本来满蒙贵族间就存在斗争, 即使蒙古人一直驻守在草原上, 那也是他们满人的心腹大患啊!现在郑亲王竟然还想让蒙古皇后临朝称制, 好嘛,到时候蒙古连铁骑都不用出就可以占据大清江山了。他们满人这些年的心血与努力就是为蒙古做嫁衣裳了。
想到这, 众大臣看郑亲王的眼神就不太对了。
孟古青淡淡道:“叔王说笑了。我只是一介女流之辈,哪能插手国家大事,这种话以后就不要再说了, 若是被人以为我结党营私谋朝篡位可就不好了。而且我已经决定启程回科尔沁了。”
“娘娘!”郑亲王言辞恳切道, “皇上那个样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醒, 太后也是年老体衰, 做事昏聩。您若不再撒手不管,国将不国啊!”
孟古青还是摇头拒绝,郑亲王仍旧磕头苦苦哀求,一时之间两人僵持了起来。最后众大臣看不下去了,上前硬是将郑亲王给拉了起来。
待孟古青离开,众人便将郑亲王团团围住,七嘴八舌的问了起来,语气都不怎么好。而且虽然话说的都不一样,但中心思想却是一样的,全在指责郑亲王老糊涂了,让孟古青插手朝政,是想让大清也出一个武则天吗?
郑亲王摸着已经红肿的额头,气的脸都绿了。
一帮子鼠目寸光的庸人,不帮着他就算了,还偏要扯他的后腿。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情况,是在意掌管朝政的是皇帝还是皇后、是爱新觉罗还是博尔济吉特这些问题的时候吗?雷电可还在头上打闪呢。等孟古青走了,他们也不用考虑大清的江山会不会败在他们手里了,因为那时候他们很有可能已经被雷劈死了。还想着回关外?做梦吧!而且武则天又怎么了。武则天是厉害,篡夺李唐的江山建立武周王朝。可最后不还是退位把江山还给李唐了吗?孟古青连汉字都认不全,就是再厉害能有武则天厉害?等到孟古青死了,统治江山的不还是他们满人?是为了颜面‘慷慨赴义’还是为了子孙后代‘牺牲小我’,都用脑子给他好好想想!
虽然众大臣都觉得郑亲王说的好像是那么回事,但一时之间还是有些难以接受。倒不是觉得女人不能掌管朝政,太后就比皇上强多了,但孟古青毕竟只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而且文化程度不高,让她治理一个国家,实在是太莽撞了。
不过当三天后乌云依旧密布在京城上空的时候他们就不这么想了,齐齐跪在了坤宁宫殿外,恳求孟古青挑起大清这个重担。
孟古青自然严词拒绝,表示自己已经被福临休弃,和大清一点关系都没有,哪能担起大清这个重担?
众大臣又齐齐歌颂了孟古青一把,给她带了一顶高帽,说她这个皇后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母仪天下堪比人类之母女娲娘娘,她不临朝称制简直对不起他们这些臣子和大清的百姓……
孟古青仍旧拒不接受。
于是众大臣在郑亲王的带领下齐齐磕起了脑袋。每磕一个脑袋就高喊一句‘请娘娘顺应天命,临朝称制’,十分的坚定。
其其格感动的热泪盈眶,摸着眼泪道:“格格,他们依然这么诚心诚意,您就答应他们了吧。”
孟古青摆手不语,在心里盘算着消息什么时候能传到宁寿宫里。
宁寿宫此时已经得了消息。太后只觉的浑身血液直往上涌,一口老血差点喷了出来。
包括郑亲王、索尼等在朝堂上手握大权的人竟然跪求孟古青临朝称制,他们怎么敢、怎么敢帮着孟古青架空福临的权利,他们不怕大清的江山毁在他们的手上吗?
太后看着伤的的仿佛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焦黑一片看不出容貌的福临,心中的悔恨铺天盖地的涌来。她不该心存侥幸的。孟古青明明已经对她说过下一次雷不会再劈歪了,可她却没有放在心上。即使乌云珠说的是真的,孟古青是在用妖法操纵雷电又如何?他们现在根本没有对付孟古青的能力。这几天的安逸生活差点让她忘了,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只有韬光养晦这一条路径可以走。就像海兰珠和多尔衮,再如何的厉害最后还不是死了,而她,却笑到了最后。
福临现在伤成这个样子,最要紧的就是治疗伤势,那些朝政即使放到他的眼前也无法处理。就让孟古青得意些时日又如何?等到福临伤势好了,她总会有办法将朝政大权给抢回来。
孟古青见宁寿宫迟迟没有动静,想着作秀也做的差不多了,终于松口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郑亲王等人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抬头看了看天。风逐渐停下,乌云渐渐散开,太阳很快破云而出,洒下一片阳光。当阳光照在他们身上时,他们都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他们的选择果然没有错,大清的江山终于保住了。
孟古青亲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乌云珠的亲爹鄂硕的官位一撸到底,并让董鄂氏一家入了包衣旗。
鄂硕接到懿旨后想死的心都有了。包衣是什么,八旗的奴才。而他们竟然从主人的身份变成了他们原本瞧不起的奴隶,真是死了都没有脸面去见祖宗。还有他曾经最宠爱的女儿乌云珠,好好的嫡福晋不做,偏偏不守妇道去招惹皇帝,竟给他们惹了这么大的一个祸事。这哪是什么贴心小棉袄啊,分明就是上辈子的仇人这辈子转世来害他们的。若是早知道他会被乌云珠连累贬成包衣奴才,他应该在她出生时或进宫前就把她给掐死。
众大臣对于鄂硕被贬的原因心知肚明,都没有什么意见。不仅没有意见,反而还对孟古青有了新的认识。他们都听说过孟古青在后宫里动辄就鞭打宫女的,本以为她会将鄂硕一家满门抄斩,却没想到孟古青竟然只是将他们贬入包衣旗而已,实在是宽宏大量。孟古青仁慈,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最起码他们不用整日战战兢兢害怕自己不小心得罪孟古青而被雷劈了。
孟古青初次处理朝政虽然有些手忙脚乱,但好在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不会不懂装懂。而郑亲王、索尼等大臣都是能人,又因着孟古青的威慑都一心一意团结一致,朝堂上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态。
索尼、鳌拜等人也觉得现在的早朝可比福临时期的轻松多了。福临总是喜欢和他们唱反调,早朝总是会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谁也不愿意让步后再由太后做决定,虽然他们胜利的次数比较多,但心情会不爽啊。谁会喜欢有个性子拧的皇帝呢。孟古青虽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好在不会独断专行的瞎指挥。她会将整个事情从头到尾的问个遍,提出疑问,他们解释,等到问题都搞清楚了,这项决议也就定了。虽然累了点,麻烦了点,但过程很是平和,他们还有一种当了老师的荣誉感。
一段时间下来,大清没有出什么大问题,他们也习惯了孟古青代替重伤未愈的福临主政天下。
福临却是一点不习惯。福临没想到自己只是昏迷了几天而已,就这几天的功夫就让他这个皇帝就被架空了。而夺走他权利的人还是孟古青。孟古青一下子超过多尔衮成了他心里最恨的人。被多尔衮压制了这么多年,权利再他手里还没焐热就丢了,他能甘心才怪!竟然敢趁他昏迷合起来造反,等他伤势一好一定要将孟古青和这群乱臣贼子全部杀了。王公大臣疯了吗?让孟古青主持朝政,孟古青懂什么啊,大清在她手里迟早要玩完啊!还有太后,福临认为一定是太后在背后给孟古青撑腰,孟古青才能够临朝称制。太后一直心向科尔沁,也许哪一天蒙古的铁骑就会踏上京城,紫禁城的主人也要换人了。因此虽然太后劝说福临先忍一时之气,却被他大骂着赶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