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本次的主考官,官拜协办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的柏葰,副考官,户部尚书朱凤标和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程庭桂,则判了个三人领导不善,罚停发工资一年的罪。
照这么说来,此案到此,也算是皆大欢喜了,但咸丰却不这么认为的。
咸丰认为有以下几个疑点,第一个疑点,这平龄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刚下大狱就死了,很明显,这是被人灭口了。
第二个疑点,这同考官邹石麟这么自觉,这个时候跳出来自首,是被龙威吓到了呢,还是被幕后的人推出来,当替死鬼呢?
第三个疑点,既然一个票友都能登堂入室的行贿同考官,那么这两者中间,又有何人做中间人呢?
要知道官就是官,民就是民,等级一向森严,总不会大清朝的官员,已经能走到基层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了吧?
第四个疑点,按照孟传金和肃顺所说,自己的大舅子照祥,也是其中一个行贿人员,那么就是说,这种事情,并非是平龄一个独例!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的判定案情,朕也不是那任人摆弄的昏君。
一番思想确定化后,咸丰就下旨驳回了专案组的汇报,并下旨严令继续深查深挖,务必查出幕后主谋为止。
咸丰不满意的同时,还有几个人也不满意的,这几个人是谁呢?自然是那肃顺和孟传金。还有丽妃和懿贵妃了。
对于肃顺而言,要么不出手,要么出手就要致人于死地,因为打蛇不死将会反咬其身的!
案子就绊倒一个同考官,又有何意义乎?
对于孟传金而言,既然是拼死一搏,为的就是加官进爵扬名立万,搬不到这柏葰,那么还有升官发财的机会么?
所以这两人肯定是不满意的,因为这柏葰是他们朝前进步的挡路石,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对于丽妃而言,她的敌人就是懿贵妃,是这个女人夺去了皇帝对她的宠爱,是这个女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她进行了无尽的羞辱!
至于现在为什么要和这个女人,刻意交好,那是因为要打消这个女人的戒备之心,好等待时机,瞅准机会,一股将她钉死于脚下。
呵呵,想到这里,丽妃对着铜镜里的自己,粲粲的笑了起来。
而此时的兰儿,接到安德海打听的消息后,也不满意,为啥呢?
不为啥,虽然她已经做好了万全之备,但不希望被咸丰误会下去,更想借此机会,给与肃顺一个大大的还击!
在各方势力的搅合下,专案组秉承旨意,继续办案起来。
在一番深查深挖之后,又有一个涉案关键人物浮出水面,谁呢?
这人叫罗鸿绎,在顺天乡试中举之前,官拜刑部主事,听起来这官挺威风的,其实在刑部里面,也就是最低的一级官。
主事在清代为正六品,与郎中、员外郎并列为六部司,也就是说,这罗鸿绎在刑部里面,干的是一些日常公文的处理与消息的上传下达的事情。
这个职位相当于后世的干事一职,属于编制一族。
但这罗鸿绎的官位不是考来的,而是捐来的,所以常常因为缺乏文凭,而引以为憾!
于是这个罗鸿绎想着在这个乡试里面,镀一镀金捞个中举的文凭,好光宗耀祖炫耀乡里,以后在官场里,也不被人看不起。
但这乡试也不是你想进就进的,于是这罗鸿绎找到了另外一个人。
这人既是这罗鸿绎同乡,又是时任兵部主事的李鹤龄,拜访后,罗鸿绎就向李鹤龄请教起秘籍起来。
这李鹤龄深谙仕途升迁之道,也做的是这外财之路,问了同乡罗鸿绎的需求后,李鹤龄即帮他拟定字眼用以作弊。
两人商量一番合计之后,李鹤龄在乡试开考之前,便把所拟字眼,交给自己的同年,时任翰林院编修兼任乡试同考官的浦安,说罗鸿绎乃其同乡至好,求其照应。
其言外之意就是,我有一个客户,想要中举,一旦事成,就有好处大家同得等等。
这浦安又不是头一次做这买卖,自然是无不应允,于是,在这罗鸿绎于试卷中塞进预设好的字眼后,浦安就会意的留中待呈荐。
等罗鸿绎的试卷呈荐的时候,身为主考官的柏葰批阅时,认为此卷不能取中,便让贴身下人靳祥告知浦安,欲将此卷撤下。
然这靳祥又与浦安是多年的好友,浦安便借此言称其房内中式之卷,只有这么一本,希望靳祥对柏葰说点好话,恳求留中。
官场上的人,最为注重两阵子风,一为枕头风,二为门下风。
被这随从家人靳祥的一番蛊惑后,柏葰便做了个顺手人情取出另一个取中的试卷,换成浦安呈荐上来的试卷,使罗鸿绎得中正榜。
事成后,浦安向柏葰送贽敬银十六两,李鹤龄则向罗鸿绎索要银五百两,其中三百两转给浦安。
照此一来,这罗鸿绎就从野鸡变成了凤凰,成功的镀了一回金子,拿回了一个让他日思夜想的文凭。
这罗鸿绎一落网,肃顺便如获得宝,便暗中指使专案组成员,一定要死死的咬住罗鸿绎。
通过这罗鸿绎,将火烧到柏葰的家人随从靳祥的身上,并以此将柏葰拖下水,狠狠的将他踩到脚底,打入到那无鼻地狱,永不超生!
而这专案组恰恰是肃顺的一党同仁,搬倒柏葰,极其符合他们的政治利益。
于是乎,专案组众人,众志成城,加班加点的深挖深查,将罗鸿绎一案做成了铁案。
并将只有包庇渎职之罪的柏葰,定性为以柏葰为首,副考官同考官参与,集体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之罪。
就犹如一个小流氓摸了一个小女孩,被发现了,然后小流氓的家长,被判为主谋罪了!
一不小心,堂堂的大学士,军机处的二把手,成了顺天府乡试案的主谋了。
而这两位副主考,其中之一的副主考官程庭桂,则犯的是知情不举之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