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连营,刘备泪洒白帝,再也无面目回西蜀去了
孔明作八阵图,至今犹有遗址,不过,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就永沉江底了。
究竟是真的遗址,还是后人牵强附会,但总是有年头的景观,也就有其价值,想来该是要设法保存的了。
这类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神怪荒谬,无稽不经之谈,是最符合中国老百姓信天信命的唯心论观点的。一切归之曰不可知和不可为,于是也就无须任何付诸反抗的行动,甚至连反抗之心都不需要了。诸葛亮既然知道未来有个东吴大将陷入阵中而束手待擒,为什么就不知道他的岳父,会指点迷津呢?既然算出将来刘备会有走投无路的厄运,预先埋伏下十万潜兵等候,那干嘛眼看西蜀从此一蹶不振呢?孔明一定要回答,这是天数已定,无可逆反的事情。既然一切均在料中,那何必不躬耕南阳,又要出山呢?如果,这也是命数的话,那还有什么必要用乱石堆起这个八阵图呢?
刘备已经再无颜回到蜀中去了,仇未报,恨未雪,折兵损将,败师白帝,只有死之一途了。于是,这八阵图,为彻底失败,找回来一点面子。
若从三顾茅庐那份求贤若渴,敬若神明的虔诚来看,刘备是不应该有此次大举伐吴之事。即使退一万步,如此重大战役,至少不应该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排斥,而诸葛亮也不能不负责任地,听任刘备意气用事。
因此,司马徽曾说诸葛亮辅刘备是“虽得其主,不得其时”的话,实际倒应该是“虽得其时,不得其主”,更准确些。这一主一臣,看似最佳搭档,其实也是貌合神离,何况还有关羽、张飞几乎半个主子身份的人,介入其中,使问题越发的复杂化呢?
三国纷争,自然是英雄大现身手的好机会,诸葛亮所以有“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非时之罪,乃主之过也。刘备在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对于诸葛亮并非虚怀若谷,言听计从,实质上是相悖而行的。加之儒家提倡的近乎愚忠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遂有一系列的失败。
托孤时,刘备说的心腹之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番话里,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承认了他未能使诸葛亮发挥他安邦定国,终成大业的才干,以至于有今天之结局;二当然是主旨了,希望他能像辅他一样地,辅他的继承人阿斗。而成都为王之说,不过是把握了诸葛亮的忠诚,一方面是激他益发鞠躬尽瘁,另一方面也是先封死他的这种连万分之一都不可能的想法罢了。人称刘备枭雄,不是没有道理的。
由此可见,蜀之败,实乃关羽启其端,刘备承其后,祸由己出,无怪于天;诸葛亮空有补天之才,而不得施展,坐待其毙,这一切,与时遇更谈不上有什么关系的。
最后,他说:“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此时,明白了,清醒了,也悔之晚矣!不过,总算刘备有了一份觉悟,这个句号,还应该算是画得圆的。比起那些死也不认错的人,躺在棺材里被后人数落,要强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