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向刘备进言:荆襄乃四面受敌之地,未可高枕无忧
赤壁大战以后,三分格局形成,刘备获得了一块地盘,过起相对稳定的日子。
此时,虽然失败了,但囊括天下之心,并未改变者,为曹操。取得了胜利,但求自保,小有拓展,便满足的,为孙权。曹操是枭雄,孙权为虎子,是进攻型的,是做得大事的领袖。刘备既无曹操的力量,也无东吴的根基,虽然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帜,那不过是个遥远的政治目标。若无良臣勇将,他与刘表、刘璋相比,除去仁义的感召力外,并无太大的差别。所以,他得了荆州、南郡、襄阳以后,心中大喜,商议久远之计,准备在此安家立业了。这种心满意足的表现,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口头上的胸怀大志者,而实际上是很容易知足求安的人物。这块地盘比之周旋于下邳、小沛;亡命于新野、樊城,日子要好过得多了。如果曹操不跟他过不去,他也会在小沛、新野存身,并努力安份守己的。由于曹操不放过他,穷追猛打,逼得他与也受曹操压迫的东吴结盟,这样,才有赤壁之战,才有鼎足之势。
这结果是刘备没有料到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下一步还打算干什么,脑袋里是一片空白的。中国,其实是个农民国家,很长一个时期内,工人是开机器的农民,士兵是拿武器的农民,知识分子脚上的泥巴也还没有来得及洗干净。所以,像刘备这样一位织席贩屦者,虽然被汉献帝封为皇叔,但他的这份贵族头衔,来历可疑,不大经得起推敲;出现这种革命已经成功,无须继续奋斗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一个农民,在播下一粒种时,由于天有不测风云,并无十分把握,是否有收获的可能。因此,短视和短期行为,便是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所以,在刘备身上,那种小手工业者的趣味,满足小康生活的情绪,表现得格外明显,也就不奇怪了。看来,曹操、孙权,臭他织席贩履者,也非虚妄。但英雄不论出身,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刘邦、朱元璋、赵匡胤,也都是起自草莽。但中国历史上有些皇帝,坐了江山,那种流氓无产者的习气,痞子作风,小农思想,市侩行为等等毛病,也难以在一朝一夕间改变,往往影响国政。二十四史中不务正业的皇帝实在数不胜数:有的喜欢站柜台的,在宫里作市场,与宫人们吆喝做买卖;有的乐意当木匠的,亲自操作,手艺还真顶得上八级工;有的擅长踢球的,球技还相当高明;有的热爱表演艺术,粉墨登场,串演戏剧;独有这位刘备,酷善编织,堪称一绝。人家送来了一些牛尾毛,他那技艺之手痒痒了,就精心地织了一顶帽子。其实,这也无所谓,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的业余爱好的权利。但愿不要把这类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愚昧、落后的习性,来治理国家,那就是万幸了。
诸葛亮一看刘备这种不思进取的样子,心凉了半截。要是如此容易满足的话,他的隆中对策,他的三分天下的新思维,岂不要泡汤了嘛?怎么办?这位臣下颇费踌躇了。
与这类目光短视,容易满足的领导人共事,就必须把握住他,克服他的堕性,推动他往前走;而且要谨慎你的努力,收敛你的锋芒,不使他认为是对他的威胁。在中国,越是这类无能的皇帝,越是害怕比他能干的大臣;而将相越是治国有方,那功高盖主的危险性(包括掉脑袋)也越来越大。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只有一个诸葛亮,原因就在这里。
孔明不向刘备直接建议,去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而由刘备的老朋友伊藉出谋画策;伊藉也不说得很具体,又让一个在野之人马良,把这意思表达出来,这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情下,巧妙的政治行为了。
一句即使非常正确的话,谁说,怎么说,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聪明的谋士必须要绕着弯子,让领导人明白,而又不使他面子难堪,这是最标准的做法。否则,“荆襄四面受敌之地,恐不可久守”这句话,出自诸葛亮之口,对此刻心中大喜的刘备,将会是怎样的反应,那就是未知之数了。即或有的领导人还不至于那么糟糕,但能够这样回转一下,使他相信自己不是白痴,也是有益无害的。
诸葛亮伟大,但不成功,细细分析起来,最后的败局,不能不归罪于他所辅佐的这对父子俩。刘备资质平庸,才干一般,阿斗是扶不上去的天子,纵使诸葛亮有匡世之才,碰上这样不高明的主子,也难有回天之力。不过,话说回来,这爷儿两个,水平虽低,基本上还是肯放手,好合作的领导,若遇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帝王,有功劳算他的,出问题算你的,最后连个好下场也没有。所以,无妨可以说,诸葛亮不成功,是由于刘备和阿斗的缘故;那么,诸葛亮的伟大,恐怕也是因为刘备和阿斗的关系;没有平地,哪显高山。如果,这对父子是英威圣明之主,文修武治之君,也就突出不了诸葛亮的光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