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票求推荐票求推荐票
吕谨禹没想明白的是,既然皇帝有意让吕仲韬光养晦,暂时低调,那吕仲何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暴露在朝中各党派的眼中呢?
这么做,不是明显在打皇帝的耳光么?
他怎么也想不通这个关键问题。
但其实他把这个问题反过来想,就很容易想明白了。
吕仲身在翰林院,本就毫无实权,对朝政诸事没有任何话语权。
正如之前吕谨禹他自己问到的那个问题一般,吕仲既然身在翰林院,没有什么影响力,那以后如何在朝中行走,甚至是革新变法?
所以吕仲进入翰林院为学士,这本身就是一种韬光养晦之策。
而皇帝要吕仲韬光养晦,暂时低调,那吕仲在翰林院的影响力便随之降低,长此以往,吕仲在翰林院之中都无甚话语权,更别提日后在朝政之上。
皇帝的想法是极好的,可奈何他的这种想法会降低吕仲的影响力,对日后革新变法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好处。
所以吕仲才会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但要每日都去翰林院,而且还要在翰林院中干得风生水起,通过翰林院内这些达官贵胄的子弟,将他的诸多想说但却不能直接说的话传递出去。
这样一来,他的影响力便能从翰林院中辐射到整个京城,整个朝廷。
这才是吕仲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
倘若当真如皇帝的口谕一般,当真如吕谨禹自己所设想的一般,吕仲每日都在自己府中处理翰林院的事务,那朝中谁人会注意到他,他如何扩散自己的影响力,为日后的革新变法打下基础?
吕仲训斥吕谨禹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无论正面还是反面,其实都有可取之处,问题在于你自身倾向于哪一面。
另外一个是,身在官场之中,洞悉上司的意思是一回事,但做到让上司满意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些,都是吕仲从系统商城兑换的《官场谋略》中所提及的。
吕仲本身一个宅男,他才想不到这些。
若不是那《官场谋略》,只怕吕仲当真听了皇帝的口谕。
......
来到翰林院,时辰尚早,吕仲领着两个护卫径直进入学士堂,吕言生早已等候。
待得吕言生端来热茶,吕仲这才缓缓拿起案桌上堆积的公文,开始有条不紊的批示起来。
吕言生环视一周,确定没自己什么事后便退下了。
“撰修先朝实录记竟花了三年之久?”
“集贤院三年未曾打理?”
吕仲瞧得手中的公文,白眉不由紧皱。
事实上,现在的翰林院相当清闲,因为皇帝不朝,翰林院中的侍读学士,侍讲学士都没什么事做。
而皇帝长子朱常洛又因为是皇帝临幸宫女所剩,向来不得皇帝宠爱,反倒是福王,一向深受皇帝宠信。
由此,翰林院中的侍读,侍讲在侍奉朱常洛时自然是敷衍了事,不甚用心。
再有便是掌管典籍,编修史册,备皇帝顾问的五经博士,典籍等人。
皇帝都不朝了,他们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索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反正也没人看,何必再博古通今等着皇帝来问呢?
所以整个翰林院的风气,到现在可谓是有其形而无其实。
那《先朝实录记》本是依照史册进行编撰的历史书记,按照一般情况,顶多一年便能修撰完毕。
可翰林院中的编修,修撰却足足花了三年!
还有那集贤院,本是朝廷储藏典籍所在,竟三年未曾打理!
一思及此,吕仲立时冷冷一哼。
起身出门,来到经史阁,吕言生正在其中研读经史,瞧得祖父前来当即起身恭迎。
谁知吕仲进门后一扫阁内,只见空荡如也,偌大的经史阁,竟只有吕言生一人而已!
“人呢?”
经史阁常备修撰,典籍多达二十人,此刻竟只有吕言生一人!
吕仲脾气上来了,冷声问到。
吕言生闻言忙道,“他们今日瞧着天气不错,结伴出游去了。”
时值深秋,正是秋郊的好时候。
吕仲当即一笑,“倒是很会懂得享受。”
言罢,吕仲转身出门,命令护卫抬了一张大椅子放在翰林院门口。
吕言生不知其意,当即问到,“祖父,您这是?”
只听吕仲道,“秋郊疲累,他们回来之后必定要寻个地方坐下,老夫给他们一张椅子,让他们休息休息再行进院。”
话不多言,吕仲自己也搬了一张椅子,就坐在翰林院大门内,与门口那张椅子遥遥相对。
秋高气爽,大雁南飞,红金落日将半片天空染色,壮观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