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科状元的身份入翰林院任学士,无论是在大明王朝,还是在之前的元宋唐几代,吕仲的确是独一份。
而这个消息在朝廷之中也顿时引起一阵轰动,甚至连不久前吕仲会试答卷的内容也被翻了出来,一时间满朝震惊,各党派纷纷斥责礼部尚书高常远。
“那吕仲到底有何能耐?满纸胡言乱语竟能让你定他为会试第一名?”
“高大人可当真是满腹经纶啊,这种文章竟能夺得会试第一名!”
“此事老臣必定要上书陛下,一查究竟!”
之前吕仲被赐为翰林院学士之时,朝中上下还无人说什么。
可当他的会试答卷被翻出来之后,整个朝廷顿时就炸开了锅。
各党派看上去是在指责高常远办事不力,实际上却是在暗示皇帝有意偏袒吕仲。
毕竟吕仲在会试答卷之中的作答,尽是揭露当下朝廷积弊,痛斥党争乱国之言。
之前他们不知道吕仲答卷之中的内容,以为吕仲只是得了一个翰林院学士,这个无任何实权的职位他们一直都懒得搭理。
可是现在,吕仲在会试答卷之中的作答已经严重危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自然着急起来。
当然,诸如内阁于慎行,赵志皋,沈一冠等人自是不会开腔,他们已然与福王有过交锋,知道这件事乃是皇帝授意。
所以他们只能让自己手下的大臣们大书特书,制造舆论,形成一种满朝上下皆对这个事实不满的形势。
但让这些人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尽管朝中上下议论纷纷,内阁和内宫之中并无半点反应。
而吕仲本人,更好像置若罔闻,对朝中议论丝毫不带搭理的!
......
翰林院,自唐初起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
自唐玄宗,晚唐肃宗,宋朝几代变更,翰林院的机构职能一再发生变化。
到而今的大明,翰林院已然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撰史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
说白了,现如今的翰林院毫无任何实权,所为之事也只是一些无关痛痒之事,根本无法影响到朝局。
尽管没有实权,但有一点必须要承认,那就是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地位中最高的士人群体,乃是集中当下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精英之所,社会地位优越。
这也就是吕仲为何要选翰林院作为他扩散影响力第一步的原因。
翰林院学士的地位优越,能够直接影响到之后的升迁。
在历史之上,不少名臣重臣其实都是从翰林院之中走出去的。
说远一点,唐朝的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人。
说近一点,本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等,都是翰林院出身。
可以说,翰林院学士是成为内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吕仲选择这里作为他向中枢迈进的第一步,可谓实在精妙。
因为在这里,并不会有人一开始就注意到他,而他也可以在这里潜心研学,观察时局走向,洞悉朝中党争的态势,分析与总结,为之后的革新变法做大量的准备。
就算现如今朝中上下不少人对此议论纷纷,那又如何?
难道说还有人敢抗旨不遵么?
这显然不现实。
于是,吕仲便在这议论纷纷的形势中若无其事的进入了翰林院。
吕谨禹记得自己第一次到户部上班的时候,那是小心脏扑通扑通的乱跳,生怕自己这里那里没做好,引得部中之人不满。
可是当他看到吕仲今天第一天上班时那种淡然与泰然,心中顿时油然而生出一股对自己的鄙夷以及对吕仲的崇仰。
吕言生与一众翰林院官员早早便在翰林院门口等候。
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五经博士,修撰,典籍等等,但凡翰林院中叫得出来名目的官员,此刻尽皆在门口等候,无一不至。
吕言生不由想到了昨日福王殿下亲至翰林院的一通训言,直让翰林院中的一众官员冷汗淋漓。
他心道,这些达官贵人弟子早就懒散惯了,今日这般齐聚一堂只怕还是本朝第一次。
一思及此,吕言生不由对祖父更是敬佩有加,“也只有祖父才有如此能量吧!”
吕仲在众人恭恭敬敬的迎接中入了翰林院,吕谨禹挥手召来吕言生,“你小子给我放机灵点,现在朝中上下对此议论纷纷,老爷子要是在这院里有半点不舒服,老子打断你的腿!”
吕言生闻爹重托,急忙躬身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