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乡外机关阵法,放那些百姓进来买粮吧。”
李昭不假思索,如此回答。
诸子乡人杰地灵,年年丰收,仓库中所积累的稻谷积堆如山,足够养活数万人口。
“我们的仓库存粮虽多,但也经不住买粮的人多,阿昭啊,我们要不要再考虑一下。”
几位长老提出了异议,毕竟他们要优先考虑诸子乡。
“我们诸子乡乃先贤后人,当年他们为拯救天下苍生,创立百家学说,今日我们这些后人,若连些许粮食都舍不得卖给百姓乡邻,还配得起诸子后人的称号么。”
李昭正气凌然,字字句句都深得诸子先贤之道,听的几位长老神色震动,无不流露愧色。
“你们不必担心,有我李昭在,绝不会让咱诸子乡的人饿着,粮食若真不够卖,我自有办法。”
李昭岂是那种只会讲大道理的人,他这番话,是要给众长老吃一枚定心丸。
赵勋忙带头说道:“阿昭言之有理,咱们诸子后人,可不能只顾自己,不顾百姓乡亲死活,给先人脸上抹黑,这粮得卖!”
“阿昭说的是,听他的。”
“没错,我现在就去打开仓库,准备卖粮。”
李昭力排众议,凭着他的威信和大义,说服了诸将长老。
当下,诸子乡便打开乡外阵法机关,允许外面的百姓,进乡来买粮。
一向宁静的诸子乡,很快热闹了起来,不到半日功夫,就涌起来十里八乡上千号乡民前来买粮。
这些乡民早在突厥人杀来前,就带着家中财物逃往了长安城避难,家中粮食被洗劫一空,但钱财尚在,倒也不是前来乞讨,算是公平买卖。
只是突厥人刚走,官府还来不及从其他州府调粮前来平抑粮价,整个长安一带要么是无粮可卖,要么就是粮价飞涨。
这些前来买粮的百姓,原以为诸子乡会趁机抬高粮价,借机发一笔国难财,狠赚一笔。
令他们惊喜的是,在李昭的坚持下,乡里只以平时的价格卖粮,并没有趁机捞取暴利。
这天大的惊喜,令百姓们心怀感恩,无不感动到热泪盈眶。
“小姑娘,你们诸子乡不愧是诸子的后人啊,要不是你们平价卖粮,就我老婆子这点钱,非饿死不可,请受我老婆子一拜。”
一名买到了救命粮的阿婆,拉着衣衫褴褛的小孙女,泣不成声的就要朝赵玉儿下拜。
“阿婆你谢错人了,要谢就谢我家昭哥哥吧,是他力主平价卖粮给你们的。”
赵玉儿赶紧扶住阿婆,素手指向了不远处正在指挥秩序的李昭。
老阿婆牵着孙女蹒跚过来,扑嗵就跪在了李昭的跟前。
“多谢小恩公救命之恩啊。”
老阿婆一带头,其他的乡民们,也都知道了原委,乌压压一片就跪倒在了李昭面前。
“多谢小恩公救命之恩——”
“小恩公当真是活菩萨啊。”
“我们回去一定给小恩公立长生牌位,日夜供奉。”
各种感恩的谢声,此起彼伏,回荡在乡中。
一饭之恩,便是活命之恩,百姓们的感激,自然是发自肺腑。
面对突然跪拜的乡亲们,李昭反倒有点不知所措。
他绝非那种沽名钓誉之人,只是记得母亲曾说过,当年关中大旱,百姓家家户户都缺粮,哪怕如此,母亲流落经过的几户人家,都没有吝啬分给她一碗饭吃。
所以母亲常教导他,做人要知恩图报,他他若有了能力,当乡亲百姓有难时,绝不能袖手旁观。
他这么做,根本没有奢望过什么感激。
“诸位乡亲,我们都是大唐子民,我大唐礼仪之邦,文明上国,相互扶持,同舟共济才是大唐之风,我李昭做的这点小事,实在微不足道,诸位乡亲快快请起吧。”
李昭何等心智见识,转眼间冷静下来,一番从容之言,掷地有声。
乡民们又谢了一番,方才相扶着起身,继续买粮。
李昭站在粮车上,看着仅为一袋米,便能欢喜满足的百姓,不由发出一声感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不远处,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却并没有买粮,而是躲在人堆中,悄悄的观察李昭。
两人衣着干净,气度不凡,身边还跟着便衣侍卫,一看就富贵人家的子弟。
“这个小郎君不是一般人啊~~”年轻女子暗暗赞叹。
“不就是个乡下小子,最多算是个有善心的乡下小子。”略有些微胖的年轻公子不以为然。
“一个乡下小子,竟然能说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至理,你程胖子能吗?”
PS:求几朵鲜花,满一千鲜花会有加更的,都是免费的东西,大家给点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