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曹睿相继去世后,吴国内部已经不再以战争为主题,而是将力量集中到了内斗上,然而就算如此,在孙权掌权的中后期,吴国各地的叛乱以及和魏国之间的交锋也是从未停止的。
除了前文已经提到过的芍陂之战以及平定儋耳、珠崖之战外,还有着地跨荆州、交州的廖式之乱,朱然侵中,陆胤平定交州地区的夷人叛乱,魏国庐江太守文钦诈降朱异以及王昶南伐荆州之事。
【廖式之乱】
赤乌二年(239),吴将蒋秘奉命讨伐吴国南方的叛贼,他麾下所领的都督廖式杀掉临贺太守严纲等人,自称平南将军,与弟弟廖潜共攻零陵、桂阳,震动交州、苍梧、郁林诸郡都受到波及,其麾下用贼数万人。
吕岱上表后立即前往平乱,连夜兼程,吴主孙权派遣使节在后追赶,任命吕岱为交州牧,并派遣将领唐咨等率兵增援,前后相继,讨伐攻打了一年,终于平息叛乱,杀了廖式及其党羽,各郡县全部平定。
【朱然侵中】
赤乌九年(246),朱然再次出征中,魏将李兴等人听闻朱然率军深入,于是带领六千步骑断绝朱然的后路,朱然趁晚上出击迎战魏军,战斗最终胜利,斩获数千,军队凯旋。
早在一年前(245),马茂企图叛逆,被发现并且诛杀,孙权非常愤怒。朱然出征中之前上疏说:“马茂小人,居然胆敢有负国家的恩惠。臣现在奉天子的威名,战事有幸报捷,有所斩获,震撼国内外,整合船舰充塞江面,令其足以成为大观,来解天子和臣下的怨恨。希望陛下理解臣战前的此言,以后再责臣日后努力的战绩。”
当时孙权收下此表而不向大臣们公布,朱然凯旋后,群臣纷纷上表祝贺,孙权举酒作乐,然后拿出朱然出征之前的上表,说:“朱然之前已经有上表给我,但我认为此战难以成功,现在果然如朱然所预料的,可以说是在预料事情方面有高明的眼光。”于是派遣使节拜朱然为左大司马、右军师。
【陆胤安抚夷人】
二宫之争开始时,陆胤因为帮助太子孙和对抗鲁王孙霸结果入狱,出来后任衡阳督军都尉。
赤乌十一年(248),交趾郡和九真郡的少数民族反叛,攻陷城邑,交州地区骚动不安。朝廷任命陆胤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陆胤进军南方地界,以恩信告喻当地百姓,极力推行招安纳降政策,高凉贼寇头领黄吴等党羽三千多家都出寨投降。陆胤率领军队南往,再宣示自己的恳切诚意,赠予钱财。于是贼首一百多人,民众五万多家,以及深山僻远不服教管的人,都无不叩头归附,于是交州地区宁静太平。朝廷就地加授陆胤为安南将军。陆胤随即又出兵征讨苍梧郡建陵县的贼寇,将他们打败,朝廷前后出兵八千多人,以补充陆胤军事需用。
【文钦诈降】
历史上孙吴对于曹魏非常喜欢用诈降计,并且还获得了很大的战果,赤壁之战和石亭之战的胜利都是此计的成功体现,不过事不过三,后来曹魏对于这个计策免疫大为提高,东吴就慢慢不怎么用了。后来反而是魏国将领文钦此计对付孙权,可惜直接就被识破了。
赤乌十三年(250),文钦诈降,秘密致信给朱异(朱桓之子),想让朱异亲自去迎接他。朱异上表呈文钦书信,说明他的投降是假意,不可立即迎接他。孙权下诏说:“如今北方土地尚未统一,文钦来信想要归顺,应当马上迎接他,如果怀疑他有诈,就应当设计将其网罗住,布置大部队来防备他就可以了。”于是派遣吕据督率二万人马,与朱异合力挺进,到吴国北方边界,文钦果然不降。
【王昶南伐】
同样是赤乌十三年(250),魏国征南将军王昶看见孙权废太子,贬丞相之后,觉得可以趁机讨伐,于是上奏说:“孙权放逐贤良大臣,内部纷争,可以乘机制服吴、蜀。白帝与夷陵之间的地带,黔、巫、秭归、房陵等地都在江北,民众与新城郡多有接触,可以袭取此地。”
朝廷同意了他,于是王昶派新城太守州泰袭取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逼向夷陵,王昶自己同时领兵逼向江陵。他在两岸用竹索作桥,渡水袭击吴军。吴军逃到南岸,又开凿七条道路来进攻。王昶让弓箭同时发射,东吴大将施绩在夜里逃进江陵城。王昶派兵追杀数百人。王昶来袭之后,孙权派将军戴烈、陆凯率军前往南郡支援。
王昶想把吴军引到平旷的地段,与之交战。于是派五军列队沿大道撤军,以假象蒙骗吴军,同时又派人骑马挑着缴获的战利品在城的四周向吴军显示,以激怒吴军。埋设伏兵,等待袭击吴军。
施绩见状之后,准备追击,他在信中与奋威将军诸葛融(诸葛瑾的幼子,诸葛恪的弟弟)约定:“王昶军队远来疲困,马没有粮食,因为战力不足而退走,这真是上天帮助我们。现在追击所需要的力量小,可以引兵接应;我破王昶於前,你乘势追杀於後,就不只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了。”诸葛融答应了施绩。於是施绩率领士兵追击王昶的军队,一直到距离城池三十里的纪南。
王昶出兵与之决战,结果诸葛融没来爽约,王昶大获全胜,施绩惨败逃跑,他手下大将钟离茂、许被杀。王昶缴获吴国的铠甲、旗、鼓、珍宝、武器无数,班师而还。
王基则在夷陵率领一路兵马袭击步协,步协紧闭城门固守。王基假装摆出进攻的架式,其实则分兵袭取雄父粮仓,缴获粮食三十余万斛,抓获安北将军谭正,接纳投降的敌人有几千人,把这些降民安置到夷陵县。另外州泰领兵也立下了战功。于是王昶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晋封京陵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