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方奇怪地问:“封常清是何许人,可信否?”</p>
“他是一个游民,但向唐之心很是可嘉。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皇甫惟明解释了一下。</p>
张元方闻言不以为然地说:“荒唐,一个无名之辈癫狂妄语,何足为凭?”</p>
“唉,我当初也是如此想,所以就没放在心上,也没跟你说。想必安西军方也是这样的心思,结果封常清自行组织行动,人手稀缺,被人打了个反伏击。如今看来,真是我等有所懈怠了,白白浪费了一个抓住吐蕃把柄的大好机会。”皇甫惟明婉惜道。</p>
高汉眼神一闪:“封常清可有事?”</p>
“没事,被人打断了一只脚,修养些日子就好了。”皇甫惟明虽惊讶高汉对封常清的关心,但还是耐心地解释了一下。</p>
“没事便好。”高汉放下了心。都说封常清跛足,想来也是因此而来。这可是个有实才的人物,高汉不想因为自己的因素而让他过早折损。</p>
张元方不亏是宫里的人,这心思转的极快:“大食和突厥施的使者已经在吐蕃的看护之下了,再动他们没什么益处,公子此来想必是另有原故吧?”</p>
高汉一点头,“我为大唐社稷安稳而来。”</p>
“哦?说来听听。”两人一震,同时开口道。</p>
“武周时吐蕃强并吐谷浑致使大唐痛失安西,才让其国力飙升如斯。后来安西重归大唐,吐蕃安能死心?现在极力图谋侵占河西用意还在安西四镇。如安西再失,等过些年你们想他们会不会向东用兵?”</p>
张元方不以为然道:“吐蕃地广人稀之地,哪有与我大唐争抢河西、安西的本钱?武周失安西不过是吐蕃趁虚而入罢了。”</p>
高汉知道这时的唐人豪迈、自信,但也自傲的很,总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这也是百年来征战不休、且战而多胜才滋生的骄毛。却很少有如太宗皇帝那样胸怀宽广的人物,肯包容异族,要知道好虎架不住群狼,钢柔并济才是治国之道。</p>
高汉鄙视道:“吐蕃东南疆自古就是农耕之地,青稞和小麦是吐蕃人的主要农作物,也是吐蕃农业地区的主要食物,除外还有水稻、谷子、豆类等,每年所产颇丰,足可供养百万人。牧区广阔,牛羊等肉食、奶品除日常民需也足供蕃军。</p>
本来吐蕃就马匹众多,吞并吐谷浑、白兰、党项之后所产良马更多。加上金城公主下嫁时,吐蕃以她的名义取得河曲所谓“汤淋”实为养马之宝地,青海龙驹、西域天马、大宛汗血等良马也杂交繁殖堪多。</p>
吐蕃连年寇唐,先期是为获得造纸、印刷、锻造、典籍等技术,以促进自身开化,后期则是为了人口。</p>
自吐蕃兴起灭唐旄,所合之众已有八十万余。松赞干布之后又并尼婆罗得十万、北天竺十万人,兼孙波三十余万、大羊同五十万,侵六昭得三十万,征服多弥、白兰、党项、西山八国、吐谷浑共计四十余万。</p>
这还不算,自松赞干布以后,吐蕃频掠剑南、河西、河南、北方突厥、回鹘等地杂民,每回少则几十多则几百户,近些年来每次劫掠更是以千计。积累到现在,已经不可计数。</p>
综合计算,吐蕃现在最少有民三百万人。如此,大唐还认为吐蕃地广人稀吗?”</p>
“这么多!”张元方再不淡定了,三百万对大唐来说还不算多,但吐蕃民风彪悍,几乎个个骑得快马拉得强弓。</p>
这还多?高汉撇了撇嘴,要按估算,安史之乱时吐蕃甚至有千万人,那不把你吓死?</p>
“这还是以前占领区的数量,要是算上后来生养的,那这个数字可能还得多出几成,暂时按四百万计。五人一户就得八十万户,一户出一兵那就是……”皇甫惟明简单推算了一下,自己也被这个数字吓到了。</p>
吐蕃平常可用不了这么多的军队,征兵也不是这简单来算的,可在战时也不是一户出一兵,而是一户两兵,甚至有的部族全体参战,所以吐藩军的数量不好估量,但平时至少四五十万是有的。</p>
“怪不得我等与吐蕃交战多年,吐蕃人反而越打越强,搞了半天它的人口基础竟如此雄厚。”皇甫惟明失神地自语道。</p>
高汉又说:“吐蕃的精兵装备上虽不如唐军,但其身体素质不次于唐兵精锐,甚至要高于唐兵,概因其从小在高原食肉长大,一下到平原力气更是大了几分。反观唐军却极不适宜高原作战,每每病死者多过战损。</p>
吐蕃也不是什么穷乡僻壤之地,高山虽多,但金银铜铁等优质矿产比比皆是,有时一段河床便是一座矿脉,开采起来极为方便。而且因所掠工匠增多吐蕃近来的铸造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用不了多久,武器装备就能赶上唐兵。大唐再不想办法扼制吐蕃,恐怕久必生祸。”</p>
“此言当真?”皇甫惟明一把抓住高汉的胳膊急问。</p>
高汉看了他手一眼,“你觉得我是在开玩笑吗?”</p>
皇甫惟明不好意思地松开手,退到一边深思不语。</p>
张元方上前朝高汉深躹了一躬:“公子大义,以实相告,否则我等还懵懂不知,险些误了大事。”</p>
高汉瞅着他笑了笑:“人言内侍多奸佞,张内侍倒是开明、忠诚的很。”</p>
“公子说笑了,不管怎样咱家都是唐人,忠君爱国不敢有忘。”张元方诚肯地说道。</p>
高汉忽然想起了一个妙人,“跟你打听一下,高力士,高内侍如今怎样了?”</p>
张元方一凛:“高太保安好,现已任右监门卫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p>
高汉点点头,高力士人称千古第一贤宦,一生对李隆基忠心耿耿,虽然也压制了不少人,但总体上来对大唐来说还是功大于过的。</p>
“公子与高太保相识?”张元方小心地打听着。</p>
高汉一笑:“不相识,只是见到张内侍忠贞一时想起了他而已。”</p>
半天没吭声的皇甫惟明走过来对高汉一抱拳:“公子深夜来访必有所教,还请公子指点一二。”</p>
“指点不敢当,就是向你们提个醒儿,听说此次会盟大唐不但划定以赤岭为界,还要向吐蕃纳绢,每年五万匹,此丧权辱国之举无异于资敌啊!”</p>
皇甫惟明和张元方有些傻眼了,这正是大唐谈判的底线,不明白高汉是如何得知的。</p>
“唉。”良久之后,皇甫惟明长叹了一声,“公子大义,皇甫佩服,但大唐有些事难办啊,就说这些真实情况朝堂之上又能有几人相信呢?即便相信,以如今大唐的国力也不好轻言毁约、重启战端了。”</p>
“呵呵,不用毁约,只拖着不定就行了。”</p>
两人面露喜色道:“公子可有良策?”</p>
“我暂且把事情说一下,你们来判断可行否。”高汉当下便把飞凤国欲复出抗衡吐蕃一事说了一遍。“眼下飞凤国暂弱,孤立无援,但其基础还在,号令一出,孙波旧部必竟相投靠,也许力量稍薄,但也足够让吐蕃头痛的了。</p>
如果大唐加以配合,飞凤、象雄联手,那对吐蕃来说更是个沉重的打击,弄不好白兰、吐谷浑、党项等部也会复叛,到时大唐只需接纳飞凤等国内附,妥善相待便可。”</p>
“当真!”两人惊异地追问道。</p>
“不日我便赶回飞凤,可取其国书和秘信各一封交与二位,还可派一人随二位同回大唐向唐皇禀明一切。此人的身份特殊,现在不好相告,但不防先告诉二位,此人去唐定会引起唐皇重视,你们一定要保障他的安全,他要出了事,弄不好会祸及你们的宗族。”</p>
见高汉把事情说的如此严重,两人不敢轻视,惊喜地向高汉保证一定会妥善安排。</p>
这可是纠正过失的好机会,皇甫惟明当即拍板道,“我看这样,不如兵分两路。我继续前往吐蕃和谈,稳住他们,请张内侍带人回京面圣以呈利弊。”</p>
张元方歉意地说:“咱家自当尽力,明天便请将军通告没庐,就说我水土不服染病不起,需派人护送回唐。我们在回程之时等候公子,这样时间也可快些,只是劳累公子奔波,张某心中不安。”</p>
“无妨。”高汉走前再三说道:“请张内侍奏明天子,只要拖延一些时日吐蕃必然会妥协应允的。”</p>
高汉走后,皇甫惟明和张元方惊诧地互相瞅了又瞅。良久后,张元方开口道:“此人如此年轻就有此等本事,又肯为我大唐奔劳,当真难得。”</p>
皇甫惟明点点头没说话,内心却有些起疑,总觉得在什么地方见过高汉,这种感觉乍一见高汉时就有,就是想不起来了。</p>
不提他们如何唬弄吐蕃人,高汉星夜兼程赶往飞凤。大白神骏,五天后便回到了飞凤国附近。</p>
远远地便看到一大堆骷髅堆在路边,惨白的骨头,黑洞洞的眼眶很是吓人。旁边还立有一块两人高的牌子,上面写着一行大字:“犯我飞凤者请看此处!”</p>
高汉哑然一笑,认出那是冯远的手笔,“您老怎么不写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呢?”</p>
高汉不知道的是,在他追杀前德木尼这段时间里,雪域可是开了锅了。飞凤军一战成名,被雪域人誉为神兵。</p>
飞凤国抓住时机派出了一些人到处制造舆论,无数流言在雪域人中流传,加上先前獒神回归的传言让飞凤国的名声也彻底传扬开了。</p>
新鲜的治国理念和传奇的战绩在雪域引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孙波旧地孙波如的不少年轻人偷偷地绕过吐蕃人的哨卡纷纷投奔飞凤,此时的飞凤就象一块磁石吸引着各方的目光。</p>
吐蕃也是刚刚有所听闻,派遣了密探也混到投奔的人群里打探虚实,可有墨志子和冯远把关,吐蕃的密探都成了骷髅冢里的一员。</p>
来到谷口,守卫的内卫军给高汉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欢迎仪式,当知道前德木尼变成蛇粪后,大家对高汉愈加尊崇,更有人偷偷地问高汉他们飞凤军现在还要人不。</p>
高汉拍拍他的肩膀:“不要说我们、你们、他们,内卫队也是飞凤军的一员,大家不过是分工不同而已,为的都是保家卫国。”</p>
一句话忽悠的在场的所有内卫队不由自主地挺起了胸膛,以后逢人便说:“教官说了,我们也是飞凤军的一员,就是分工不同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