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小和尚的白粥馆》
第 01 个藕与田螺
戒嗔所在的天明寺,位于淼镇边上的茅山。山下不远处有一方池塘,刚进寺的时候戒嗔时常和戒傲师弟一起去玩。
在寺里戒嗔和戒傲关系最好,寺里也曾来往过一些云游的师兄,但年纪都比我们大上不少。这几年又来了两个师弟——戒痴和戒尘,却又比我们小上不少。所以平日和戒嗔最能谈得来的还是戒傲。
戒傲年纪比戒嗔小,但是比戒嗔进寺早。他是小时候被放在寺门口的,身世不明,他家人也没有留封信什么的。
寺里有三位师父,他们是“智”字辈,而我们都是“戒”字辈。
每年天气热的时候,池塘中满是盛开的荷花。这里有蝉叫、有蛙鸣。因为是山区,所以即使是夏天,夜晚也是凉爽的。
池塘的水虽然有少量汇集而来的山泉,不过大部分还是雨水。暴晒下即将干涸的池塘,常在一场豪雨后溢满。池塘里的水并不是很干净,水中生长着不少生物。季节到的时候,盛开的荷花铺满了整个池塘,点点粉色,清雅宜人,淡淡花香随清风飘过,让人难忘。荷叶下有小鱼穿梭,有蝌蚪游荡。风吹过时,浮萍随之而动。也有一些莲藕。待莲藕成熟的时候,戒嗔和戒傲便赤足跑去池塘,踏在柔软滑溜、让人很容易失足的淤泥中,捞一些莲藕出来。
把大大小小的莲藕摆放在岸边,攒得多了,戒嗔就和戒傲一起用小筐抬去山中的小溪边。无论池塘的水多么混浊,无论沾了多少淤泥,这些莲藕只要用小溪里的清水稍微冲洗下就可以食用了。用小刀去掉薄薄的一层浅色外皮,里面雪白剔透。
池塘里不仅有植物,也生长着一些田螺,它们静静地潜伏在池塘的底端。田螺有一层坚硬的外壳,还有一个小小的盖子,盖住躯壳,显然比莲藕更容易抵挡混浊池塘水带来的侵犯。不过有些施主告诉戒嗔,他们把田螺捞回家去,放在清水中,再在清水里放几滴香油,不久之后,清水也会变混浊,因为田螺把它们内心的脏东西吐了出来。
所以师父说,外界的环境对事物是有影响的,但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脆弱的莲藕即使在混浊的池塘水中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洁净,被侵蚀的只是薄薄的一层外皮,而有着坚硬外壳的田螺,内心的肮脏即使在清水中依然无法完全清洗。
莲藕始终是莲藕,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一样,不会变成田螺。
第 02 个水缸里的秘密
有天早晨,戒嗔和往常一样在院落中清扫着落叶,却见智恒师父匆匆从房里出来。见到扫地的戒嗔,智恒师父忽然没头没脑地扔了句“别动院子里的水缸”,话一说完,智恒师父便下山去了。
戒嗔被智恒师父的话弄得莫名其妙。天明寺的院子里只有一个水缸,戒嗔有时不想频繁用水泵从井里泵水,便一次性多抽点儿上来,存在水缸里,用于日常使用,或者浇浇花草。那个水缸一直被放在院子的角落里,平时也没有特别留意过。
被智恒师父的话引发了好奇心,戒嗔跑去水缸那里,却见水缸上多了一块木板,绕着水缸看了又看,水缸口盖得很严实,怎么也看不到水缸里面。想着师父交代的话,也不能去揭开木板,戒嗔只得带着疑问回去扫地。
中午吃饭的时候,戒嗔无意中提起了这事,同样引起了师弟们的好奇。吃完饭,一起跑去水缸旁边,大家看了又看,也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戒尘说,我觉得说不定师父在水缸里放了什么好吃的,想给我们意外的惊喜呢!
和戒傲对望一眼,戒嗔不禁心有感触,为什么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把任何事情联系到食物上的戒尘却长不胖呢?又或者真的如戒傲所说,戒尘师弟吃下去的能量,会积累在身体里,等到某天就集中爆发了,一下子就变成个大胖子。
戒傲看着水缸想了又想,也加入了推测。他说,或者是智恒师父在水缸里放了什么不喜光的植物,所以,才让我们不要乱动?
虽然平日寺里分析能力最强的是戒傲,这一次,戒嗔却觉得戒傲的分析有问题。因为智恒师父对不能食用的花草兴致并不大,而且就算植物不喜光也不需要弄得如此神秘。戒嗔内心里反而赞同戒尘的判断,因为智恒师父是寺里的主厨,就算水缸里真有什么食物也不稀奇。
当然戒嗔也认为,就算戒尘师弟的结论是正确的,他分析用的也不是科学手段,而是通过他强烈的第六感。
讨论了好一会儿,几位师弟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设,却依旧分析不出所以然来。
到了晚上,智恒师父回了寺里。戒嗔和戒傲一起跟着智恒师父去院子里,看着师父打开水缸,却都感到非常意外,因为水缸里居然什么也没有。
我们疑惑地看着智恒师父。师父说,过几天,准备在缸里储存点儿东西,需要干燥的环境,所以提前把水缸晾干了,怕你们不清楚我的用途,依然往水缸里储存水,所以加了一块木板,希望大家不要使用水缸,可是临走的时候又不放心,便特意交代你们不要动水缸。
戒嗔心中不觉暗笑,因为在这个下午,戒嗔和师弟们用想象力,将空无一物的水缸里装进去很多东西,有不喜光的植物,有好吃的食物,还有绝版的佛经和珍贵的佛珠。
如同世上的许多事情一样,我们凭空生出的无妄烦恼,往往是因为我们用想象把单纯变得复杂,把简单变得繁琐。
第 03 个屋外的戒嗔
戒嗔住的地方在天明寺的后院。这里属于生活区,除非极其熟悉的施主,一般人都不会到这里来。
戒嗔和戒傲住处的附近有间杂物房,里面放置的多是一些平日很少用到的物品,像是一些用旧了又舍不得扔掉的家具之类的东西。
杂物间的门没有锁,平时只是用插销在外面插住,因为很少有人进去,所以杂物间的房门通常都是关着的。
戒嗔每天从住处去佛堂,杂物间是必经之路。有天早晨,戒嗔从杂物间路过的时候,忽然发现杂物间的门被人打开了。望望屋内,除了房屋中间多了一张桌子,其他的并没有异样,于是戒嗔也没有多想,顺手便把房门给关上了。
到了第二天,戒嗔再次经过杂物间的时候,竟然发现杂物间的门又被人打开了。这一次戒嗔想:莫不是杂物间的插销坏了,所以房门关不牢,风一吹就打开了?
于是这次戒嗔把插销插上后,特意用手推了推,结果发现插销是好的。戒嗔觉得,杂物间的房门是开着还是关上只是一件小事,既然插销是好的,也就懒得细想其中的原因了。戒嗔再次关上杂物间的门,便赶去佛堂上早课了。
第三天早晨,同样的事情,第三次发生了,杂物间的门又一次诡异地被打开了。
一时间,戒嗔被如此异常的现象弄得很是疑惑。戒嗔想象了很多的可能,觉得是不是两位小师弟戒尘和戒痴在屋子里捉迷藏的时候,开了门忘记关了,又或者他们就是打算和戒嗔开个玩笑,有意把戒嗔关上的门一次又一次地打开。
但戒嗔仔细一想,觉得不像,因为两个小师弟起床都比戒嗔晚。平日戒嗔起床以后,都要叫上很久,他们才肯起床,基本上两人都是在早课开始的最后一刻才会跑进佛堂,哪里可能提前戒嗔一步去打开房门呢?
戒嗔很想知道事情发生的经过,所以第四天早晨,戒嗔特意起得很早,等在走道边,想看个究竟,到底是谁在捣乱,反反复复地把杂物间的门打开?
结果戒嗔看到智惠师父经过杂物间的时候,随手把插销拔出,然后把门推开。但是智惠师父并没有走进杂物间,而是径自往佛堂的方向去了。
戒嗔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天每天打开杂物间的人是智惠师父。
戒嗔走进杂物间,屋子里有股怪怪的味道,而这怪味的来源就是杂物间中间放置的那张刚刚重新被油漆过的桌子。戒嗔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几天智惠师父打开杂物间的门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这股怪味散发出去。
在之前的几天,戒嗔每天站在屋外,凭借着个人的猜想,去判断这个把房门打开的人的目的,甚至不断地找寻打开房门的人的错误。
而事实上,直到戒嗔走进房门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错的那个人。
我们有多少次站在屋外判断是非的经历?又有多少次把自己的猜疑和不解放在别人身上来找原因呢?
也许当我们判断人生的是非曲直时,也应该这样想,那个执迷不悟的人可能正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