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零七章 危急时刻

    李宏宇跪在午门外支持太子一事很快就传到了坤宁宫里,出乎人们意外的是,郑贵妃闻言只是笑了笑而已,并没有多么在意。

    毕竟李宏宇一直以来都支持太子,所以今天有如此行为郑贵妃并不觉得意外,要是李宏宇扬长而去那么她才会感到惊讶。

    在郑贵妃看来,只要李宏宇不像杨涟那样在京城上蹿下跳地煽动官员们反对福王,那么李宏宇要跪就随他,就当是他给万皇帝尽忠了。

    李宏宇的这一跪不仅使得他树立了忠肝义胆的形象,同时也使得他在官场的形象和地位得以巨大提升,即便是张翰在心中都佩服李宏宇此举。

    要知道李宏宇与杨涟等人不同,深得郑贵妃和福王的器重,明明可以飞黄腾达,但却偏偏跟福王唱反调,这样做可是冒着丢官罢职乃至杀头的风险,白白断送了大好前程。

    明朝的文人最为推崇的就是李宏宇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和气节,因此自然受到了文人和文官的钦佩,连京城的勋贵对其赞不绝口,在他们看来冒着丢失大好前程风险的李宏宇与那些沽名钓誉的文官不同,是真正的忠君爱国之士。

    黄昏时分,在李宏宇的劝说下,杨涟招唿其跪在其身后的文官,相互搀扶着离开了皇城。

    杨涟本想继续跪在午门前一直等到郑贵妃同意其见太子为止,不过此事事关皇位郑贵妃又岂会答应,故而李宏宇好言相劝,使得杨涟改变了主意回家休息,第二天再继续来午门跪谏。

    正如李宏宇所说的那样,如果杨涟等人倒下的话那么太子以后还能依靠谁?以那些官员的体质和年龄,要是真的跪上一夜的话恐怕没几个人能撑到第二天。

    李宏宇无法送杨涟,他的身旁有“保护”他的亲军士兵,禁止他跟外界接触,所以只能目送杨涟等人离去,暗中无奈地摇了摇头,在没有兵权的情形下杨涟等人将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郑贵妃得知李宏宇劝走了杨涟等人,笑了笑后吩咐御膳房给李宏宇做了一桌丰盛的晚宴送了过去,李宏宇折腾了一下午肯定也饿了同时这也显示她的恩泽。

    李宏宇自然清楚郑贵妃的用意,他一个人自然吃不完那些丰盛的菜肴,因此就招唿住在四合院里的亲军武官们一同享用,这使得四合院里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变得十分热闹。

    经过这些时间相处,李宏宇已经跟四合院里的亲军武官混熟,年轻的亲军武官对这名比他们年龄小的状元佩服得是五体投地,他们见识了李宏宇风趣的谈吐和渊博的知识,对没有官架子的李宏宇好感度倍增。

    特别是李府之战结束后,这些年轻的亲军武官对李宏宇的崇拜溢于言表,他们可是清楚进攻李府的是武威侯张广手中的主力京军,经过硬生生地被挡住了攻势,被李府的新军足足撑了一夜,迫使张广不得不增加兵力。

    至于后来从城外赶来的新军士兵像撵兔子般追着兵力占优的京军满大街乱窜,更是成为了亲军茶余饭后的谈资,是亲军取消京军的最佳明证,要知道平常京军平时可没少嘲讽亲军的战斗力,结果却被新军给羞辱了一番。

    出乎外界的预料,新军与张广手下的京军打了一场后,原本人们认为朝廷要严惩此事,不过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竟然以新军撤回城外大营以及国字脸将领等人留在李府而波澜不惊地结束,死伤了不少手下的张广并没有找新军讨个公道。

    毕竟李府一战张光手下的京军是以多打少,结果到头来死伤惨重连小小的李府都没有攻下,此事说出去还不够丢人的,张广自然不想提及,他的脸皮还没有厚道找新军讨一个公道。

    新军所展现出来的强悍战斗力使得京军和亲军中的年轻武官们推崇之至,不少人都想要告别目前枯燥乏味的生活到新军中去建功立业,毕竟在京畿地区长大的这些年轻的武官们其眼界远比地方卫所的武官要宽广,并不想尸位素餐,碌碌无为地过完一生。

    李宏宇自然要向那些向往新军的年轻武官伸出橄榄枝了,平心而论的话京城的这些年轻武官是大明军队中素质最高的人,正好可以被吸纳进新军。

    不过,此事要等到新帝登基后才能决定下来,这种跨兵种调兵而且还要改变军制的事情唯有皇帝才能拍板。

    翌日,像昨天一样,杨涟和张翰又各自带了一批人跪在了午门前,由于双方昨晚都在京城的官员中进行了一番串联,故而今天到场的人数是昨天的两三倍,并且源源不断地有新人加入到阵营中。

    李宏宇上午与杨涟一样跪在了午门前,不过中午的时候不得不离开到到观德殿去给万皇帝守灵,这是他无法推辞的职责。

    就在李宏宇在观德殿里值守的时候,有亲军的武官跑过来告诉他,午门前跪着的两派官员也不知怎么就打了起来,现场一片混乱,后来直到亲军介入才把混战的官员们分开,不少官员都受了伤,有的人更是被抬下去医治。

    因为这场混战,郑贵妃下达了懿旨,由于新帝登基仪式临近,故而禁止官员们再在午门前跪谏,凡是不听从懿旨者一律丢官罢职,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议罪。

    李宏宇闻言不由得暗自摇了摇头,郑贵妃这一手干得还真漂亮,以一场混战结束了杨涟等人的跪谏,并且抛出了了新帝登基这个杀手锏,意味着新帝已经有了人选,太子和福王的储君之争已然结束。

    虽然杨涟等人不情愿,但他们哪里是那些年轻力壮的新军对手,被那些亲军士兵给硬生生架出了皇城,如果搁在后世清朝,像杨涟这些官员早就被砍了脑袋。

    与往常不同的是,虽然万皇帝二十七日大丧已经临近结束,可是礼部还没有发布告示公告天下是由太子还是福王登基,包括礼部尚书何宗彦在内,谁也不愿意遵从郑贵妃的医院宣布福王为储君。

    至于太子朱常洛为何失去储君的地位,这点儿事情自然难不倒舞文弄墨的礼部官员,随随便便就能列出朱常洛“二十大罪状”来,想要废了他储君的位子轻而易举。

    由于礼部迟迟不能就册封郑贵妃为皇后以及福王的登基大典两件大事拿出主意来,因此第二天上午郑贵妃召集了万皇帝任命的辅臣到坤宁宫议事。

    与此同时,郑贵妃下了懿旨,让锦衣卫北镇抚司把跪在午门前声援太子登基的文官抓进了诏狱,这些文官以杨涟等东林党的官员为首,在午门前叩首的时候把额头都磕破了,使得现场的亲军士兵纷纷报以同情的目光。

    本来进了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诏狱后杨涟等人肯定要吃些苦头,可因为临近新帝登基同时又是万皇帝的丧期,再加上杨涟等人并没有触犯什么刑法属于******的范畴,故而狱卒把他们往牢房里一扔就不再理会,免去了皮肉之苦。

    在万皇帝御命的辅臣中,英国公并没有出现,按照武威侯张广的说法是身体有恙无法进宫,郑贵妃也体贴地没有追究此事。

    福王也出现在坤宁宫里,郑贵妃的目的非常简单和直接,那就是明天举行她的皇后册封典礼和福王登基大典。

    为此,郑贵妃拿出了一道由张翰写出的奏章,上面列出了太子朱常洛的十五大罪状,条条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以此来证明太子不适合当储君。

    虽然拿出了那道奏章,但是郑贵妃并没有给辅臣们提问质疑的机会,然后迅速结束了这场会面,让辅臣们通知京城各大衙门五品以上的官员明天进宫参加典礼。

    按理说无论是皇后的册封仪式还是新帝的登基大典都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并且这两个典礼是分开单独进行的。

    不过,为了避免夜长梦多,郑贵妃决定把这两个典礼在同一天举行,为了确保福王登基大典能够风光进行,那么册封她为皇后的典礼就要一切从简了,对此她并不介意。

    一旦明天的两个典礼顺利进行,那么郑贵妃将开创古代封建王朝的一个记录,那就是在册封为皇后的同一天晋升为太后,虽然成为皇后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对她而言能让福王登基已经非常值得,也算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了。

    李宏宇面无表情地跟着辅臣们离开了坤宁宫,心情显得异常沉重,郑贵妃之所以如此着急地推福王继承皇位很显然是避免发生意外的波折,太子是否能力挽狂澜就在明天。

    可太子有什么助力呢?李宏宇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本来太子在京城最大的依仗是张惟贤,可惜张惟贤中了福王的圈套身陷囹圄不知所踪,勋贵集团在张广的率领下或自愿或被迫加入了福王的阵营。

    虽然太子是皇权继承的正统,有文官集团的支持,可这可是改朝换代需要军力作为支持,这就使得文官集团的支持显得有些无关痛痒。

    再加上随着福王在夺嫡之战中占据了优势,文官集团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太子难以依仗他们,杨涟等人可是连午门都进不去,现在还被打进了大牢。

    因此,李宏宇想来想去就想到了山海关的新军,或许这是太子唯一的希望。

    一想到新军李宏宇的眼前就浮现出了赵欣的影像,心中随之一沉,现在已经过去了那么长时间可还没有赵欣的消息,这使得他不得不担心赵欣的安危。

    而且,就算赵欣现在把新军调来恐怕时间上也来不及了,因为明天就是册封皇后的典礼以及新帝登基大典,因此郑贵妃肯定会在今天下令紧闭京城的城门,直到登基大典结束。

    这意味着即便是赵欣把新军调来也无法进入京城,新军即便是再能打也对城高墙厚的京城束手无策。

    换句话来说,除非发生奇迹,否则太子将无法挽回劣势,李宏宇这也算是对万皇帝尽了忠,他已经全力在帮太子,要怪的话只能怪新军没能及时从山海关赶来相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