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九一章 残忍无原罪
这位参谋长跟自己的年头也不少了,不过,这种事儿,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所以,戴娜的这番话,还是点醒了乌尔德。
“司令,我是什么样的人,您还不知道吗,这么多年了,我对救**那是忠心耿耿,从来没有过二心的……”一看乌尔德的表情,参谋长马上意识到不对劲了,赶紧解释着说道。
乌尔德看着他,一直用那种眼神儿看着他,听着他的辩解。
“我这么说……”参谋长是一个聪明人,脑袋稍微的这么一转,马上明白问题的关键了。
“我到是想听听,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看着参谋长说到这儿的时候犹豫了一下,乌尔德问道。
“我这么说,真的不是想加害……”
“不是想加害谁?参谋长,我问你,原本一千多人才能守住的地盘,现在已经被炮火炸得连一间完整的房子都没有了,你让我带着一个小队的人马去驻守,而且那么多的武装组织虎视眈眈的盯着呢,这不是加害是什么?
还有,我问你,昨天司令已经下了命令,任何人不得从院子里出去,可那两个通风报信的家伙,竟然毫无阻拦的从院子里出去,到那两个武装组织的司令部,是谁放他们出去的?
按理说,我们家宴,是不允许任何人带保镖的,可在家宴的门口竟然有四个保镖,而且还带着武器。
参谋长,司令部的安全是你负责吗,我想问一下,这四个保镖是谁放他们进来的?也亏了司令反应快,调贴身卫队过来,否则……现在你已经坐在司令的位置上了吧?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与那两个武装组织之间,一定还有一个任何人都不知道的协议,我没说错吧?
你说的没有错,这么多年了,你对救**那是忠心耿耿,但后面的那句话,却不是出自你的心里,你一直都心存二心——因为你不服气,不服气这么多年对救**忠心耿耿,现在还只是一个说的不算的参谋长,我没说错吧?
其实,你与这两股武装组织之间的那份秘密协议,不但不是软禁司令,而是要他的命!当然了,不只是要司令的命,包括副司令的命,还有我的命,我们全家人的命……包括那两个傻子,你的同盟,你谁都不想放过,对吗?而且你们在协议里,并没有把救**解散,只不过……只不过,把它改成了你参谋长家的武装组织了。
参谋长,我说的这些话没有错吧?”戴娜一边累述着,一边仔细的观察着对方的面部表情的变化。
让戴娜没有想到的是,她这越看,心里越是吃惊——因为从对方的面部表情变化中,戴娜知道,自己的这些猜想,全都说对了。
因为开始的时候,听戴娜这么说,参谋长脸上一吃一红的,但听着听着,对方的面部开始有了些变化,由祡黑色变成青黑色,而且从惊慌和胆怯,变成了狰狞。
戴娜可能是光顾着说了,并没有太注意参谋长的这些细微变化,但乌尔德是干什么的?虽然戴娜的话也是让他听得心惊胆战的,不过那双眼睛一起没有离开过对方。
参谋长是乌尔德到这里之后,就一直跟着自己的人了,虽然不是从境外带过来的,但在乌尔德的心里,和那些从境外带过来的老班底绝无二样。这么说吧,当年打下这片江山的时候,没有参谋长的出谋划策,那是不可能的。
这也是为什么深得乌尔德信任的主要原因。
但此时,听戴娜这么说,在一看对方的表情,乌尔德在心里的那种失望,还真的不是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因为乌尔德知道,戴娜说的这些是事实。
人还真的是一个怪物,很多时候,可以同患难,但取得权力之后,很难同享福。这在华夏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在取得政权之后,连自己的生死兄弟都杀。
说起来,这些人,可都是与你一起拼死打江山的,如果没有这他们,你怎么会获得江山呢?这样做,不是忘恩负义吗?
这么说吧,如果没有手下的这些生死兄弟, 朱元璋仅靠一人之力,怎么可能打下这诺大的明朝江山的。
但是,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不得不这么做,即使明知道是错的,也必须这样做。因为,他心里最明白手下这些人的能力,如果,给予他们同样的机会,在皇位这个位置的诱惑下,这些生死的兄弟,极有可能重来一次夺权过程的。
所以,为了让自家江山永固,为了留给自己的子孙一个更加平稳的时代,使其能安心的统治明朝,朱元璋不得不当起了恶人,做起了屠夫,不惜在历史上留下恶名,把明朝可能潜在的一切危机,都一一铲除,即便是运用血腥残暴的手段,也在所不惜。
从维护自己利益的角度出发,这些选择,也是必然的。
其实,人类进化的历史大同小异,很多时候,是相通的,东方有这种情况,西方也有,中东也不是世外桃园。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骨子里面,都可以患难与共,一起打江山,一起冲锋陷阵,一起去拼命的。可是,一旦取得成功了,却富贵难容。
在华夏的历史上,自古有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皇帝来说,群臣与谋士都是自己统治天下的工具,当工具变成利刃反过头来刺向自己的时候,自然是毫无疑问地要去铲除,即便是他们还没有想要变成利刃。
但是,为了避免潜在的威胁,尽早下手也是免除后患的一种方式。因此,所谓的帝王术就是以最深的恶意去揣测人性中的贪婪与邪恶,其实也就是人之本性。
帝王有这些想法,绝对不是凭空设想的,而乌尔德手下的这位参谋长,正好印证了残忍无原罪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