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东很清楚,未来的战争,都是高科技的战争,如果再象过去那样的人海战术,肯定是不行的,当然也应当说,伊拉克对于自己的现代化军备,过于依赖。
而缺乏失去高科技的指挥系统后的准备。
其实,如果伊拉克能够有最坏的准备,就是被瘫软了自己化防空系统,也可以用备用系统进行指挥,就不会出现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至少也要对方多付出很大的代价。
而且也可以多坚持一段时间,不会兵败如山倒一样。
根本没有象样的抵抗。
在抗美援朝的时候,志愿军的条件跟伊拉克相比,差得太多了,可是照样打胜战。
可见先进的武器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条件。
而最关键的还是使用武器的人。
赵卫东觉得,伊拉克方面根本没有做到知己知彼,不知自己一方的短处在那里,对方的长处在那里,而己方的优势有那些,对方的劣势在什么地方。
因此,在军事部署上,就必需扬长避短。
虽然说他们的军事装备,也是很先进的,但是跟米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的。
那他们就必需考虑,如何保存自己的问题。
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更好的消灭敌人。
当然,伊拉克当时的条件,是不可能打胜仗的,持续了年的两伊战争,完全消耗了伊拉克的战争潜力,那根本就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两国有万人死亡,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至少亿美元。
两伊战争,终于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结束了。
战争也让两国的经济发展,至少倒退了至年。
伊拉克由战前的“军事巨人”变成了“经济矮子”,外债高达亿美元。
其实军事实力,也跟经济实力息息相关的。
做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大的米国,也在战前就必需考虑财力的问题,游说了众多国家提供巨大支持后,才开始实施打击。
他们也怕战事胶着,纠缠不下,消耗不起。
可见现代化的高科技战争,消耗是何等的惊人。
所以军事实力强大,依赖于经济实力强大,米国做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大国,他才能够拥有十几个航母编队的大国,还有拥有很多海外军事基地的大国。
也只有他才有这个实力支撑。
而目前还是世界的另一极的苏联,虽然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因为经济上没有建树。
导致大量的财力用到军备的竞争上。
致使国内经济濒临破产的边缘,赵卫东很清楚,海湾战争也可以说是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
很明显,苏式武器装备跟美式武器装备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可以看得出来,苏联的军事技术跟米国相比。
还是旗鼓相当的,但为什么军事装备性能,又有如此的差距。
很明显就是经济的差距。
苏联的军事装备走的就是省钱的路子,为了节省成本,那么就必需以牺牲精度为代价。
米军在海湾战争中表现出了巨大的信息化优势。
坦克同样如此。
该坦克装备的热成像仪在夜间或烟雾条件下可以识别米内的目标,而探测距离远达米。
伊军-配备的只是第二代微光夜视仪。
最大探测距离米、甚至更短。
在战斗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地做到了“先发现,先射击”,战后很多伊军坦克兵俘虏回忆,他们只能朝着炮口火焰还击。
所以,-与的在海湾战争的较量。
就像是一个瞎子与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在搏斗,而这个视力正常的人还更强壮一些,-战绩为的惨败也就不足奇怪了。
还有就是伊拉克飞行员对先进雷达认识不足。
苏联武器设计师对信息、传感器能力的缺乏重视。
同样表现在战斗机上。
伊拉克空军尽管不可能与米军优势的空中力量抗衡,甚至是无法取得战果也在情理之中,但伊拉克飞行员在出击中表现出的对信息装备发展的无知还是值得深思的。
米军报告如此记录:
伊拉克飞行员普遍对联军战斗机的雷达跟踪,没有作出正确反应,大多数遭受联军战斗机攻击的伊拉克飞行员,作出的防御反应往往是下降到很低的高度。
他们确信联军战斗机的脉冲多普勒雷达,不可能在低空截获他们。
米军-、等战斗机。
都装备了采用平板狭缝天线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能够过滤地面杂波,具备完善的下视/下设能力。
尽管米格战斗机上装备的雷达。
也为脉冲多普勒雷达,但下视能力却不可靠。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伊拉克飞行员的错误认识,认为被米军战机雷达锁定后,只要下降高度利用地面杂波掩护就可以使雷达脱锁,从而避开半主动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的攻击。
苏式战斗机在雷达等信息装备上的落后。
使得伊拉克飞行员、乃至最高指挥当局无法获得对最新军事科技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了伊拉克空军未在战争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米军飞行员成功发掘新型攻击战术。
相比之下,米军方面要幸运得多。
先进信息设备不仅保证原计划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飞行员的偶然发现还促成了新战术的出现。
例如,月初,快到日落时返回基地的-飞行员发现,利用“铺路图钉”前视红外装置,可以发现用沙子埋藏隐蔽的坦克装甲车辆,因为金属表面的冷却速度比周围的沙地慢。
月日,米军-战斗轰炸机队开始试用一种。
名为“射击坦克”的新战术。
-携带枚千克的b-激光制导炸弹,用前视红外装置寻找隐蔽起来的伊军单个坦克,并予以摧毁。
很快这一战术推广至。
同样装备有前视红外装置的-、-,据米国国防部报告,有好几次,架携带枚激光制导炸弹的-飞机摧毁了辆坦克,命中率达到%。
一名被俘的伊拉克军官回忆。
在与伊朗作战时,坦克一直是士兵的朋友,在沙漠冰冷的夜里,坦克可保护他不受敌火力伤害。
但在“沙漠风暴”空袭期间。
坦克却成了士兵的敌人,因为空中飞机能够在不发出预先警告的情况下,甚至在夜间摧毁它。
因此士兵们就放弃了坦克,到多米外的战壕里藏身。
米国国防部报告高度评价了这一战术创新:
“这一战术显示了米国空军官兵的创造性,是出色的人才使先进技术锦上添花的一个极好例证。”
-预警机使米军建立全面信息优势。
比起坦克、战斗机这些单项装备更为重要的是,大型电子侦察机、预警机等支援飞机使得米军建立信息化的体系优势。
例如-预警机主要装备了。
/-型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
该雷达对战斗机的最大发现距离达公里。
在数千米高度巡航,使得-可以突破地球曲率的限制,对公里外的敌方腹地进行全空域探测。
在米国决定出兵的月日当天。
米国空军第空中控制联队的架-空中预警机即启程飞往沙特,月日开始在沙特上空执行巡逻任务。
在“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后。
-预警机在伊沙边境巡逻飞行。
伊拉克战斗机刚从机场升空即被发现,使得米军可以从容地调动护航战斗机编队对伊军战机进行攻击。
保护己方攻击机编队的安全。
-预警机的作用还在于其对米军机群进行了空中管制,确保伊拉克上空的数百架联军战机不会发生碰撞事故。
在整个战争期间,-总共控制了万架次飞机的飞行,平均每天架次。
-战场监视机使伊军部队难以集结。
米军在海湾战争中还投入了-战场联合监视机。
与-一样,-的飞行平台也是采用波音客机,但其装备的是-雷达,该雷达主要采用广域活动目标监视指示模式和合成孔径/固定目标指示模式。
可以监视敌方腹地公里的地面移动目标。
或者敌方固定目标的高分辨图像。
在米军空袭期间,驻科威特伊军曾主动向沙特边境城镇海吉夫发动地面进攻,希望尽早将米军拖入地面战。
伊军在占领海吉夫后,联军发动反击。
伊军为了保持战果展开大规模增援。
但在月日夜间,还在科威特境内集结的伊军第装甲师和第机械化师主力被-战场联合监视机发现。
米军马上对这两个师发动大规模空袭。
对其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在由架b-轰炸机的一次打击中,就有多部车辆被摧毁。
人们在战后统计时发现。
在伊军战术与战略预备队的所有师中。
这个师的损失仅次于,在月-日坦克战中,被美第军围歼的伊第和装甲师。
在海夫吉之战发起前。
伊拉克方面曾经认为即使联军占有空中优势,但是伊军在地面上依然是可以作战的。
但是海夫吉之战之后,伊军的期望即化为泡影。
伊军指挥官发现,在米军的空中监视与打击下,他们根本无法集结足够的部队并将其运动到需要的地方,更谈不上发起有力的反击,他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坐在战壕里等待着联军的进攻。
米军信息优势得益于先进半导体工业。
在战后,海湾战争被人们定义为信息化战争的开端。
因为正如前面提到的,米军的先进传感器技术使他们在战争中获得了全面的信息优势——热成像仪使坦克普遍做到先敌开火、机载前视红外设备可以发现埋在沙子下的伊军坦克,-预警机能发现刚起飞仍在爬升阶段的伊军战机。
这种信息优势使战争形态发生了巨大改变。
在强调速度和火力的机械化战争基础上,信息化战争加入了“先敌发现、先敌开火”。
而米军的先进传感技术——红外设备、雷达性能的提高。
依赖于集成电路等半导体元件性能的提高。
西方半导体工业在年代后的高速发展,为米军先进军用传感器技术奠定了工业基础,而苏联半导体工业的徘徊不前,使得苏式第三代主战装备与西方出现了明显的性能差距。
例如苏与-两款战斗机的机载雷达。
苏的火控雷达重达千克。
对典型战斗机目标的探测距离却只有公里。
而-的-雷达探测距离超过公里,重量才千克。
更为重要的是-雷达的火控计算机运算速度达万次/秒,雷达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才为万次/秒,这使得苏的多目标能力攻击能力与-又产生巨大差距。
苏联僵化体制导致半导体工业落后。
二战末期,军用雷达的发展催生了晶体管,西方的市场经济使得这种新技术在民用产品上。
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
使得西方半导体工业在晶体管基础上推出了集成电路,微电子元件的持续升级换代进一步催生了高速发展至今的信息产业。
民用工业的这些技术进步。
又回头促进军用电子设备、传感器技术性能的提高。
可以说,米军在海湾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信息技术优势,是市场经济促进的工业技术进步成果。
赵卫东知道,微电子元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在年得到了承认,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的位发明者获得了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其中一位获奖者正是,前苏联的科学家若尔斯·阿尔费罗夫。
苏联曾拥有领先的前沿研究。
但这些研究成果却因为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法如西方那样高效率地进行工业应用和升级。
结果导致从年代末期开始。
苏式武器装备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同类产品,差距最终在年代显示出来。
不仅在军用装备领域如此。
【 更新快】
由于半导体工业的落后,到了年代。
苏联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主要外汇收入是出口石油等自然资源。
经济上的困境最终导致苏联在年末自行解体。
无怪乎有人偏激地说,“导致苏联衰落的真凶是半导体”,年的海湾战争宣告苏式武器神话的破灭,同年底苏联解体,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海湾战争的实质是。
米军依靠全面领先的传感器技术,彻底击败以苏式武器为主的伊拉克军队。
海湾战争戳穿了苏式武器的神话。
同时也宣告了信息化战争的来临。
米军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源于西方发达的半导体工业。
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自身半导体工业徘徊不前,苏式武器的发展升级也就无法跟上时代的节奏。
而以苏式装备为主的伊拉克军队,甚至无法意识到战争形态的改变,所以在海湾战争中,“伪强国”本质原形毕露。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
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它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
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
主要是:武器装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
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
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
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
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模式;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海湾战争,因多国部队在质量和技术方面,占据的绝对优势。
使其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代名词,载入战争史册。
在海湾战争中,米国动用了类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的战略情报。
多国部队集结了架现代化的固定翼飞机。
多架旋翼飞机(其中多架攻击直升机),余辆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辆等。
多国部队虽然与伊军在数量对比上不占优势。
人员比为/.,火炮数量比为/.,坦克数量比为/.,但多国部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
新式飞机数量比为十三比一,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十六比一。
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部队拥有绝对优势。
在海湾战争空中作战投掷的万多吨弹药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总投弹量的%,但命中率却高达%。
伊军共被摧毁、被俘坦克多辆,装甲车多辆。
海湾战争中所体现出的技术对战争的强烈影响使海湾战争预示了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单纯的数量对比已失去了意义。
这也是赵卫东必需引起高度重视的经验教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