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高览率军进入到易县境内之前,易县三主官,是县长与县尉和县丞之间相互对抗的关系,县尉与县丞相互勾结,不,应该用抱团取暖才对,毕竟,到了东汉时期,一县之长的权利已经远大于西汉时期同位置官员的权利了。
易县的三个主官,其本质上全都不是坏官,贪官,但是,也正因为这三个中青年个人能力相对较强,并且,他们三个心中都怀有很强的抱负,故而,到了自己的位置上,难免就会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
而且,也正因为易县县尉是以为儒生出身,而不是像其他县的县尉那样,即便是花钱买来的官,大多数也都是袁绍军亦或者本地守军武将出身,故而,他才会被前任县丞,现任县长的官职直接越过自己而生气。
到了高览率领贼兵入境,易县的三个主官却在商讨接下来应该如何应对这些贼兵而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分歧。
易县因为是河间国的北大门,故而,县城内的军队人数,在河间国下辖的各个属县之内,是第二多的,以一千步兵,以及五百名骑兵,一千五百名弓箭兵,总共三千人的兵力,仅次于国都所在的乐成县,而正是因为县城里有了这五百名骑兵,便给了作为有些自以为是的县尉大人一胆量。
没错,这位县尉大人居然当众提议,由他亲自率领城内的五百名骑兵,主动出城应战敢于侵入到本县境内的这股贼兵。
易县三主官虽然从他们目前获知的情报当中,已经知晓率领贼兵入侵易县的主将,赫然是袁绍军前中层将领高览,但是,在得到对方所率领兵力的确切人数之后,县尉大人膨胀了,他自认为,易县县城里的五百名骑兵同样也是百战精兵,更何况,他这方面在兵力上还是有近一半的人数优势的。
这种情况下,这位一直都在心中自认为自己个人武勇不逊于袁绍军中一般将领的县尉大人膨胀了。
不过,县尉刚一提出这个建议,便被县长给否决了。
原因很简单,易县的任务一向都是在于守备,尤其是守备县城为首要任务。
因为只要守住了县城,不管是从西面侵入到河间国的黑山贼,还是从北面极有可能会侵入到冀州的鲜卑骑兵,甚至是乌丸人,都必须要越过易县。
作为整个冀州中东部地区的北大门,这位同样也是新上任的县长大人,对于他自己的职守一向都非常清楚。
而这也是前一任老县长之所以要在自己离任之时,直接越过同样也被他很是看好的县尉,而直接向袁绍举荐前任县丞继任他的县长之位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比于现任县长,这位县尉大人有得时候,的确是有些自恃过高了,尤其是在军事方面。
去年,这位县尉就曾经谈论过,他们的主公袁绍自从杀了麹义之后,屡次进攻易京城却未能取得胜利,甚至还在易京城下有过钝兵挫锐的时候,他曾经大言,若是给他三万人的大军,一个月便能够将易京城拿下。
不仅如此,在与友人饮宴时,这位县尉大人还曾经大言评论过现如今被大汉天下各州郡境内很多年轻人都景仰和羡慕的金珏,说若是他当初去凉州的话,不仅已经拿下了整个益州,而且,还能够成功过复仇,拿下凉州和雍州,而不让得罪了自己的马腾,以及金珏的大仇人奸臣曹操顺利夺下关中三辅。
受金珏的影响,现如今的曹操,他的名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差得多,不仅仅只是因为他的出身,徐州肆意屠戮无辜百姓,或者突然奇袭关中三辅,背叛了他的盟友马腾这三件事,而是他对天下共主大汉天子刘辨的态度和做法。
衣带诏事变被金珏主动派人在民间揭破了汉献帝刘辨和曹操共同编造的谎言之后,曹操便成了一个世人口中彻彻底底的奸臣。
顺便说一下,起码在金珏所穿越的这个时空里,据他身边亲眼看到过曹操长相的人,都说,曹操的脸并不白,相反,基本上都是蜡黄色。
曹操的脸色不仅是天生,也与他的身体状态有关,小时候,为了摆脱叔父的说教和在其父曹嵩面前的告状行为,曹操曾经故意在他叔父的面前装成生病的样子,他叔父问他为何会如此,曹操居然说自己是“卒中恶风。”叔父将此事告知曹嵩,到了曹嵩问曹操的时候,曹操自然坚决否认了此事。
在那之后,曹操的叔父再在曹嵩的面前说教他的时候,曹嵩便不会再相信了。
结果就是,在曹操叔父病故,曹嵩被杀之后,曹操求锤得锤,他居然得了风疾,也就是头痛病。虽然不是卒中恶风,这样的怪病,但是,真得疼痛起来的时候,他脸部的面容也就真得更他当初在自己叔父面前装作生病时,脸上那副怪模样,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现在曹操的年纪还算是相对比较年轻,风疾发作的并不是很频繁,但是,现在的他身体有病却是一定的。
这里面或多或少,也与金珏的有关,毕竟,以金珏与曹操二人之间的仇怨而言,一天不堵住金珏军由益州通往关中的通道,甚至是消灭金珏,夺取益州,曹操一天就不会安心。
毕竟,以二人之间的年纪而论,金珏无疑是有非常巨大的年龄优势的,作为一个已经年过四十的一方军阀而言,在面对一个年纪都还不到二十岁的劲敌,不得不从现在就开始为他的自己,同时也为他的儿女,为他的家族考虑。
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的货色,其实,曹操一直都心知肚明,这才是最让他不放心的地方。更遑论,在并州和河东郡,还有一个同样与他有深仇大恨的吕布以及他的女婿金玮。
……
易县县长的看法是继续聚兵坚守城池,为了防止高览率军继续破坏易县境内的耕地,可以向外派使者求援。
皇帝培养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