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将投稿邮件转发给总编史密斯的邮箱,然后站起身,急匆匆地往总编办公室走去。请百度搜索</p>
三位年轻的责编面面相觑,忽然活跃起来。</p>
“我赌今天的午餐,这篇论总编肯定不会通过。”杰克掏出20美元放在桌子。</p>
“我也赌今天的午餐,这篇论总编肯定会通过。”查理也跟着掏出20美元。</p>
“1:1,你呢?”两人一起望向凯瑟琳。</p>
凯瑟琳想了想,掏出100美元放在桌,看着两人微笑着道:“两位帅哥,我赌一周的星巴克咖啡,这篇论总编不光会通过,而且同行评审也不会有问题,这篇论还会登Cell的头版头条。”</p>
……</p>
鲍威尔敲了敲总编办公室的门,当听到“进来”的声音后,这才推门进来。</p>
“嗨,鲍威尔,有什么事吗?”总编史密斯抬起头看着他。</p>
鲍威尔笑了笑,走到办公桌前,指着电脑道:“总编,我刚刚给您转了一封邮件,是一篇论投稿,我这边难以定夺,想请您把把关。”</p>
“哦?你都难以定夺,是哪位知名的生物学界的大牛吗?”史密斯开起了玩笑,一般大牛的投稿都要慎重对待,假如难以定夺往往要通过总编。</p>
“不是,第一作者只有20岁,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目前在国的滨城大学读书。”鲍威尔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p>
“20岁?大学生?国的滨城大学?”史密斯问一句,鲍威尔点一下头。</p>
史密斯问完之后,紧盯着对方的眼睛,又看了看台历,确认今天不是四月一日。</p>
当确认鲍威尔不是开玩笑,史密斯忽然产生了一丝兴趣,马将挂在胸前的老花镜戴,打开电脑认真审阅起了论。</p>
……《试论母钟、子钟和孙钟与肌纤维数目的关系》。</p>
一看完论的标题,史密斯的兴趣立刻起来了,这可是个新颖的论题,以他多年担任编辑的经验,人体生物钟可是一大谜团,至今也没有获得多少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凡是能探讨这个题目的论起码从新颖度过关了,接下来看看是否言之有物,论证明晰了。</p>
“本旨在探讨如何重新开启肌纤维的母钟分裂,只要找到打开端粒控制的钥匙——端粒酶,能实现肌纤维的再次分裂生长,对于治疗一些肌肉损伤和韧带损伤,譬如——肌肉劳损、肌肉萎缩、渐冻症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p>
读完了开篇的摘要,史密斯的兴趣更浓厚了,一言不发地看起了论,眼时不时地闪烁起兴奋赞赏的光芒,好像看到了一枚稀世珍品一样。</p>
花了足足20多分钟,将整篇论通览了一遍,又仔细看过了作者简介,史密斯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眉心,似乎在琢磨什么。</p>
鲍威尔试探地问道:“总编,您觉得这篇论怎样?”</p>
“好!非常好!”史密斯干脆地道。</p>
“那您通过了,可以进入同行评审了?”</p>
史密斯却道:“论没有抄袭,绝对的原创,内容凭我的经验来看,应该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以说是在人体生物钟研究方面划时代的论,虽然只是一些猜想和推想,但是非常有意思,很能引人深思,不过……”</p>
“那您有什么顾虑?”</p>
史密斯又看了一眼邮件里,第一作者年轻的面孔,不禁摇了摇头:“我只是想不明白,这样的论凭这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是怎么写出来的?难道是从天掉下来的吗?我十分怀疑他是否诚信?是否是某位更有经验的行业者替他写的?”</p>
“会不会是他的老师?他在介绍里说明他的老师是第二作者,共同参与了论创作。”鲍威尔指了指邮件。</p>
“嗯,有一定可能!”史密斯考虑了一下,“先不管这个,总之这一篇论先进入同行评审吧!若是同行评审没有问题,你给两位作者发封邮件核实一下……哦不!你除了发邮件,最好再打个电话核实。”</p>
“好的,总编。”鲍威尔连连点头。</p>
“算了,邮件你发,我来打电话。”史密斯又改了主意,挥了挥手道:“这篇论的跟进优先级你排最高,联系那几位跟我们刊物熟络的生物学同行,查查他们的时间表,务必在一周之内给我们反馈意见,如果有人不方便,那换别人来审核。”</p>
“这么紧急?”鲍威尔有些惊讶。</p>
史密斯抬眼瞅了他一下,严肃地道:“我们Cell已经许久没有重量级的论发布了,这个Xiao Li只有20岁,还是个在校大学生,并且来自国,如果他的论核实是他本人原创,你知道这将会是多大的新闻吗?”</p>
鲍威尔想了一下,眼睛顿时亮起来了:“明白了,总编我这出去跟进。”</p>
……</p>
一周以后,三位同行的评审意见反馈回来。</p>
纽约大学迈克尔教授:“这篇论简直太有意思了,从逻辑来看完全没问题,现在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按照论的思路寻找那种能打开肌纤维母钟分裂的端粒酶了。我的意见是——通过!”</p>
麻省理工张锋教授:“心的喜悦真是难以言表,作为CRISPR-Cas9的发明者,很高兴看到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又升起了一颗新星,现在我迫不及待想看到贵刊发表这篇论,届时我会向两位论作者发去我最诚挚的祝贺!”</p>
普林斯顿亨利教授:“这是一篇有趣的论,虽然只是推论和猜想,但它为破解肌纤维的母钟分裂指明了一个方向,尽管我的评判标准向来严苛,但这一次我不得不为这篇论亮起绿灯——通过!(另:请尽快发表论,我有一些问题,想和论作者探讨。)”</p>
……</p>
史密斯反复读了读三封同行评审反馈,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能得到三位同行一致地好评,说明自己没有看走眼,这篇论真是重量级的,一旦发表足以掀起整个生物学界的巨大浪涛。</p>
而这个名叫Xiao Li的第一作者无疑将处于风口浪尖,那些时代周刊、BBC的记者们一定会去采访这位20岁的年轻作者,若是最终核实这篇论并非他原创,将会是一场天大的玩笑,整个Cell的编辑们也会跟着蒙羞。</p>
好像著名的索卡尔事件——</p>
1996年5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新闻:纽约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向著名的化研究杂志《社会本》递交了一篇章,标题是“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p>
在这篇章,作者故意制造了一些常识性的科学错误,目的是检验《社会本》编辑们在学术的诚实性。结果是5位主编都没有发现这些错误,经主编们一致通过后章被发表,引起了知识界的一场轰动——这是著名的“索卡尔事件”。</p>
索卡尔事件后,各大科学刊物对待审稿都变得更加慎重,除了严格审核之外,更是引入了同行评审,所谓同行评审是由相关领域的2-3名其他专家审核,当然对方的身份不会公布给投稿者。</p>
想到这里,他看看时间,此时正是晚10点,国那边应该是午10点。</p>
他不再犹豫,抓起电话拨打了过去,当电话接通的一刻,他深吸一口气,用尽量标准的英语缓缓问道:“你好,请问是Xiao Li先生吗?我是Cell期刊的总编,我叫史密斯。”</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