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河流,景色怡人。
但要说到那段河流的景色,就不得不提美女了,有河有船有娱乐的地方,就少不了美女——不管是海边或者河边,美女都是少不了的一道靓丽风景。
少了这一道风景,多美的旅游景点都会黯然失色的。
法国热情的美女们,是这段河流非常吸引人的景色之一。
至少,对于魔性的叶超来说,就是如此的。
正如有一首歌所唱的那样:
阳光...沙滩...美女...比基尼...!
走在洒满阳光的沙滩
漂亮妹妹看一眼
就像美丽的重磅炸弹
击中了我好心酸
你的样子真是很好看
我是苦be no.1
很想给你制造些浪漫
怕你会说切好烂
命中的你已出现
美女……嗨...
对你的美爱不完 no no
那穿着比基尼的美女,身段好坏几乎是一览无余……叶超过处,美女们纷纷投来殷切的目光,她们觉得这个男人身上有一种魔鬼一般的吸引力。
然而叶超呢,魔性的叶超,对于那些美丽的法国姑娘——是美丽的,或者成熟性感的法国女人,才会有兴趣。
魔王所过之处,看上的女人都绕有兴致地向他走来,内心涌动着一股渴望,渴望接近他,了解他,甚至是渴望扑倒他、征服他。
她们无情地甩开了身边的男伴,但正当别人等着看好戏时,频频横刀夺爱的叶超却没有受到任何雄性动物的攻击,顺利地接收了他们身边光彩夺目或成熟性感的比基尼美女。
美女争抢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在外人莫名其妙的眼神中,叶超赢了。
他租了最好的船,河流在美丽的河面,吃着法国最好的美食,品着法国最好的美酒,抱着此地最美的女人们,一起畅游美丽的卢瓦尔河。
他享受着法国后花园的美景,品尝此地的美食、美酒和美女,快活逍遥,乐不思蜀。
他年少多金,珠宝、包包、香水、华服,这些就东西频频相送,不但令围绕在身边那些美丽的法国姑娘们开心,就连此地的很多奢侈品店都对叶超欢迎倍至。
游河三天,叶超又带着美女大军转战此地诸多城堡,白天旅游开眼界,然后,晚上开房……呃,开眼界。他包最好的酒店,睡最大的床,抱着最丰满最柔软的法国美女,纵横于金发碧眼与波涯汹涌之间,快意享受不想自拔。
这就是一个魔头的生活,也是众多土豪的生活模式。
阳光、沙滩、游泳池,外加美女比基尼……这就是土豪男人的生活。
红酒醇香迷人醉,美女滋润乐无边,酒不醉人人自醉……
白天去探索宫殿和城堡,晚上去享受美食和美女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天,十多在之后,叶超这位年少多金,风流多情的中国男人终于在很多人恋恋不舍的眼神中,离开了美丽的法国后花园。
此地再好,也不能呆一辈子啊。
此地的美女再美,也不能睡一辈子啊。
霸占这么多个美女那么多个晚上了,也该放手啦,该走的时候就得走,说走就走才洒脱。
魔鬼一样的男人,终于离开了卢瓦尔河……带着诸多珠宝商人、奢侈品商人以及众多法国美女们的思念,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裙摆……
离开了。
终于还是离开了。
离开时,他是这么对自己说的,法兰西……当年八国联军享用中国妇女,现在我得帮先辈们把账给要回来才行,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滴……
魔王叶超突然有了一个理想——铁了心要把八国联军当年的风流账都给睡回来才行。
这个理想,把叶超的本心吓了一大跳,如此崇高的理想,是以前的叶超无论如何也构思不出来的。
因为,他以前从来没往这个方向想过,可是现在,魔道之心就是往这方面想了,而且,还往这方面做了,这可就有的醉了。色不醉人人自醉了,叶超也是醉了又醉,魔道果然霸道……
从卢瓦尔河流域离开之后,叶超来到了有一个小威尼斯的科尔马。
科尔马(colmar)呢,是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保留着16世纪的建筑风格——木筋屋,由木材搭建的多面形屋顶,独特的设计,使小城充满着浓郁的阿尔萨斯风情。
童话般的小镇,童话般的房子,让人想把她装进口袋中带走。
很美,很容易让人误会它们就是一个个玩具一般的房子。
一座座木屋漂亮精致,每栋房子都被主人装饰得别具特色。蒂雷纳街桥(pont rue de turenne)是这里最佳的观景地。小桥流水,幽幽窄巷,任由平底船轻轻滑过……
如果说城市也有混血的话,那科尔马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德法混血儿。
提起科尔马的身世,就不得不提阿尔萨斯地区的前世今生。
阿尔萨斯在过去的千年中在法德间几经易手,阿尔萨斯的历史就是一部德法矛盾的血泪史,就是欧洲历史社会发展融合的缩影。
阿尔萨斯的祖先应该说是日耳曼人。
在17世纪以前,阿尔萨斯地区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的前身)的统治下,以说德语为主,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范围包括了今天德国的全境和周边一些国家地区。
在欧洲著名的三十年战争后,阿尔萨斯实际归属于法国的统治之下,直到1870-71年的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再次属于获胜方普鲁士,一战后,德国战败,阿尔萨斯正式归属于法国。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再次占领这里。随着德国二战的战败,阿尔萨斯再度回归法国的怀抱,并形成了今天两国以莱茵河为界的版图。科尔马,一个阿尔萨斯的小镇,当然就随着国家的归属不断更改着自己的属性。
叶超记得自己读过的一篇语文课文——都德的《最后一课》,它描述了在普法战争背景下,一个法国孩子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悲泣。
或许第二天,他就不得不被迫大声朗读德语的发音。
又有谁知道,在法国刚接管这里的初期,日耳曼孩子被迫学习法语的苦涩。
历史没有对与错,你说它是开玩笑也好,说它是必然趋势也好,它都真真切切的发生了,谁也改变不了。
了解了阿尔萨斯的历史,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里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浓郁的德式风情,无论是具有典型中南德特色的木筋屋,还是那些华丽尖顶的歌特式教堂,都打着浓浓的德式标签。
这里的地名很多具有德语后缀,无论是-heim还是-burg,也不难理解当地融合有德法双方语言特色的方言,和许多当地人脱口而出的流利的德语。
一个拥有德国躯干法国心脏的孩子,必定是个独特的孩子,一段抹不掉的悲凉身世,必定造就与众不同的气质。这,就是科尔马的精华,最耐人寻味的部分。
伊尔河支流酪赫河从城中缓缓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