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被陈宫盖起来后,诸葛亮也算是回过神来了,从刚刚得到传国玉玺的巨大欢喜之中清醒了过来,毕竟还是年小定力不足,不比陈宫来得沉稳。
想不到随意的一次皇宫之行,居然能得到传国玉玺,虽说暂时将传国玉玺盖好藏起,但难免有心人发现,或者察觉皇宫之内的传国玉玺不翼而飞。
诸葛亮的智商在线之后,为了稳稳地接住手中这一块烫手山芋,将传国玉玺据为己有,当务之急就是把传国玉玺安全地护送出皇宫去,最好是直接运走到青州,藏好起来。
诸葛亮越想越怕,若是让袁绍和曹操、袁术等人发现传国玉玺在诸葛亮的身上,恐怕这些人都会杀人夺宝,毫不留情。于是诸葛亮略一思索,朝陈宫和张飞吩咐道:
“公台,翼德,此物事关重大,不容有失。皇宫现在已是兵戈满地,不宜久留,依我看来,此物若求稳妥,必先将其运送出宫为好。故而公台和翼德,你等一文一武,速将此物带出京师洛阳城外,最好是回到我青州大军之地,再做定夺。”
“不过,此物虽是重要,却不及公台和翼德二人的性命之重,尔等二人见机行事,以公台为主,翼德相助,务必要在保全自身性命的情况下尽量将此物拿回大军之中,当然了,要是事有万一,那此物哪怕是将其摔碎,也万万不可留下他人。”
“事不宜迟,公台和翼德这就带着此物和貂蝉姑娘,挑选十来精兵,先行回宫,快马加鞭,出了京师洛阳,去寻找奉孝汇合,然后安心待在军中,此时洛阳已是龙蛇混杂,激流暗涌,待我回到大军之后,再做决定,谨慎行事。”
诸葛亮一行人得到传国玉玺,已是不虚此行了,然而诸葛亮却只能将此重宝暂时交往陈宫带出京师洛阳,暂时藏在军中再另图谋。
诸葛亮不能走,若是诸葛亮现在不打声招呼,就带着一群人离开皇宫,到时袁绍和曹操发现传国玉玺不见了,估计就会将诸葛亮视为最大的嫌疑人,说不定就会直接当成传国玉玺是让诸葛亮给偷了,或者顺手牵羊带走了。
诸葛亮可不想被这些狠人老惦记着,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就是这个道理。传国玉玺是重宝,是重要,然而也只是一个象征,护得住那是极好,护不住那也无所谓。
诸葛亮将传国玉玺交给陈宫和张飞,主要也是二人都没有什么野心,不怕二人携带传国玉玺投奔他人,或者化为己有。况且诸葛亮这一举动,也是利在收买人心,张飞不一定能明白这块玉石就是传国玉玺,有多重要。
但陈宫肯定老谋深算,明白诸葛亮将传国玉玺交给陈宫,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任,这无形之中大大的加重了陈宫对诸葛亮的忠诚度。想想,一个主公就连传国玉玺都愿意交给属下,这种信任,这样的主公,估计就算陈宫走遍大汉天下,都不一定能找到一个,由此可见陈宫肯定会为诸葛亮效死力,一心认主。
“多谢主公,属下必将以死护住此物。人在玉在,玉碎人亡,绝不辜负主公的一番信任。”
陈宫猛地一下子就跪了下去,激动得老泪涕零,难以自已,只好拼命地向诸葛亮做保证,陈宫毕竟不比张飞、典韦这些武将头脑只有一根筋,传国玉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陈宫怎么可能会不明白。
陈宫一跪,张飞也不傻,立马跟着陈宫跪了下去,虽说张飞没觉得带着陈宫和貂蝉等人逃出京师洛阳有多大难度,但看诸葛亮和陈宫这么重视的样子,张飞只能暗暗地提醒自己多上点心了。
貂蝉听到诸葛亮让手下带着她先行离开皇宫,似乎还要逃离京师洛阳,貂蝉那是求之不得,现在的皇宫就像十八层地狱,令人哪怕多待一刻都胆颤心惊。
由不得诸葛亮慢慢叮嘱陈宫和张飞,毕竟待得越久,可能就越难逃离皇宫以及洛阳,只能让二人领着貂蝉,带着传国玉玺,火速地先走一步,待陈宫等人匆匆离去之后,诸葛亮心情大好,慢悠悠地带着典韦等人继续闲逛皇宫。
此时的诸葛亮闲情信步,已是完全没有寻宝的兴趣了,能够捡到传国玉玺已是天大的幸运,诸葛亮可不敢再奢求还能从皇宫之中得到更多,况且诸葛亮自认皇宫之内应该也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传国玉玺了。
一路走来,果然没有再多更好的收获,皆是一些普通品相的珍宝玉玩,以及一些钱财,诸葛亮也就大方地即时分赏给跟随的各人,颇有见者有份的慷慨。
诸葛亮一行人走着走着,听到前面人声鼎沸,声音驳杂,抬头一看,高高的牌匾之上写着翠花楼,诸葛亮已是无心再逛,觉得倒不如找到袁绍和曹操等人,汇合大部队,多少也能图看个热闹,再找个机会脱身,也算是露过脸了。
走入一看,乖乖,原来是袁绍和曹操正在翠花楼之中,将十常侍赵忠、程旷、夏恽、郭胜四个给堵在这里,并团团围围起来。
十常侍等人皆跪地求饶,拼命呼救,而袁绍和曹操则是破口大骂,将十常侍等人的罪行一条条地给陈述出来,难怪翠花楼里面声音吵嚷,大如菜市场,却是袁绍和曹操正在此处逮到了十常侍等人。
看样子,一场屠杀在所难免。也是,天道好循环,非是不报,时机未到。十常侍以张让为首等人作恶多端,大肆敛财,不止断了许多的官路,尤其卖官谋财,也让很多人的财路因此也给断了。
想想,能在十常侍手里买到官职,谁还会孝敬朝中宿老或是恩师贵人呢。既然落在袁绍和曹操的手中,为了扬名,那是没可能幸免的,不被五马分尸,已是不幸之中的大幸。
袁绍和曹操骂完,便让军兵们将十常侍等人就势砍杀,剁为肉泥。至此,依附于汉灵帝为非作歹的十常侍之乱,也算是拉下了帘幕。
十常侍,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