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个人倒是无所谓,问题是现在张宁也在诸葛亮的军中,诸葛亮不得不考虑到张宁的安危。不过,卢植既然已是下令,诸葛亮也没法拒绝,只能接了军令,走一步看一步再说。
“得令,这就去筹集兵马,兵指颍川,必助皇甫嵩、朱儁二位将军破贼,届时引军而回,约定剿捕,一举拿下广宗郡城,诛杀贼首张角。”
倒是刘备兴誓旦旦,颇为高兴地接了军令,毕竟去哪里对于刘备来说也是没区别,幽州是混不下去了,青州那儿赵琰赵刺史又不待见刘备,现在冀州这里,卢植也给不了什么,那就去豫州看看,瞅瞅再说。
只要卢植不趁机夺走刘备手上的兵权,拿走刘备的兵马,刘备感觉哪怕卢植让他去交州,刘备都不会眨眨眼,然后拒绝。刘备也看出来卢植已是无心继续作战,那么继续留在广宗郡城这里,等于是浪费时间。
刘备是来建功立业的,而不是像其他军兵一样,只是混口饭吃,围城也是为了吃饭,进攻也是为了吃饭,都一样。刘备不同,刘备需要战场,为自己扬名。
于是,诸葛亮和刘备急急地向卢植告退,领了军令,退出了卢植的议事军帐,各自散去,整装待发,准备星夜引军前往颍川。最主要的是诸葛亮和刘备都是心思通透之人,知道继续留在卢植这里,不止无功,且会惹卢植生厌,何不如趁卢植假装大方大度之际,捞了一把好处,然后赶紧走人。
毕竟,卢植也算是待诸葛亮和刘备二人不薄了,给人给物,要什么都统统答应,只求二人赶紧离开。换个地方去耍耍,不要待在卢植这儿就好。
刘备得到卢植的军令之后,生怕卢植临时后悔,为了将军兵牢牢地捉在手上,刘备不得不假装是杀贼心急,为报师恩,连忙星夜出发,带着关羽和张飞,半夜就寻来一个熟悉颍川的向导,直接出发。
诸葛亮就没刘备那么猴急,一来半夜行军,军兵容易疲累,万一真有什么战事,不利于军兵以最佳状态作战,二来诸葛亮也考虑到现在军中多了三千黄巾军兵,凡事宜缓不宜急,以稳妥为主,不可急躁,以免坏了大事。
再者,现在张宁就在诸葛亮的军中,女子体弱,也不好日夜兼程,万一张宁有什么三长两短,不说那三千多黄巾军兵是否会哗变,诸葛亮不仅会痛失美人,且不好对张角交待。毕竟,张角刚刚将张宁交到诸葛亮的手中,诸葛亮一回头,就出了什么大事,那样实在难以令人放心。
诸葛亮回去之后,见天色不早,也就没再去打扰张宁,而是等待到第二天早上,方告之张宁,已经得到卢植的批准,可以领军离开,前去颍川了,借此减少张角被围城的压力。
张宁自是没有什么异议,而为父亲张角多做点事,张宁求之不得。因此张宁也不愿意再拖延着诸葛亮,而是反之催促诸葛亮尽早启程。张宁新到诸葛亮的军中,也没什么可以收拾的细软,自然不愿意诸葛亮继续留在广宗郡城之外,白白浪费时间,触景生情。
至于诸葛亮要带张宁去哪,张宁是想都没想,反正父亲张角说过要张宁跟随着诸葛亮过一生,也算是托付给了诸葛亮,夫唱妇随,去哪里都无所谓了。
见张宁心急着要走,诸葛亮也就加快了启程的准备,将泰山平以及新加入的三千多黄巾军兵的后勤供应,相对应的粮草准备让陈宫负责去向卢植军讨要,务必要粮草充足,辎重完备。至于新加入的三千多黄巾军兵如何融入泰平军,则全部交给邓茂负责,择优争取,未能入选的则充当泰平军的后选,以待泰平军减员之时补上。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诸葛亮仍然非常守礼的向卢植辞别,方才起行。毕竟诸葛亮不能像刘备一样,刘备虽是卢植的学生,可卢植的学生不说千万,至少几百个是有的,再加上卢植并不看好刘备的潜力,甚至觉得刘备根本就没机会获得大成就,只不过刘备主动来投效卢植,卢植也不好表现得太过。
因此师生二人却是心照不宣,各怀鬼胎,可诸葛亮不同,诸葛亮出来行走天下,那顶着的是老师蔡邕的名头,况且自身的老爹虽说不是郡守,但也是二把手郡丞,可以说诸葛亮是实打实,根正苗红的官二代,哪能学刘备那种市井小混混,无赖般的做派。
故而诸葛亮哪怕是要走,还是得去和卢植继续磨叽磨叽一般,感谢一下在卢植的麾下这段时间以来,学到了多少知识,学会了多少人情世故,顺便感叹下卢植的居功至伟,赞扬下对卢植的佩服崇拜之情。
这么一套东西下来,简直就是话沫珠子犹如黄河之水,从天下来,奔流到海不复返那般的壮阔。卢植看到诸葛亮这般做作,虽然明白其中种种,但还是毛孔舒张,全神舒爽,毕竟好话谁不愿意听。
两相比较,卢植更觉得自己那个不成器的学生刘备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太过于急功近利了,纯毫不懂得感恩,见到利益就紧紧捉到手上,这样的作风真是枉费读了那么多年书了,一点文人士子的豁达气派都没有。
不过,诸葛亮按照礼节,和卢植道完别之后,也就告退离开,没有待太久,更没有逗留在广宗郡城附近。而是回到军营,直接命令陈宫和邓茂负责统军,即时启程。诸葛亮则带着张宁坐镇中军,不再去理会行军的大小事务,全部都托付给了陈宫和邓茂二人。
泰平军多了三千黄巾军兵,一下子就快突破了五千兵马,虽然卢植给的粮草足够,但却是不含战马和军制兵器、盔甲等,好在之前泰平军基本都是一人双马,将多余的战马平摊出来,均分给那些新加入的三千军兵,倒也算是能维持全军皆是骑兵的要求。
力保机动性,直扑颍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