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温暖的阳光从荣华大厦淡蓝色的玻璃幕墙照进来,把姜团杭城分公司的办公室烘托得特别的温暖和舒服。
然而包成明却丝毫没有闲工夫去享受这一切,他正聚精会神的翻阅着小组成员的绩效表格,以便更为方便的开展接下来的销售和管理工作。
包成明从爱团跳槽到姜团已经三天了,因为原本就有着非常丰富的一线销售经验,所以刚来便担任了杭城北街商业区的小组长。
他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谈下更多的商户、挤走更多的竞争对手,包括老东家爱团和杭城土著口碑团等等。
包成明之所以从爱团跳槽到姜团有0的原因是为了钱。
原本张十三已经算是非常舍得砸钱的老板了,但是作为后来者的王星星也不遑多让,虽然给新员工的工资待遇可以用苛刻来形容,但是老员工尤其是从爱团挖过来的老员工却都拥有一份超高的收入。
姜团搞人力的核心策略就是“让对手帮我们培养员工,我们只需要砸钱把他挖过来就行”。
甚至完全可以说姜团最有战斗力的部门根本不是一线的市场部,而是归属于行政部门的人力资源部。
正是靠着这种近乎不要脸的竞争手段,姜团才能以后起之秀的身份跟团购模式的创造者爱团打得难解难分。
200年的上半年,爱团如同一匹黑马一般惊艳了互联圈子,在此之前谁都没能想到一个卖打折券的站竟然这么赚钱,这让当时屡战屡败的创业先锋王星星看到了机会。
凭借着爱团的示范效应以及自己在互联圈内多年积累的人脉,王星星只靠着一份在三天之内赶制出来的计划书便拿到了100万美元的初始资金,从而跟风创办了姜团。
很多时候投资就是这么一件不靠谱的事情,只要某个行业里有一个人成功了,那么整个行业的r难度都会变的异常简单。
别说王星星还有一份b,仅凭一张巧嘴就忽悠到钱的创业者也不在少数。
作为一个以创业为职业的创业老兵,王星星很清楚投资人想要的是什么,不外乎数据、规模和名声而已。
于是还没等姜团上线,他便制定了大刀阔斧的挖人计划,尤其是作为团购黄埔军校的爱团更是他下手的主要对象。
最后只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姜团就走完了从零到行业第二的逆袭之路。
当然这么光辉的成绩100万美元的先期投资肯定是不够的,就在上个月,姜团再次r00万美元,不但补上了之前挪用商家未结款项的漏洞,还有更大的资本去挖人了。
单单在杭城一个城市,跟包成明这样从爱团跳槽过来的老员工不下100个,一半都是小组长级别的。
对一直担任最基层业务员的包成明来说,跳槽到姜团除了带来了更多的收入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从基层员工向管理者的跳跃。
虽然他很清楚姜团看中的只是他在爱团时联系过的那些商家,但是他依然还是想趁着这个机会多积攒一些管理经验。
作为行内的老人,包成明非常清楚团购站的盛况很可能就是昙花一现,如果没有一技傍身的话或许永远只能是个不断跳槽的业务员。
现如今天朝数得上名字的团购站已经达到了近五百家,而且新站还在不断的上线。
根据站类型这五百多家站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就是类似爱团和姜团这种背靠资本的新兴团购站
第二种则是类似于团、千团这种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业务转型类团购站
第三种则是仅仅听说或者看到了团购潜力便不管不顾扎进来的盲目创业型团购站。
因为经济形势的复杂化,200年的团购市场完全可以用波谲云诡来形容,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
你花开罢我花开,你花死了我还在,谁都不知道下一个成功的是谁,也没人知道中间到底有多少站夭折。
尤其是那些地区性质的小站,有的甚至连一周都没熬住就倒闭了。
典型代表就是聚团,这家第一个跳出来挑战爱团的急先锋,原本管理层还想着借助地缘优势搞不定全国市场还搞不定中海市场吗?
然而答案却是真的搞不定,在爱团的集中攻击之下,聚团连两个月都没坚持住就不得不面临着转型的命运从原本的专业团购站转型成了平台式的团购聚合站。
也就是类似于淘淘一般的交易平台,先通过爬虫搜集各大站的优惠信息,然后给用户推荐最便宜的价格。
虽然转型之后的聚团一下子扭亏为盈,单单依靠广告费和推广佣金就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不得不承认聚团已经没有发展前途了。
就像一只吸附在公牛身上的虱子,或许可以趁着宿主们忙着战斗无暇搭理自己的时候吸点血,但是只要等宿主空闲下来绝对难逃一死。
聚团的突然转型可是坑苦了最先跳槽过去的王庆国,作为一家纯粹的线上站,现在的聚团根本不需要线下推广人员。
所以王庆国的这次跳槽完全就是一次失败的一锤子买卖,市场部副总监这位子还没坐热便再次失业了,成了行业内的笑话。
这也是为什么包成明宁肯来姜团当一个小组长,也不肯去其他公司当经理的原因所在。
团购蓬勃发展可不代表所有的从业者都能挣到钱,因为公司熬不下去被欠薪的员工比比皆是。
尤其是最基层的业务员,因为平时根本不在公司坐班,有什么消息都要比别人晚一些知道,或许上午还在跑业务呢,中午就收到一条短信说公司解散了,下午回到公司一看人去镂空,连工资都不知道找谁要去。
好在姜团还算不错,虽然管理要比爱团更加粗糙,工作压力也更大,但是看在钱的分上也不是不能忍受一下。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微信关注“ ”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