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采纳顾鼎臣等翰林院、詹事府官员的建议,宣读了正德皇帝反省在位期间弊政的遗诏,在朝臣的大力支持下,很快解散了江彬所控制的威武团练营,遣返边军,调回塞北镇守边防,并裁减宦官,解散豹房,放还各地掳掠来的侍姬、美女,没收江彬经营的皇店、教坊,停建江彬主持的奢华工程,但是正德皇帝执政时的种种弊病短期内也难以革除。v>
正德十六年四月,朱厚熜从安陆州来到京城郊外,杨廷和等朝臣请朱厚熜以皇太子礼仪,由东安门进宫,到文华殿暂住。
而少年老成的朱厚熜明白,以杨廷和为首的朝臣们是要他作为皇太子继承皇帝位,也就是说先做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的从子,才能继承皇位,这就意味着他的亲生父亲朱祐杭永远只是个兴献王。
心思缜密的朱厚熜明白,在这关键时刻决不能让步,于是他愤懑道:“遗诏曰,以兴献王嗣皇帝位,非皇太子也。”
朱厚熜坚持要走大明门,入奉天殿,但是朝臣们堵住了大明门不给进。工于心计,城府极深的朱厚熜,以退进:“我不进东安门,也不住文华殿,送我回安陆州去。”
闹哄哄地僵持了半天,消息传到张太后那里,以为是这个亲侄子少年气盛,闹情绪了,于是传旨从大明门进宫,入奉天殿继位,改年号为嘉靖。一场继位礼仪之争的小小闹剧暂且平息了,杨廷和在第一回合就败下阵来。
杨廷和并不甘心第一回合的失败,嘉靖皇帝上朝的头一天,他就纠集了礼部尚书毛澄等朝臣给嘉靖皇帝上书:依据祖训,皇上只能称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杭为皇叔考,也就是民间说的叔父称谓;只能称自己的亲生母亲为皇叔母,也就是民间说的婶母称谓;从现在开始,孝宗(弘治)皇帝就是你的皇父考,张太后就是你的皇太后。而且还扬言,如果有谁想反对皇上改变称谓,他就是大逆不道,就应该定为奸逆,必须“斩立决”。
嘉靖皇帝从小受儒教的熏陶,懂得礼义忠孝那一套伦理道德,所以他绝对不会当了皇帝后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了。他怒不可遏,却胸有成竹,朝臣所以如此嚣张,是因为幕后有内阁首辅杨廷和指使,这个已经六十三岁的三朝元老在朝廷上的权势盘根错节,暂时还撼动不了,只能以退为进,步步为营。
于是嘉靖皇帝找内阁首辅杨廷和谈话,要他改变初衷,驳斥毛澄的上书,还下手谕钦定自己的亲生父亲朱祐杭为兴献皇考,亲生母亲为兴献皇太后。
但是这道手谕给内阁退回了,因为明朝祖训:如果内阁首辅认为皇帝的意见不对,有权把圣旨“封驳”,也就是封起或者驳回。
正在争斗得不可开交之时,正德皇帝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从安陆州来到了通州,他知道自己亲生母亲也不是好惹的她是进京来当皇太后的,现在皇太后当不成,居然成了亲生儿子的婶娘。这位生性强势的兴献王太妃派人去通报内阁首辅杨廷和,如果他们再不给我和死去的丈夫一个合适名分,我也不进京了,儿子也不干了,都一起回安陆州去。
出乎他们母子意料的是,如今杨廷和权倾朝野,怎么会怕一个妇道人家?杨廷和告诉嘉靖皇帝,按照历代祖制,内阁决定给他父亲“兴献帝”称谓,给他母亲“兴献后”称谓,声称这已经是最后的交代了。
但是朱厚熜的亲生母亲不是好糊弄的,她坚持要在“兴献”后面加上一个“皇”字。可是杨廷和并不买帐,他决定以辞职不干作为要挟,这下嘉靖皇帝朱厚熜傻眼了,心想他刚刚登基,还不熟悉朝政,正德皇帝留下的烂摊子谁来收拾?于是他决定暂时妥协,追尊亲生父亲为兴献帝,称亲生母亲为兴献后。第二回合以杨廷和小胜告终。
杨廷和在内阁独断专行,以大礼仪为名,强压年少的嘉靖皇帝尊称孝宗为皇考,改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叔考,多数朝臣趋炎附势,都支持杨廷和,顾鼎臣却感到愤愤不平。于是他根据多年对《立后法》、《祭法》和《宗法》的精心究,经过数月的认真思考,决定在经筵日讲中专门讲一章《立后法、祭法和宗法制》,为嘉靖在大礼仪的博弈中取得最后胜利提供有力思想理论武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