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袁谭也是心下一松,自接手冀州以来,手握幽州百战边军的沙场宿将公孙瓒始终如一块大石头般压在众人的心头。v>

    虽然无论现在还是来年袁谭都有必胜的把握,但现在这个时间交战的话对冀州损失太大,他不可能为了一个公孙瓒就赔上整个冀州的未来。

    所以现在这样乃是最好的局面,他们能够安然整合实力。等到了来年,一来各路剿匪大军浴血归来、邺城大军训练完毕,有了稳胜公孙瓒的战力;二来各地匪贼伏诛受剿、郡县武备重新建立,交战之时可以保证后方安稳、粮道畅通。

    三来盐业收入与一些世家豪族的投资入库,冀州有了足够的钱粮储备;四来收拢的流民、剿匪与青州边线得来的黄巾败卒被投入屯田,不会因为两军交战而耽误了农时。

    想到这里,袁谭望向辛评道:“辛先生,各地屯田之事可还顺利?”

    辛评站起身来,从怀里掏出一册竹简,笑呵呵地说道:“由于各地败卒源源不断地送来,给我们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各地第一批屯田营已经全部建设完毕。现在正在分授田地,出借良种、耕牛与农具。这是一应物资耗费的大致清单,请主公、少将军过目。”

    侍从从辛评手中接过竹简,送到了袁绍面前的桌案上,袁绍大略浏览了一番,不由得暗自咋舌。若是单凭韩馥留下的冀州府库,各地屯田营地建设、购买大量良种与耕牛、军械所打造改良农具所需的钱财就能把冀州府库搬空了。

    这还是在劳力不要花钱的基础上。而今冀州开展如此浩大的工程,用的乃是查抄卖粮涉案官员的家产得来的巨额钱财。本来这笔款项是打算用来买粮的,结果甄家选择将粮食拱手相送,分文不取,所以这笔款项就被袁谭调拨给了辛评。

    幸好食盐款马上就要入库,否则如此耗费还真是个麻烦。袁绍心中暗自感慨,面带笑容地向着辛评道:“先生辛苦了,如此浩大的工程进展如此迅速,先生功不可没。”

    辛评连忙拜道:“主公此举不仅能够充实仓储,更拯救了无数百姓,有大功德于天下,评不过略尽微薄之力,岂敢贪天之功!”

    袁谭满怀笑意地望向了身侧的袁谭,极为自豪地说道:“如此利国利民的举措能够得以施行,都是我儿的功劳啊。”

    袁谭谦逊地摆摆手,笑着说道:“若不是父亲仁名远播,哪会有这么多流民前来归附;若不是辛大人尽心尽力,此事还只不过是谭口中的空话呢。

    我看而今各项事宜都已然商议完毕,诸位大人就回去各自依照定计行事吧。我记得邺城附近就有一处屯田营地吧?我早就想着去巡视一番,择日不如撞日,辛大人,咱们这就去看一看吧?”

    众人都向袁绍、袁谭拱手告退,各自回去处理公务。辛评在下面等着袁谭,袁绍招手换来文丑,命其跟在袁谭身边护卫。三人带着亲卫们出了城门,策马扬鞭一路直奔邺城附近的屯田营而去。

    袁谭远远地就望见了显眼的屯田营寨。营寨整体呈“田”字形。四面的营地房屋将整个营寨围绕起来,中间有一横一竖两条宽广的运粮大道,两条大道的交汇点则是开阔的打谷场,四个巨大的空格里全是开垦好的农田。

    众人策马走近营寨,一排一排统一新建的青灰色房屋整整齐齐,远处一片一片的农田被田垄阡陌划分的清清楚楚。营寨中心开阔的打谷场上人头攒动,不时传来一阵欢声笑语。

    营寨司马与吏员听闻袁谭等人的到来连忙出来迎接,在司马的引领下众人来到了打谷场上,场上民众们都在排着队伍领取者新式农具,那司马高声道:

    “诸位!袁谭公子与辛大人来了,还不快快过来拜见!”

    一时间忙碌着的民众与军士都连忙上前行礼拜见,尤其是那些民众们,听说袁谭公子来了都纷纷涌了过来,吓得营地司马急忙忙地命人上前护卫。

    袁氏有专门军士负责在各个屯田营为百姓们宣传与讲解政策,因此百姓们清楚地知道是谁给了他们这个活命、甚至活得更好的机会。

    流民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字,饿,饿的发慌。少的可怜的粮食很快就被吃完,粗糙的树皮,腥臭的草根,亦或是,人肉。只要是能咽的下去的东西都会被拿来充饥。

    然而就算侥幸填饱了这一顿,下一顿呢?他们被逼无奈离开家乡,彷徨而迷惘地行走在流亡的道路上,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饿死在路边。举目四望,哪里有能让自己活下去的地方?

    直到那一队官吏骑着马过来,告诉他们不用再挨饿了,也不用再流亡了,冀州牧袁绍家的少将军袁谭,要收留你们,给你们粮食,还要给你们发放田地。

    其实他们根本不信,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情呢。但他们没有选择。来了,起码还有一线生机;不来,就只有去分食人肉,或者饿死在路边被人分食。

    这不是什么黑暗故事,这是公元191年,准确地说是前前后后十数年间,极为残酷却极为真实的历史。、

    因此当他们饥肠辘辘地在崭新的屋舍中吃到那口热乎乎的饼子,当他们在军士的引领下去验看各家的土地,当他们粗糙的大手摩挲着手中新式农具与健壮的耕牛,他们觉得那个被称为袁少将军的人,大概就是村头老士人没事老在口中念叨的,圣人吧。

    而此时他们心目中的圣人真切地站到他们的面前,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叩拜这种最郑重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情感,这绝不是因为什么奴性不奴性,而是因为非如此,不能表达他们发自内心的最真挚的感激。

    他们重重地拜倒在地,恭敬而虔诚地祈祝:“拜见袁少将军!愿将军升官发财!愿将军大富大贵、大富大贵!”

    这些连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农人们说不出什么文采斐然的言辞,但就是这些朴实而真挚的话语,才更加让人动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