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变之前,李建成的手下起兵攻击李世民,又使用毒酒毒害,多次派人刺杀,兄弟二人的关系已经势如水火。李渊早就明白他们不可能和睦相处下去,为什么他就迟迟不采取行动呢?最终要面对两个儿子惨死,诸多皇孙被杀。
玄武门之变以前,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令人十分的费解。开始时李世民拥立李渊起兵,李渊也希望立李世民为世子。后期李世民积累的战功越来越大,李渊对李世民却越来越疏远。书中描述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联合妃子、大臣进行挑拨离间造成的。李渊真是上述中这种随意糊弄的笨蛋吗?
一、李渊是不是傻瓜?
有人说李渊水平不够,我不同意。
李渊起兵之前,隋炀帝对李渊猜忌,李渊便不再显露才干,又大量收取贿赂自我掩饰,说明他有很高明的谋略水平。李渊率军抵抗处于顶峰的突厥军队,用突厥的模式训练神射手,与突厥对抗多次捷报不断,说明他有带兵打仗的能力。李渊起兵后,突厥曾赠送战马一千匹,李渊挑选精良的马匹,只购买一半。突厥贪婪,李渊的目的是在突厥面前显示自己财力不足,也对马匹的需求不急迫。这说明他有很强的敌我分析能力。
玄武门之变时,李渊除了震惊和惶恐,没有表现出其他的情绪。两个儿子被杀,没有流露出对死去儿子的悲痛和对李世民的责备,反而是对李世民进行怜惜,责备自己差点上当做错事。诸多皇孙要被处死,他不忍,但也没有过多的进行阻拦。事变之后,立即任命李世民当太子,并宣布国家大事交由太子处理。不久即宣布退位,极力坚持让李世民即位。
这让我想起了三国时期的亡国之君刘禅,乐不思蜀的他得以在晋朝安享晚年。南唐后主李煜的整日哀叹,却让自己遭受杀身之祸。勾践得以在吴国平安度过,也是因为装作安心侍奉夫差,让夫差放心他没有复国的想法。
李渊在突然的巨变中,不仅国家政权从手中失去,还要忍受丧之之痛,但他没有多余和错误的感情流露出来。他每一份情感的把握,每一步骤的处置,时机和分寸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应变能力、忍耐力、谋略和洞察力都远超于常人。不逞匹夫之勇,也不做性情中人,这种卓越的政治家怎么会是傻瓜呢?
二、为何李渊轻易原谅谋反的李建成?
太子犯错,其他皇帝都是怎么处理的:汉武帝因“巫蛊之乱”,冤杀太子刘据。李世民贬谪嫡长子李承乾、皇子李泰,李隆基诛杀太子李瑛兄弟,唐肃宗李亨诛杀皇子李倓。杨广在隋文帝病重期间试图侮辱隋文帝宠爱的妃子,隋文帝也冒出诛杀杨广的想法。就算是太子,谋反也是不可饶恕的。
李建成擅自招募勇士两千多人组成太子宫卫队,私自屯兵是重罪,足可以按照谋反处理。被人告发后,李渊也仅仅是对李建成口头责备。
庆州军区总司令杨文幹起兵叛变,牵连到李建成,李渊在盛怒之下,也仅仅是软禁李建成,不做实质性惩处。
杨文幹起兵这次叛变,因距离李渊居住的宫殿较近,李渊犹如惊弓之鸟,夜不能寐。此次让李渊大为愤怒,决心改立太子,并重重责罚李建成。李元吉、李渊的小老婆和封德彝等人不断地为李建成辩护,李渊的态度遂作巨大转变,不再追究谋反事宜,而且还召李建成回京留守。
李建成私自招募卫队,只是因为自身的力量太弱而已。几次叛乱也只是隔靴搔痒,没有实际的威胁。杨文幹一事也只是有惊无险,并且很快处理完毕。看似是李渊受到小老婆和大臣的劝说,其实是他自己意识到李建成暂时一无实力、二无野心,对他的皇位构不成实际的威胁。而且几次起兵叛乱,都是因李世民的威胁太大,针对的也都是李世民。李建成只是一个文弱的儿子,李渊能轻易原谅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为何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忽冷忽热?
我们深入思考李建成等人离间李渊和李世民的感情所利用的几件典型事情:
赠送土地一事:此事发生时,皇帝令、太子令、秦王令等多令并行。大臣也不知道遵守哪个好,只能以达到的先后为准。秦王赠送土地在先,皇帝赏赐在后。但妃子巧妙地诉说秦王强夺皇帝的赏赐转赠给别人,是暗指秦王不把皇帝放在心上。谁的命令先到达并不重要,关键是皇帝令的效用遭到挑战。
李世民想要领兵攻打突厥:唐代草创,力量不够强大,有时还要借突厥的兵力完成军事行动。李世民放出打败突厥的话语,虽然他以后的确做到了,但在当时是十分狂妄的。李建成说李世民真实目的是为了继续掌握军权,意图谋反。首先当时的李渊没有自信击败突厥,李渊会怀疑李世民强调这一点只是为了执掌军权。
李世民东都自治:李渊因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毒害而心生怜悯,承诺让李世民率军前往东都洛阳自治,建立一个国中之国。虽然长远的冲突没有解决,但这一举措可以暂时化解二人的矛盾。李世民有军队,又有封地。李建成只说一句“李世民可能会拥兵自重、不再返回了”,就让李渊心生恐惧,半途打消了此项安排。
李渊能够轻易原谅李建成手下的叛变,却在李世民屡次建立功劳的情况下对他的印象变差。无非是李建成弱,李世民强。李建成易控制,李世民难控制。李世民累积的战功越大、威望越高,对李渊皇位的撼动力就会越强。假如李世民有二心产生的威胁会更大,能征善战的李世民成为李渊心中的一根刺。利用李渊对李世民的忌惮,李建成等人的离间屡试不爽。
四、李渊在意的外乱给了李世民机会
外族入侵不止,汉朝初期汉高祖和吕后受到外族欺压的委屈还历历在目,唐朝建立为借用外族兵力而作的让步依然痛心,隋朝末年变乱纷起颠覆隋王朝的景象就在眼前。
u=**,**&fm=21&gp=0.jpg
李渊上一秒还在忌恨李世民,一有外乱,他能立刻戏剧性地变换态度对其委以重任。在李渊心中,外族、变乱比皇族内部的斗争要重要得多。
当时朝中最能打仗的的部队是李世民率领的武装集团,许多难以攻克的难关最后都要由李世民才能解决。李世民是李渊倚重的王牌,李渊有不得不重用他的理由。李世民对李渊的皇位构成了威胁,但李渊并不会打压李世民。外乱不止,是李世民不倒的基础。
五、二子的争斗,李渊看似毫无触动,实际在背后布局
史书记载,李建成等不断削弱李世民的势力,目的是为了有所图谋,李渊对此明白,但无法阻止。此时李渊没有被架空,军国大事还是需要李渊做主,为何就无法阻止了呢?改立太子或者令李世民东去都是有能力实施的事情。这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李渊不想阻止这种行为。李渊轻易原谅李建成,并放任李元吉等人势力增强对李世民进行制衡,这对李渊是没有坏处的。
东突厥入侵边疆,李建成推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不考虑作战能力,只要说李世民久经沙场,需要休养之类的理由也能说得通。可李元吉作战能力一般,抵抗外敌怎么办?这可是头等大事啊。为何不派李世民去呢?可能此时李渊心中的忌惮已到达某个临界点,削弱李世民势在必行了。随后一个一石二鸟的计划弥补了不足:借口抵抗外敌,李元吉将李世民手下的精兵猛将纳入自己麾下。此一举,不仅李世民一派的有生力量得到极大的削弱,还可以确保李元吉打赢的可能性。之前李渊不放心李元吉独立作战,现在却一反常态的同意李元吉带兵,又默认李元吉抽调秦王府精锐作为补充,只能作此解释了。
六、计划如此完美,李渊哪里疏忽了
李元吉代替自己带兵出征,府内精锐又被抽调走,这对李世民是釜底抽薪式的打击。此时李渊目睹这一切,对李世民的防备也到了最松懈的时候。没有了对皇权的威胁,毕竟还是血浓于水的父子。李世民对他们所作的一切毫不抗争,计划得以顺利实施,这让之前更为紧张的李渊突然放松下来,表现得比李建成还要粗心大意。李世民上奏举报,李建成多少还有点敏感性,李渊简直是毫无触动。李渊觉得此事不过是李世民失势后的满腹牢骚,不足烦恼,事变时李渊还在湖中划船呢。
此时距离大军出征近在咫尺,李渊等人想削弱李世民的计划只有一步之遥了。在这个间不容发的时刻,李世民趁他们防备松懈,一击就中,李渊等人的疏忽大意竟让李世民翻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