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三十一章:新鲜血液

    盛大的文武科举结束了,由此造就了一批新时代的好青年们,不过这些好青年到底谁日后会成为国家的栋梁,这个谁又能说得清呢。

    由于改革,此次选出来的武生们多是战斗勇猛,但大字不认得一个的糙汉,所以崇祯皇帝先前就已经发话,说殿试之后他们不能直接授职,需要在顺天府的皇家武学院学习一段时间。

    武生们多是听闻朝廷改革武举,重视武人才会脑子一热的来参加,很多人在来的时候也没抱多大希望,以前那些可笑荒唐的武举都要先试八股,又不是没见过。

    武生:你他么逗我玩呢?

    文官:没错,本官就是逗你呢!好不好玩?

    包括徐彦琦和戚家三个小辈在内的武生们一路过关斩将,这时候连殿试都过了才反应过来不能直接授职的事儿,有不少人一下子就懵了,这到底是要学什么玩意儿?

    废话,肯定是你不会的都要学学啊!

    最简单的,武夫们虽然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但起码你得自己名字会写不是,大明时下虽然越来越不行了,但起码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天朝余威还在啊。

    更何况,对于崇祯皇帝来说,这批武生可就是大明在自己手上中兴的希望,最不济的,就算不能中兴,起码也要培养出一批忠于自己的武将才行。

    话说回来,你们这帮武举人日后毕业了可是要领兵打仗的,要是只会嚎叫着冲锋,那叫莽夫,韬略和最基本的兵法你也要学学。

    只有这些你全都会了,才能称之为“将军”。

    现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总算是明白后世孙中山搞那个黄埔军校的举动到底是有多么英明,这玩意培养出来的,一批批那可都是绝对的嫡系啊。

    武生们都已经入学,就连武状元徐彦琦在家放了个三天的小长假之后,都已经带着铺盖告别媳妇儿和老娘去上学了,可是文举人们呢,自然不能让他们再回去读书。

    说起来,最近这两年崇祯皇帝杀的官员不可谓不多,许多衙门的位置都是悬空着,虽然没什么大碍,但偌大个大明,总还是要人协助自己管理的,不然搞科举这玩意干嘛。

    丙戍科文举状元为夏完淳,说起来,这个夏完淳和他爹在历史上对大明都是忠心耿耿,崇祯皇帝本人对他是非常有好感的。

    一般来说,文举状元是个有九个都是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基本各授翰林院编修,这是成规。

    至于其余诸进士,则会再令他们延期入京参加朝考,主要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各部主事、知县等官。

    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以及各种繁琐的成规,有明一代,由于文士颇多,殿试后等待候补却终身不得官者并不少见。

    被点为庶吉士的举人,算是得到了一个相对比较清闲的职务,不仅可以继续学习诗词书法,而且会在翰林院内特设的庶常馆当职。

    本着不养闲人的目的,这些被点为庶吉士的举人们肄业三年期满后会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就可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等职。

    其余稍微菜一点的,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这种虽然也是官职,但很多京内士子都不想去,原因自是道路偏远、奔波劳累等。

    事实上,对时下的崇祯皇帝来说,这些成规授予的职务都是屁用没有,并不能对大明内外各种形势起到什么帮衬的效果。

    说来也是,你选来选去搞了半天,整出一堆写书法学诗词的官员要来什么用,既不能给你出谋划策,又不能分派到各地维持局面。

    对于这种智障一般的成规,崇祯皇帝自然是要改。

    文举状元夏完淳被直接授予从七品的中书舍人,除此之外,崇祯皇帝又另外下了一道谕旨,让锦衣卫出京召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面圣,想要重新启用这对父子。

    崇祯皇帝把夏完淳安排到这里,自然是有用意和考量。

    首先,中书舍人这个官位中又包含了许多分支,诸如夏完淳被授予的中书舍人职务这是统称,杂称则是“内阁制敕房舍人”。

    这个职位,在明初实际上只有照例书写诰敕封赐的文书之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初,可眼下的崇祯朝,却早就是有所不同。

    除了照例书写诰敕文书以外,夏完淳甚至可以直接到内阁签押房当职,参与首辅蒋德璟在内的内阁大佬们对国事的商议,某种意义上,他甚至还有发话权。

    除此之外,夏完淳照旧管理书办制敕、诏书、诰命、册表、宝文、玉牒、讲章、碑额、题奏、揭帖等机密文书以及各王府敕符底簿,可以说是位低权重。

    中书科本不称科,因与六科均在午门之外,官署相联,时人习惯称之为科,署中又设二十人,不分长贰,以年长者一人掌印,称“印君”。

    除夏完淳被授的内阁制敕房舍人,又要有文华殿舍人,掌奉旨书写书籍;武英殿舍人,掌奉旨篆写册宝,图书,册页;内阁诰敕房舍人,掌书办文官诰敕,翻译敕书,并外国文书、揭帖,兵部纪功、勘合底簿等。

    所以说来,中书舍人这个职务性质难辨,属于好做不好听。

    就现在来说,一般的权贵和富家子弟,尽管一无所能,但却可用资捐得一中书舍人,再加一卿衔,与唐、宋之舍人相较,则有天渊之别。

    夏完淳被授予中书舍人,这消息传出去之后,许多不明道理之人都是哑然失笑,一些早明白其中猫腻的老油条却暗自多了个心眼,看破不多说。

    丙戍科文举第二名榜眼是嘉定名士黄淳耀之弟黄渊耀,黄淳耀本人就是崇祯十六年进士及第,当时被授予管理典籍的小官职。

    黄淳耀和黄渊耀两人虽出身东林,但心中却痛恨东林,因此黄淳耀被当时的东林党所排斥,一直无法得任实职。

    崇祯十六年年底,黄淳耀对朝堂倍感失望,回到嘉定老家开办私塾,教书育人,听闻崇祯十九年科举改制,遂嘱咐其弟黄渊耀来京参试,借以试探。

    黄渊耀这个人崇祯皇帝也从卷宗上了解到,的确是个人才。

    首先,这两兄弟都对延续千年的八股取士流露出不满之情,已经在这个时代算是有了些远见,其次,崇祯皇帝了解到黄渊耀此人幼颖异,又好学。

    黄渊耀十五岁就补诸生,深受其兄黄淳耀教习,厂卫密奏,说他性格洁好耿直,不随和与人交往,谈论大势伦理之时,却往往又能不讳权贵,直言其害。

    受此影响,崇祯皇帝决意让丙戍科文举榜眼黄渊耀补山东道监察御史之缺,职衔正七品,即刻离京赴任,并且下谕召其兄黄淳耀入京面圣,意欲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