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4章 惹不起(三)

    “朱教授,您好,”李默握了一下手。

    李默这个家有点奇怪,很大,只住着李默一个人,却装了两台空调,但朱教授看都未看一眼。

    这让李默很满意,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人,也是一个性格澹泊的人,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与前世的李默十分相近,这一世李默仍有些澹泊,不过重生给他所带来的种种机会,终于让他一颗沉淀的心开始骚动起来。不过朱教授这种性格,让李默很欢喜。

    “你是李默同学吧,邢主任对我说了,我收费有点贵。”

    “我知道,一个小时三块钱。”

    放在巢市,确实很贵了,一个月下来,他可能得收一百块钱的教学费。然而朱教授可是大学的音乐教授,这个价贵吗?当真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

    “不过我也有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我也喜安静,我的情况,不要对外面说,第二,我要学习,时间很紧张,来教授我音乐课时,必须按照我时间来。”

    李默递了一张时间表格给他。

    朱教授看了看,基本都在白天,要么中午,要么星期天的白天,也不是晚上,当真不打扰别人休息?

    就是他腿瘸掉了,走路不方便,又要赶过来,中饭会耽搁,但问题也不大,他点了一下头,这就等于两人搭成协议了。有人说西方人有契约精神,遇到不好的,签了合同,也不会与你讲契约。遇到好的中国人,那怕不签合同,就像李默与朱教授这样点一下头,比什么合同都管用。

    李默将他带上楼。

    就在他卧室的隔壁房间,有三样乐器,一台钢琴,一把古琴,一把吉他。

    朱教授看了一眼说:“我可以教你钢琴,也可以教你古琴,可吉他……我不教。”

    在李默心中古琴地位比吉他地位还要高,他不假思索地说:“好。”

    “另外,古琴看似容易,但弹好它,比弹钢琴还要难,你要做好思想准备。”

    “我知道。”

    “那我们开始。”

    朱教授话真的不多,不过教得颇有耐心。

    从此以后,李默变得更忙碌。

    这天,邢主任带着他去了一家建设单位,这也没有办法,他就这点大,如何谈生意,不是谈生意,恐怕一进门,就让人家轰了出去,只好找邢主任帮忙。

    一个长着满嘴络腮胡子的中年人接待了他们,邢主任说:“李默,他是董书记。”

    “董书记,您好。”李默客气地说,现在不是什么厂长、乡长是一把手,一把手都是书记,d委书记。

    “你就是那个李默?”董书记好奇地打量着他,这也是李默同意的,只要建筑工人去了李家,想瞒是瞒不住了,因此准许邢主任适当地透露一些消息,但请求对方尽量保密,省得又传到学校,闹得纷纷扬扬。

    其实邢主任所知道的,也只是李默的冰山一角。

    “是。”

    “厉害。”董书记敬佩地说。

    这么一点大,就出书,还是在美国出书,能不厉害吗?并且有善心,有本事,有智慧,有品德,方方面面都让人不得不佩服。

    “邢主任说了你的事,你说如何兴修?”

    李默拿出了他所画的效果画。

    几年学画,油画、中国画,李默未必能画得很好,但在素描上,造诣确实不差。

    这就是李默所设计的新的南岗小学示意图。

    规模不大,因为本来学生就不多,一个大队能有多少户人家,况且离镇近的村庄,小孩子都到镇小学读书了。五个年级,只有五个班,不会分一班二班三班的什么。

    老师也不多,两间办公室就足够了,顶多再加上一间用来放油墨机、教课书等的杂货间。

    只是李默又加了一个音乐室,郝立克在香江订好了几十台电子琴……这也是无奈,现在买什么都要票,李默上哪儿弄票去?

    若是李默与这家单位谈好了,哪边则将电子琴托运过来。

    李默又将下面的泥操场改造了一下,改成了水泥操场,并涂上不同的颜色,前面顺便改成了一个水泥足球场,草地肯定不行了,不过勉强可以踢踢足球。后面则加上了两个乒乓球桌子,一个羽毛球拦网,还画了标准的前线、后线、界线。

    此外,李默又打算建设一个阅览室,他准备亲自去市里面的几家新华书店,挑出一千来本科普书,放在阅览室里。平时下课时让学生进来翻一翻,增涨课外知识,总比跑到教室外面打架打纸四角好吧。但为了防止小孩子将书撕下来打四角,平时不外借,到了星期六下午,派老师蹲半个小时点,让学生借回去看,记录下来,星期一归还。

    李默还打算让这家建筑单位代劳,订制统一的课桌、凳子。

    在这时代,有这样的硬件,算是好的小学了。

    若是南岗小学明年发动学生,于学校四周载上几排树,那么几年后,一座风景优美,硬件也不差的小学,就会屹立在柳叶圩上。

    软件……也就是师资力量,那真的没办法了。这是曹镇的,有的地方连一个代课老师都找不到,后来有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实际有的贫困地区,比电影里的教育环境还要恶劣!

    李默画得很清楚,他讲得也很清楚,不过有一条,除了电子琴与科普书外,余下的一律交给这家单位代办,包括建筑材料的采购,因为李默根本就没有空多管这件事。

    “这样一座小学建好了,大约会花多少钱?”

    “我们得派人亲自过去察看面积、施工难度,以及当地的砖瓦等价格,才能决定,据我估计,大约要十来万吧。”

    也不算太便宜,毕竟它的规模不大,这时候十几万块钱可不是小数字。

    也不算太贵,就是看在邢主任的面子上,董书记也会主动压缩利润空间,毕竟大家都是国营单位……

    李默点了点头,又拿出第二套图纸,也有好几张。

    董书记看后问:“李默,你确定要盖这样的房子?”

    “是。”

    “太刺人眼睛了。”

    李默也知道它过于招人眼球,还刻意压了压,否则按照他原来的规划,会比这几张图纸上的房子更惊艳。

    “就是它了。”李默说。

    上面都知道自己是首富了,不过就是盖一栋别墅,又能怎的?

    “李默,这样的房子修起来,会比你盖的那座学校花费还要大。”

    “我知道。”

    “这……”

    “有它在,上面即便听闻后,也会什么也不问。”李默指了指第一套图纸上的一块石头,上面有三行字。

    大字是南岗小学。

    还有两行小字,一行是总理的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另一行字则有些古怪:l00001!

    “l00001?”董书记回味道,突然醒悟:“你……”

    “不管能不能实现,努力吧。”李默平淡地说,其实这一行数字,他也是有意写给上面人看的。

    “好,好,有这个,你盖什么房子,也不会有人问了。”

    星期天,李默带着这家单位的一个工作人员回去,现在柳叶圩正在防洪抗险。

    住在川省,会知道一个词:堰,都江堰。

    住在贵省,会知道一个词:梯田。

    住在太湖、钱塘江一带,则知道三个词:围、浦、塘。

    住在明省,则知道一个词,陡,木兰陡。

    住在西北,则知道一个词,渠,郑国渠。

    往在疆省,则知道一个词,坎儿井……

    住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人,则会知道一个词,圩。

    中国因为文明发达,往往一旦国家统一安定,立即会成为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了得到更加的食物,祖先不得不与大湖大泽争,与大江大河争,与大山大岭争,与大海大潮争……正是他们的努力,才有了后来我们生存的空间,因此某种意义上,我们得尊重我们的祖先。他们替我们创造了最重要的两个字:家园。

    这个先不说,各种地形会有各个不同的水利各种不同的洪涝时间情况。

    如浙省一带,则是秋潦,也就是到了秋天,台风多,往往会带来许多大暴雨,虽然离海近,可是各条河流狭小,来不及将暴雨所降下的雨水流到大海里,往往形成涝灾。

    圩区又是两样,往往古人在圩前面还要缀上一个词,江东。江东这个词也不大稳定,有人指古楚国地界,有的指宋朝的江南东路。江东圩面积可能更大一点,西到三峡;东到镇江;北到桐柏山、大别山,晚省的淝城,苏省的扬城;南到天目山、黄山,干省的省会洪城,湘省的省会潭城。

    包括了湘省的洞庭湖流域、干省的鄱阳湖流域,鄂省的古云梦大泽,晚省的巢湖流域,以及苏省石头城江南江北地区。

    这一带也会受台风影响,比如秋天雨水多,但影响有限。实际影响它最大的还是黄梅天,往往严重的,一个月黄梅天能天天下雨。

    大江到这里很是宽阔了,可是落差小,水流平缓,水流流速慢,但离大海又比较远,一旦雨天多,雨量大,往往形成严重的汛期。

    也就是江东圩一带汛期一般都在农的五月下旬,上中旬虽开始下雨了,江河湖泽水位还没有涨起来,一直到六月中旬。到了农六月中,一般洪水会缓缓消去。

    这一年,黄梅天的雨水比较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