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十七章 这也抢啊

    几个人就来到曹镇,也不是完全不相信,万一遇到天才呢。

    先来到公社,公社几个领导听完,一起笑了起来,有什么神奇的事发生在李默身上,太正常了。他们挑了几件事略略说了一说。

    当然,还有一些疑问。

    张干事带着他们来到李家。

    “就是那篇作文,你在里面用了几个典故,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响铃塔、响石街的对联,是听老人说的,孔子的圩顶是我看《史记》看到的。”

    “你看《史记》?”

    李默稍稍迟疑,如是一般书还好解释一点,这些史料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还真不大好解释,因为他家所有亲戚好友,包括老师家中,都不会有这些史书,顶多可能有一本《史记》罢了,但有没有《续资治通鉴》?

    他愣了一下说:“鸠城我家有亲戚,曾随奶奶去过鸠城,他们都在上班,我无聊,便整天跑到鸠城图书馆看书,看过一些史书。有的地方确实不是很懂,也多是走马观花看了一遍,包括《史记》。但有了一个圩,我家就在圩区,于是我关注了一下,才知道孔子的额角太过古怪,便记了下来。还有赵普胜俞通海那段也是如此,我是看《续资治通鉴》时才看到的。那套史书琐碎,更看得头痛,不过沾到了我的家乡,所以也关注了,并且记了下来。”

    这样一说,就讲通了。

    “李默同学,我们也查过这本史书,里面记载是万余人,万艘船。为何你改成了拥众两万,船千艘?”

    原文是这样的:时和州西南民寨,次第铲平,而城中乏粮,元璋与诸将谋渡江,无舟楫。有赵普胜、俞通海者,拥众万馀,船万艘,据巢湖,结水寨,与庐州左君弼有隙,惧为所袭……

    李默坦然答道:“各位老师,你们应当知道两本资治通鉴的区别,《续资治通鉴》虽然记载了不少史实,不过与前者相比,它叙事不清晰,语言散乱。按理说古文越往后越好理解,越容易读懂。但因为语言绫乱,虽是清朝人写的,还不及《史记》容易让人懂,里面也有许多错误。”

    这段背景是朱元璋已经在和州打下了一片基业。

    提起朱元璋,则会想到他杀功臣,杀大臣,不知道杀了几万官员,往往疏忽了朱元璋爱民。杀功臣,确实是为了他的子孙,即便李世民,也担心儿子压不住李绩,说了一句,儿子,我将李绩放到外地,如他有怨言就将他杀掉,没有怨言立即提拨他,他则会感谢你,忠心你。

    沾到皇位,确实说不清了。

    但杀官员,主要是为了反贪,所以明朝才出现一件怪事,人皮登闻鼓,只要官员贪污五两银子,立即杀掉扒皮,做成登闻鼓放在县衙前,让百姓击鼓鸣冤。

    朱元璋做得太暴烈,效果也不好,官员薪酬少,又高度集权,官员手中有着很大的权利,如何不贪?结果是杀得越多,贪官也越来越多。

    当然,也不能怪朱元璋,他毕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并且已经做得不错了。自古以来由南向北,统一国家的只有他才做到了,真正驱除鞑虏也只有他才做到了。杨坚也不行,他是胎里生,用“道心种魔**”从鲜卑政权里胎生出来的。孙蒋二人更不行,军事才能不足,又没有能力将派系问题解决,甚至还没有安定国家,内部就出现严重**。

    和州是鱼米之乡,可那时朱元璋手中将士已经不少了,以他的性格,又不想危害百姓,为了三军供给,只好将眼光转向了江南,想渡江,一个船就难住了。

    左君弼、赵普胜、李普胜原先都是弥勒教主彭莹玉的门徒,赵李二人还是师兄。彭和尚被杀后,左君弼据庐州力量最强,赵李二人、以及其他的一些英雄好汉如廖永安、廖永忠兄弟,俞廷玉、俞通海父子,赵伯仲、赵庸、叶升、桑世杰、华高,以巢湖为中心,活运在巢湖到裕溪口一带,也包括李默家乡曹镇。

    左君弼派使招降这些人,当然,大伙不乐意了。左君弼于是发兵相攻,廖永安数次迎战,皆败,连巢湖大本营都被左君弼占据。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才被迫打算依附朱元璋。

    先是廖永安派韩成面见朱元璋,后是俞廷玉派其子俞通海面见朱元璋。

    确实那时朱元璋在和州做得不错,名声也好,最少比被迫投降左君弼强吧。

    大家带船带人投奔朱元璋,到了曹河的后河,也就是李默家的北面,不远,只有五六里路,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不是下长江,而是去和州,河道皆不大。

    元兵用大型楼船将马场河等渡口扼守住,只有一条小河到达和阳,但干涸了……也有可能本身就很浅。这时候很危险了,一恐元军察觉来袭,更恐左君弼乘胜追来。

    本来赵普胜也有些看不起朱元璋,毕竟当时朱元璋只是一股中等力量,远不及陈友谅、张献诚等人,情况又不大好,于是将属于他的兵马带着,顺曹hn下,投奔陈友谅。谁知他前面一走,后面天降大雨,朱元璋立即派使将这群人接到和州。

    但是《续资治通鉴》写得极其凌乱,往往事件多了,大家就读不清楚,错误更多。

    比如原文,万余人,万艘船,难道一人一艘船?难道是李默家那个小幺盆?

    这些都是在大江大河大湖里活动的船,更是朱元璋用来渡江的战船,怎能小?

    况且这群人是干什么的,好听的说法是一群结水寨反抗元朝的义军,不好听的说法就是一群水匪,如何能筹得一万艘战船?

    李默前世看到这里时,于是考证了一下。放在作文里,当然不能引用原文里的错误数据。

    “这才是更接近真实历史的说法,但我那是小考的作文,时间有限,篇幅有限,只好草草写了,若是再给我多一点时间,多一点幅篇,加上一千五百字,将一些细节描写出来,略略添加一些修辞,那篇作文才能更丰满。没有办法,只好写成那样。”

    这是事实。确实,因为篇幅有限,原先的作文略有些挤……但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年龄啊!

    几个老师苦笑,草草写了,都写成那样……不是你写成那样,是你想要搞成那样。

    “为什么你选择如此一个吃力的写法?”

    “题目是我的家乡,那写什么呢,田,农民,土地,庄稼,都写烂掉了,因此我当时有意选择了一个新颖的写法,将历史与现实猱合起来,然后就有了那篇《守护》。”

    “那你能不能将它扩写一下。”

    李默无奈,确实那篇作文写得过于老成,多少会让人生疑。

    那就写吧。

    他将英语稿纸收起来,重新拿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一边想一边写,用行书写的,没有“草”,虽是行书,勉强也能称为工整。

    李广平夫妇听说家里来了客人,也从田头赶了回来。

    听说县里的老师在考儿子,立即张罗着重新给几个老师递烟沏茶倒水。这一写就是三个来小时,所以李默怀念电脑呢。

    即便行书,一分钟能写十几个字?但以他的手速,若是用电脑码字,一分钟能码一百多个字。当然,写文章不可能一分钟能码一百多个字,还要想的。算是他速度快了,三个多小时,才勉强写出两千九百来字。若是草书,只写给自己看的,又会更多。改成了楷书,甚至两千个字都弄不出来。但这一扩充,这篇文章更加有阅读价值。

    还怀疑吗?这可是当着大家面写的。

    几个老师看着这篇扩充后的新“作文”,又滋滋地吸冷气。

    不要说李默只是一个小孩子,换作他们来,也未必能写得出来。

    扩充后果然不一样,更细腻更丰满,特别是历史与现实时不时地交错着,那种时空转换,那种人文气息,那种“酸骚感”……酸文人,骚客,所以说是酸骚感,都让他们怀疑自己所看到的不是真的,它应当出自一个穿着长袍,古风凛然的中年文人之手。

    张干事看着他们的表情,心中只是一个劲的笑。

    也轮到你们震撼了。

    一个老师反递烟给李广平,说:“广平同志,我们今天来是这样的……”

    他说出他们一行的来意,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李默立即将志愿改掉,改c县中。

    天才啊,要抢了。

    而且开出一些优厚的条件,李默进了县中后,所有学杂费一律免掉,并且保证让县中的老师对李默重点载培。

    李默也有些蒙,现在就出现了免学费的说法吗?

    这只是小考哎,前世自己听说过高考各个高校抢人的,但小考就开始抢生源了吗?你们这几个老师,要搞那一样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