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零九章 合作的可能

    在经过改革开放差不多十年以后,只要是聪明的国人,都会明白,钱的重要性。即便是在水木大学这样相对比较封闭的地方,他们也能感觉到钱在社会当中的重要性。

    就从最微小的地方上来看,也能看出大家对钱的需求。这年月有一句流传得相当广的话,那就是“造原子弹的,比不上卖茶叶蛋的。”这句话,不但在社会上流传得很广,就算是在学校当中,也有相当的市场。

    后世很多在校的教授专家,可没少在这个时候下海经商。而且成功的人还不少。如果他们真脱离了现实社会,会想着从学校当中走出去,变成一个商人么?那肯定不可能。

    就算在学校的人再清高,他们也不能不吃饭吧?在工资满足不了日益高昂的物价时,即便有再崇高的理想,也不得不为一日三餐而奔波。

    所以,除了一些老顽固,很多人都能认清现实。产学研在学术方面的发展先不说,单单就是这个产学研会给他们带来的实际收入,就不能不看在眼里。可能很多专家教授的眼光会是在学术方面,但他们的家人可不会都是这样。

    尤其是那些掌握着家里财政大权的妇女们,她们更为关心的就是,这个产学研要是搞起来,她们的老公会得到多少意外收入,因为这意外收入,每个月会给家里多弄几次肥肉改善伙食,会给家里带来什么新的家电?电冰箱太奢侈了,但电视要吧?衣服坏了,缝纫机总比用针线补要好吧?孩子想要的玩具,抑或者是其他的东西,总该满足一下吧?

    在这样最为朴素的需求下,不但是水木大学的管理高层受到影响,那些庞大的教授专家群体,也要受到影响。可以说,在物质和学术双重压力下,谁要是和产学研过不去,那广大的人民群众就和谁过不去。

    这次林教授来沪海,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找一家不错的混凝土公司,合作搞产学研的。当然,李若禹也比较看好,毕竟,一家混凝土公司就算是再扩大,再深入,在人力成本上面的弱势,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和水木大学竞争的。聘请的研究人员,需要支付高额的工资,在中层和底层技术人才上面,又怎么能和大学这样有着无限低成本的半个科研机构相比呢?

    拿个最为简单的对比就很能说明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共济大学的毕业生,在共济大学里面学习搞研究的时候,李若禹一个月能支付他五十块钱,那绝对是任何大学在校生都拒绝不了的诱惑。为了这五十块钱,他能每天仅仅睡四个小时的觉,而把其他大部分时间用来搞研究。

    但如果他毕业了,李若响想要请他,一个月两千的工资,那都还拴不住这样高材生的心,只要他认为在李若禹的公司工作不满意,随时随地可以跳槽。并且,两千块一个月的工资,他每天需要工作的时间仅仅会是八个小时。但他的实际作用,和在学校当中搞研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可能仅仅是在学校的时候没有毕业证,而在成为企业的科研人员后,他有那么一个成本价绝对不到五块钱的毕业证。

    几十倍的薪资差距,李若禹不可能看不到。而且再过几年,或者十几年,一百倍的差距还要扩大。在后世,像水木大学这样的大学出来的高材生,就算才毕业,你要是年薪拿不到十万,那都是相当失败的。

    在这么大的人力成本差距下,李若禹当然得把学校这么一个廉价劳动力市场抓得稳稳的。乘着现在没有什么企业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大肆圈地,只要他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把国内有建筑系的高校抓牢,那么未来众盛建材的科研能力,就算在全世界范围内,那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如果能够和水木大学这样国内最顶尖的大学签约,就代表在国内最大的一个学校堡垒,被攻破了。剩下的,只要是按部就班,和那些学校的领导人,签订和水木大学差不多,或者是差一些的协议,基本上就算把产学研的架子给拉起来了。

    而李若禹对产学研将要合作的大学数目,初步定在五个左右。而五个大学,基本上已经足够满足李若禹未来五年当中,在国内的科技需求。不但五年当中,就算是十年当中,李若禹的砼帝国在国内的项目,都能保持相当靠前的优势地位。而付出的,仅仅是最开始每个大学都将投资的数百万人民币。

    对于那些大学来说,几百万人民币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在教育还没有产业化的时候,国家教育部都没有那么富裕,别说每个学校几百万的科研投资,就算是全部学校几千万的投资,那都得要了教育部的老命。

    只要是成功的商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流动起来的资金,才能快速的为自己赚取更多的钱,放在银行里面的资金,最终都会变得一文不值。

    作为第一个接受和一家民营混凝土公司合作搞产学研的高等学府,水木大学在教育界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虽然这个时代的通讯,远远没有二十年后发达,没有网络,至少目前的网络应用还仅仅局限于电子邮件的情况下,手机也是奢侈品,但这么大的消息,传播速度依旧迅猛。

    在后世,可能几百万人民币的投资,根本就是渣,任何一个稍微有些实力的商人,都有比这个还要多的资产,就更别说在十年后网络烧钱的时代,五百美元不少,一亿美元不嫌多。

    但现在是什么年代?九十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能有千万人民币规模的私人企业,都屈指可数的年代。

    当然,这都是后面的事情了,会议还在继续热烈地进行着。

    会议结束之后,米芸似乎有些不想跟李若禹分开,但这种时刻,她却根本无能为力。

    李若禹却是坏坏一笑,“晚上给我弄点夜宵,我去你那里睡!”

    看着李若禹已经笑着走开,米芸好一会儿,这才反应了过来。

    米芸心里,忽然升起一股说不出的甜蜜。

    自己算什么呢?

    就算不那样,那不一样很好么?

    再说了,以若禹的性子,他大概会永远对自己这么好吧!自己还能奢求什么呢?

    就算只是暖脚大丫鬟,那也让自己做的更称职一些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