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大明天启最新章节!颜思齐道:“他们和红毛鬼是不同的,他们只有胡子是红的。以前整个日本听说都是他们的,后来日本人渐渐地将他们向北赶,现在大多数分布在虾夷岛,日本人称他们为虾夷人,他们自称阿伊努人,现在虾夷岛上估计大概有三十多万人。”
陈守义笑道:“管它是什么人,只要能给我们捕鱼就行了,肥皂厂和蜡烛厂也需要大量的佣工,我们除了技术人员外,根本就不用从内地移民过来。监工就要麻烦颜中将了。”
颜思齐知道他这么说,其实是表示会将一部分利润分给东海舰队,这是皇帝允许的军民之间有限的合作方式,而东海舰队本来就有守卫虾夷岛和开拓周边岛屿的任务,在军费以外还能得到肥皂厂和蜡烛厂的军务补贴,他自然不会拒绝。
现在明军还只能控制虾夷岛南部,颜思齐留下十艘船在海峡监视,然后分两路沿着岛岸向上而行。这两路海军各带了六百日本兵,沿途负责抓捕阿伊努人,然后用小船带回福山城。
陈守义很快就指挥日本人和阿伊努人建好了新的福山城。福山城分为三个部分,中间是居住的房屋,两边分别是肥皂厂和蜡烛厂。
而这时用蒸汽机带动的制肥皂和蜡烛的机器也运到了这里,同来的还有勘探矿藏的研究院学生。虽然虾夷岛木材丰富,但如果能够勘探出煤矿来那自然会更好。一来煤比木材能提供更多热量,二来朱由校想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由松前平久的两个儿子带领的日本兵非常卖力,他们带着抓获的阿伊努人乘着小船运回到福山城,很快在福山城临海的码头那里就响起了叮叮当当的造船声。阿伊努人很善于造船,加上有大明人的指导,用着大明人带来的钢铁工具,在三个月后就已经制造出了大量的捕鱼船。
而研究院的学生也在这段时间内勘探出一座煤矿,储煤量极大,至少可以供应肥皂厂和蜡烛厂一千年所需,这让陈守义更加高兴,现在万事俱备,只等鲸鱼们来自投罗网了。
天启六年五月,捕鲸季节终于来到了。虾夷岛已经建成了三座城市,分别是位于南部的福山城,位于西部的红叶城,位于东部的大石城。这三座城结构都相同,一个渔船码头,一个造船厂,一个屠宰场,一个蜡烛厂,一个肥皂厂。三座城市除了驻扎的明军外,仅仅是在这些地方捞生活的人就达到了惊人的两万五千多人,特别是福山城,人口已经突破了一万。
而从这三座城市往岛屿腹地去,则是一大块一大块的农田。农田里的水稻伸长了绿叶,贪婪地吸收着阳光,而在更多的荒地上,勤劳的阿伊努人正在挥汗如雨。大明人比日本人对他们好得多,提供给他们种子和农具,还告诉他们如何种田,而且承诺他们的收入只需要交纳一半,其余的都可以由他们自由支配。这使得大量的阿伊努人加入到了垦荒的行列中,种地比捕鱼安全多了,所得更不会比捕鱼少,大家当然愿意开荒种地呀。
陈守义给魏忠贤的报告中认为,虾夷岛完全可以建设成一个只有捕鱼业和农业的大岛,整个岛如果都开垦出来,至少可以供应北直隶一省所需的粮食,而在岛的四周建立的捕鱼场和肥皂蜡烛厂,至少可以供应整个大明北方所需。
魏忠贤收到信后,先和徐光启及孙传庭商量了一番,然后便在研究院抽调人手,特别是农事科的学生,组成了一个考察团,由魏良卿亲自带队,前往虾夷岛进行考察。
考察团来到虾夷岛时正是六月,血淋淋的屠宰场让考察团大开眼界,而收获的稻米和肥沃的土壤更是使得大家眼前一亮。综合考察了各个方面以后,考察团认同了陈守义的观点,而且提出,虾夷岛不但适合于粮食生产,而且很适合于养殖牛马等大型家畜,好好经营,将会给大明提供大量的食物。
考察团回来时,一船船的肥皂和蜡烛也跟着运到了天津港口。魏忠贤这时才把陈守义的来信和考察团的结论一起交给朱由校,请他定夺。
朱由校前世对北海道了解并不多,但北海道是农业基地倒是知道的。他详细询问了考察团后,对魏良卿说道:“你叔叔想让你去当个一官半职,听说你是反对的,你只想搞你的农事研究,可有此事?”
魏良卿笑道:“陛下,学生年轻时家境贫寒,所以分外贪嘴。后来生活好了以后,这个习惯也一时改不过来。学生有一夙愿,只愿天下无饥寒,所以只想在农事方面搞出一点名堂,无意当官。”
朱由校也笑道:“你过继到叔叔名下,厂臣便是你父,你不考虑一下他的意见吗?”
魏良卿道:“陛下,您说了孝敬长辈并不是要什么事都言听计从,特别是学生本身志愿所在,相信家父也能理解。然后家父之所以想要学生谋一官半职,便是因为他在以前看到没有权势保护,个人所得很容易为人所夺。但现在陛下不是准备要立法律来改变这种情况吗?只要遵纪守法,一个人的家产别人是夺不走的,更不用说生命了。所以学生还是不想当官。”
朱由校生受了他的马屁,对旁边沉着脸的魏忠贤说道:“你看,我就说不行吧,你的话他不听,他凭什么就要听我的。”
魏忠贤恨恨地瞪了魏良卿一眼道:“破家的县令,灭门的令尹,你是不知道厉害,现在是圣上圣明,所以才会好了一些。但我可告诉你,现在让你去南方,不出三年,你便是个让人诬谄入狱的下场。我为圣上鹰犬,可是得罪了很多人的,我死之后,只怕圣上也难得护你周全。”
说完之后,他突然想起了什么,立刻跪倒在地叩头叫道:”圣上,奴婢口不择言,请圣上恕罪。“